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玉米黄呆蓟马 |
害虫别名: | 玉米蓟马 、 玉米黄蓟马 、 草蓟马 |
害虫学名: |
Anaphothrips obscurus(Muller)、Anaphothrips striatus (Osborn) |
害虫英文名: |
Grass thrips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缨翅目,蓟马科,玉米黄呆蓟马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长翅型雌成虫体长1.0~1.2(mm),黄色略暗,胸、腹背(端部数节除外)有暗黑区域。第1节淡黄,第2至4节黄,逐渐加黑,第5至8节灰黑。头、前胸背无长鬃。触角8节,第3、4节具叉状感觉锥,第6节有淡的斜缝。前翅淡黄,前脉鬃间断,绝大多数有2根端鬃,少数一根,脉鬃弱小,缘缨长,具翅胸节明显宽于前胸。第八节腹背板后缘有完整的梳,腹端鬃较长而暗。半长翅型的前翅长达腹部第五节。短翅型的前翅短小,退化成三角形芽状,具翅胸几乎不宽于前胸。卵长0.3mm左右,宽0.13mm左右,肾形,乳白至乳黄色,初孵若虫小如针尖。头、胸占身体的比例较大,触角较粗短。二龄后乳青或乳黄,有灰斑纹。触角末端数节灰色。体鬃很短,仅第九、十腹节鬃较长。第九腹节上有4根背鬃略呈节瘤状。前蛹(三龄)头、胸、腹淡黄,触角、翅芽及足淡白,复眼红色。触角分节不明显,略呈鞘囊状,向前伸。体鬃短而尖,第八腹节侧鬃较长。第九腹节背面有4根弯曲的齿。蛹(第4龄)触角鞘背于头上,向后至前胸。翅芽较长,接近羽化时带褐色。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玉米、蚕豆、、苦荬菜、小麦、禾本科作物 |
为害状描述: | 主要是成虫对植物造成严重为害。为害叶背致叶背面呈现断续的银白色条斑,伴随有小污点,叶正面与银白色相对的部分呈现黄色条斑。受害严重者叶背如涂一层银,端半部变黄枯干,甚至毁种。 |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代数不详,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根基部和枯叶内越冬。是典型的食叶种类,春季5月中下旬从禾本科植物上迁向玉米,在玉米上繁殖2代,第一代若虫于5月下旬至6月初发生在春玉米或麦类作物上,6月中旬进入成虫盛发期,6月20日为卵高峰期,6月下旬是若虫盛发期,7月上旬成虫发生在夏玉米上。该虫为孤雌生殖。成虫有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之分。行动迟钝,不活泼,阴雨时很少活动,受惊后亦不愿迁飞。成虫取食处,就是它产卵的场所,卵产在叶片组织内,卵背鼓出于叶面。初孵若虫乳白色。以成虫和一、二龄若虫为害,若虫在取食后逐渐变为乳青或乳黄色。三、四龄若虫停止取食,掉落在松土内或隐藏于植株基部叶黯、枯叶内。6月中旬主要是成虫猖獗为害期,6月下旬、7月初若虫数量增加。该虫有转换寄主为害的习性。干旱对其大发生有利,降雨对其发生和为害有直接的抑制作用。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苗期汰除有虫株,带出田外沤肥或深埋,可减少虫源。(2)必要时喷洒40%稻丰?仲(七星保)乳油600~800倍液或10%吡虫啉或2.5%多杀菌素(菜喜)悬浮剂1500倍液。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