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芋蝗 |
害虫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害虫学名: |
Gesonula punctifrons (Sral) |
害虫英文名: |
Dasheen grasshopper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芋蝗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雌成虫体长19~22(mm),雄成虫17~18(mm),体黄绿色。复眼的后方、前胸背板侧片的上端具黑褐色纵条纹,向后延伸至中、后胸背板的两侧。前翅黄绿色,后翅基部淡蓝色,顶端略烟色。后足腿节黄绿色,下膝侧片红色,腔节淡青蓝色,基部红色。头短于前胸背板。颜面向后倾斜,和头顶组成锐角;颜面隆起具明显的纵沟。头顶略向前突出,复眼间头顶的宽度窄于或等于触角间颜面隆起的宽度。复眼卵形。触角丝状,到达或超过前胸背板的后缘。前胸背板前端较窄,后端较宽,中隆线弱,被3条横沟割断,后横沟位于中部之后;前缘近于平直,后缘为圆弧形。前、后翅发达,超过后足腿节的顶端。后足腔节内侧具8~9根刺,顶端第1与第2刺间的距离较各刺的距离长。卵长4~5(mm),长圆筒形,初产淡黄色,渐变为深黄色,卵块状,外被囊状胶质保护物。若虫初孵浅绿色,后渐变为黄绿色。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水稻、芋类、莲藕、野生水仙、甘蔗、玉米 |
为害状描述: | 以成、若虫啃食叶片成缺刻或食叶肉留下表皮 , 被害叶呈紫色小横斑 , 影响光合作用 , 阻碍植株生长。 |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一代,在广东可发生3月下旬。以成虫在枯枝落叶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活动,5、6月产卵,产卵于叶柄中下部,蛀孔分泌出黄褐色胶液,每雌产卵8~10块,每块有卵6~18粒左右,卵期20~32天,若虫6龄,历期30多天,到10月至11月陆续进入越冬。成虫白天活动,中午天气炎热时,多在叶面上飞跳,很少取食。在田间每年以7至9月上旬发生数量较多。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芋蝗产卵盛期在产卵孔处刮杀未孵化的虫卵,当卵孔已光滑,流出锈褐色汁液时,卵己孵化或近孵化。只要刮杀的时间掌握准确,可减轻为害。(2)在成、若虫盛期喷药防治,当百株有虫10头以上时,应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或40%乐果乳油l000倍液或90%杀虫丹原粉,每667㎡50~60(g)对水喷雾,均可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