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青花菜褐斑病 | 
| 病害别名: | 青花菜黑斑病 | 
				| 病害英文名: | Broccoli Alternaria leaf spo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芸薹链格孢 |  | 病原学名: | 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芸薹链格孢 |  | 病原介绍: | 菌丝褐色至灰褐色 , 分生孢子梗长 14~74(μm), 分生孢子浅黑褐色 , 单生或 2~3 个串生 , 体长 90~114(μm), 具喙 , 喙长 45~65(μm), 生横隔 10~11 个 , 纵隔 0~6 个 , 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 , 很少形成厚垣孢子。可产生毒素。 |  | 
 | 病原图: |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叶、花 | 
				| 症状图: |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花球和种荚。下部老叶先发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略带同心轮纹,有的四周现黄色晕圈,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的叶片枯黄脱落,新长出的叶也生病斑;花球和种荚染病,发病部位可见黑色煤烟状霉层。 | 
				| 发病规律: |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留种株上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病菌在10~35℃都能生长发育,但常要求较低的温度,适温17℃,最适pH6.6。病菌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土中可存活3个月,在土表存活1年,一般在甘蓝生长中后期,遇连阴雨天气,或肥力不足,或大田改种甘蓝类蔬菜发病重。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避免缺肥,增强寄主抗病力。种植碧杉、碧松等优良品种。(2)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3)有发病可能时,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 ~ 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症状  青花菜、紫甘蓝褐斑病又称黑斑病,主要为害叶片、花球和种荚。下部老叶先发病,初在叶片正面或背面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褐色至黑褐色,略带同心轮纹,有的四周现黄色晕圈,湿度大时长出灰黑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的叶片枯黄脱落,新长出的叶也生病斑;花球和种荚染病,发病部位可见黑色煤烟状霉层。
病原  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称芸苔链格孢,属半知菌类真菌。菌丛生于叶两面,淡橄榄色;分生孢子梗浅灰橄榄色,大小170 × 6 ~ 11(μm);分生孢子单生,有时呈短链状,淡橄榄色,具横隔6~19个,纵隔几个,大小70~350×20~30(μm);嗦长为分生孢子的1/3~1/2,宽5~9(μm)。除侵染甘蓝外,还可侵染油菜、芜菁及多种野油菜。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病残体上、留种株上及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使病害蔓延。病菌在10~35℃都能生长发育,但常要求较低的温度,适温17℃,最适pH6.6。病菌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土中可存活3个月,在土表存活1年,一般在甘蓝生长中后期,遇连阴雨天气,或肥力不足,或大田改种甘蓝类蔬菜发病重。
无公害防治法  (1)增施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避免缺肥,增强寄主抗病力。种植碧杉、碧松等优良品种。(2)及时摘除病叶,减少菌源。(3)有发病可能时,掌握在发病前开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7 ~ 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