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银毛吹绵蚧 |
害虫别名: | 茶绵介壳虫 、 橘叶绵介壳虫 |
害虫学名: |
Icerya sechellarum Westwood |
害虫英文名: |
Okada cottony – cushion scale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同翅目,硕蚧科,银毛吹绵蚧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雌体长4~6(mm),橘红或暗黄色,椭圆或卵圆形,后端宽,背面隆起,被块状白色绵毛状蜡粉,呈5纵行:背中线1行,腹部两侧各2行,块间杂有许多白色细长蜡丝,体缘蜡质突起较大,长条状淡黄色。产卵期腹未分泌出卵囊,约与虫体等长,卵囊上有许多长管状蜡条排在一起,貌视卵囊成瓣状。整个虫体背面有许多呈放射状排列的银白色细长蜡丝,故名银毛吹绵蚧。触角丝状黑色11节,各节均生细毛。足3对发达黑褐色。雄体长3mm,紫红色,触角10节似念珠状,球部环生黑刚毛。前翅发达色暗,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未丛生黑色长毛。卵椭圆形,长1mm暗红色。若虫宽椭圆形,瓦红色,体背具许多短而不齐的毛,体边缘有无色毛状分泌物遮盖;触角6节端节膨大成棒状;足细长。雄蛹长椭圆形,长3.3mm,橘红色。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柑橘、枇杷、芒果、木菠萝、石榴、桃、柿、茶 |
为害状描述: | 若虫和雌成虫群集枝、芽、叶上吸食汁液,排泄蜜露诱致煤污病发生。削弱树势,重者枯死。 |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翌春继续为害,成熟后分泌卵囊产卵,7月上旬开始孵化,分散转移到枝干、叶和果实上为害,9月间羽化,雌虫多转移到枝干上群集为害,交配后雄虫死亡,雌蚧为害至11月陆续越冬。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吮吸式害虫 |
防治办法: |
(1)保护引放澳洲瓢虫,大、小红瓢虫,红环瓢虫等。澳州瓢虫一般50株的柑橘园在3~5株上放,每株放100~150头,通常放瓢虫1个月后,便可消灭吹绵蚧。但是当瓢蚧比接近1:15左右时就要转移瓢虫,以免自相残杀。(2)剪除虫枝或刷除虫体。(3)果树休眠期喷波美10~30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液;北方可在发芽前喷30~50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含油量5%的矿物油乳剂。提倡用94%机油乳剂50倍液,防效优异。(4)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或幼蚧期喷洒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