病害中文名: |
球根秋海棠白粉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Tuberous begonia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秋海棠白粉菌 |
病原学名: | Erysiphe begoniae Zheng et Che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属,秋海棠白粉菌 |
病原介绍: | 子囊果散生, 黑褐色, 扁球形, 直径90~105 μm; 附属丝13~25根, 一般不分枝, 个别分枝一次, 直或弯曲至扭曲状,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1~2倍, 向上渐细或上下等粗 , 有 0~7个隔膜, 褐色至深褐色 , 个别淡褐色; 子囊大小两型同时存在, 大子囊50~63×33~45(μm), 小子囊33~40 × 25~33( μm); 大子囊内子囊孢子3~5个, 大小18~22 × 11~13(μm), 小子囊内有2~4个, 大小12~15 × 8~11 (μm)。 子囊孢子都为近卵形, 带黄色。 |
病原中文名: | 秋海棠粉孢 |
病原学名: | Oidium begonium Put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粉孢属,秋海棠粉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桶柱形, 23~38 × 13~16(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茎、花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叶柄、茎及花均可受害。病部生边缘不定的近圆形白色粉霉斑, 霉层较稀薄; 后期白粉斑常互相融合覆满整叶并呈浅褐色, 其中散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 即病菌闭囊壳。发病严重时, 致叶片提早干枯、脱落。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闭囊壳在寄主及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壳中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后, 进行初侵染。以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进行再侵染。在白粉病大发生的情况下, 品种间差异很明显。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 合理密植 , 保证通风透光良好。 (3) 发病初期喷洒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900倍液或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 三唑酮乳油2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10~15 天一次 , 防治1~2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叶、叶柄、茎及花均可受害。病部生边缘不定的近圆形白色粉霉斑, 霉层较稀薄; 后期白粉斑常互相融合覆满整叶并呈浅褐色, 其中散生黄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 即病菌闭囊壳。发病严重时, 致叶片提早干枯、脱落。
病原 Erysiphe begoniae Zheng et Chen 称秋海棠白粉菌, 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 Oidium begonium Putt. 称秋海棠粉孢, 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桶柱形, 23~38 × 13~16(μm)。子囊果散生, 黑褐色, 扁球形, 直径90~105 μm; 附属丝13~25根, 一般不分枝, 个别分枝一次, 直或弯曲至扭曲状, 长为子囊果直径的1~2倍, 向上渐细或上下等粗 , 有 0~7个隔膜, 褐色至深褐色 , 个别淡褐色; 子囊大小两型同时存在, 大子囊50~63×33~45(μm), 小子囊33~40 × 25~33( μm); 大子囊内子囊孢子3~5个, 大小18~22 × 11~13(μm), 小子囊内有2~4个, 大小12~15 × 8~11 (μm)。 子囊孢子都为近卵形, 带黄色。该病在华南地区不易形成有性态。 10~26 ℃均可发生, 32 ℃以上病菌受抑。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壳在寄主及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壳中的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后, 进行初侵染。以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 进行再侵染。在白粉病大发生的情况下, 品种间差异很明显。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白粉病的品种。 (2) 加强栽培管理 , 合理密植 , 保证通风透光良好。 (3) 发病初期喷洒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900倍液或50% 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0% 三唑酮乳油25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10~15 天一次 , 防治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