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虫害

榆蛎蚧

作者:Lepidosaphes ulmi (Linnaeus)、L 来源:Oystershell scale 发表时间:2007-06-18 点击:
【字号:   打印
害虫中文名: 榆蛎蚧
害虫别名: 茶牡蛎蚧 、 榆牡蛎蚧 、 松蛎盾蚧
害虫学名: Lepidosaphes ulmi (Linnaeus)、Lepidosaphes juglandis Fernald
害虫英文名: Oystershell scale
分类地位: 昆虫纲同翅目,盾蚧科,榆蛎蚧
为害作物: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形态图:
形态描述: 成虫雌介壳长2.9~3.8(mm),宽0.8~1.4(mm),长牡蛎形,前狭后宽,末端浑圆,全蚧稍弯或直,背面隆起,略有横纹或横纹明显,前端浅褐色,后端深褐色,壳点位于介壳前端,第一壳点橘黄色,第二壳点橙黄色。雄介壳长0.8~1.1(mm),宽0.25~045(mm),两侧缘近平行,或前半部略狭于后半部,末端圆,背面隆起,全体褐色,有时前半部浅后半部深。雌虫体长1.0~1.8(mm),宽0.5~0.76(mm)。长纺锤形或头胸部很窄,腹部第2腹节最宽,体膜质、黄白色。头部光滑,触角圆瘤状各生一至二根长毛。节间刺发达,第1、4~6腹节有亚缘背疤。臀板宽大,后端浑圆,臀叶两对。雄成虫体长0.6mm,翅展1.3mm;淡紫色,触角、足淡黄色,胸部淡褐色;翅1对;腹末端有长形交尾器。卵长0.2~0.3(mm),椭圆形,乳白色,半透明。若虫1龄若虫体长0.25~0.35(mm),宽0.15~0.20(mm);卵圆形;较扁平,淡黄色;腹末端有2根较长的尾毛;眼瘤明显地突出于头前两侧;触角长6节;足3对,基部肥大,腿节呈纺锤形;1~7腹节侧缘有7对腺刺。2龄若虫长0.5~0.8(mm),宽0.2~037(mm);体长纺锤形,稍扁平,黄色;触角近瘤状,生长短毛各一个。臀叶相似于雌虫;腹部1~7腹节每侧各着生一个腺刺。若虫蜕皮后开始分泌蜡质物质,并与蜕下的皮形成介壳。雄蛹暗紫色。
症状图:
没有症状图信息!
为害症状:
为害作物名:柑橘、枸杞、银杏、葡萄、苹果、板栗、柿、、柳、榆
为害状描述:以若虫、成虫在茎干上刺吸为害,严重者茎干上布满介壳,致使植物生长不良以至不能孕蕾开花,干枯死亡。
发生为害规律: 年发生一代,以卵在母体介壳下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若虫出壳后在树干或枝条上活动3~4天,然后选择适当部位固定,6月上旬初孵若虫均固定于树干或技条上,并逐渐形成介壳。若虫期30~40天。雌性若虫至7月上旬变为成虫,雄性若虫于7月上、中旬羽化为雄成虫。雌雄交尾后,于8月上旬开始产卵,8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产卵期长约50天,每雌产卵近100粒左右,卵藏于介壳下,产卵后雌成虫死亡。
预测预报:
为害分类: 吮吸式害虫
防治办法: (1)调运苗木要加强检疫,防止传播蔓延。(2)注意保护和引放天敌。(3)初发生常是点片发生,彻底剪除有虫枝烧毁或人工刷抹有虫枝,以铲除虫源。(4)发芽前喷洒含油量5%的柴油乳剂或黏土柴油乳剂,如混用化学农药(常用浓度)杀虫效果更好;喷洒5度石硫合剂有一定效果。虫口密度大的枝干喷药前应刷擦虫体,利于药剂渗入可提高杀虫效果。(5)若虫分散转移期分泌蜡粉介壳之前,药剂防治较为有利,为提高杀虫效果,药液里最好混入0.1~0.2%的洗衣粉。可用药剂:①菊酯类: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或20%灭扫利乳油4000~5000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②有机磷杀虫剂:50%辛硫磷1000倍液、50%马拉硫磷或杀螟松或稻丰散乳油1000倍液、40%乐果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③菊酯有机磷复配剂:20%菊马或溴马乳油等常用浓度。上述药剂均有良好效果,如用含油量0.3~0.5%柴油乳剂或黏土柴油乳剂混用,对已开始分泌蜡粉介壳的若虫也有很好杀伤作用,可延长防治适期提高防效。(6)为害期结合防治其他吸汁性害虫,采用40%乐果内吸杀虫剂涂干包扎,20~50倍液有良好效果。(7)成虫期也可喷洒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责任编辑:WangQ)

上一篇:榆绵蚜

下一篇:榆黄金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