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野蛞蝓 |
害虫别名: | 鼻涕虫 |
害虫学名: |
Apriolimax agrestis(Linnaeus)、Limax agrestis Linne、Krynickillus minutus Kaleniczenko、Deroceras agrestis Ehrmann |
害虫英文名: |
Wild slug |
分类地位: |
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野蛞蝓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体:伸直时体长30~60mm,体宽4~6mm。内壳长4mm,宽2.3mm。长梭型,柔软、光滑而无外壳,体表暗黑色或暗灰色、黄白色或灰红色。触角2对,暗黑色,下边一对短,约1mm,称前触角,有感觉作用。上边一对长约4mm,称后触角,端部具眼。口腔内有角质齿舌。体背前端具外套膜,为体长的1/3,边缘卷起,其内有退化的贝壳(即盾板),上有明显的同心圆线,即生长线。同心圆线中心在外套膜后端偏右。呼吸孔在体右侧前方,其上有细小的色线环绕。嵴钝。黏液无色。在右触角后方约2mm处为生殖孔。卵:椭圆形,韧而富有弹'性,直径2~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近孵化时色变深。初孵幼体:长2~2.5mm,淡褐色,体形同成体。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豆瓣菜、菜心、白菜、青花菜、紫甘蓝、百合、食用菌、草莓、多种蔬菜、仙客来、海棠、洋兰、菊花、兰花、鸡冠花、串红、扶桑、美人蕉、金橘、柑橘、佛手、八仙花、大丽花、腊梅 |
为害状描述: | 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个体则用齿舌将叶、茎舐磨成小孔或将其吃断。取食蔬菜叶片成孔洞,尤以幼苗、嫩叶受害最烈。取食草莓叶片成孔洞 , 或刮食草莓果实 , 影响商品价值。野蛞蝓、蜗牛多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白天隐蔽起来,夜间寻食药用植物,轻者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嫩芽被咬食,影响药材生长及开花。 |
|
发生为害规律: |
华北一年1代,云南2~6代,一年四季都能产卵繁殖、孵化为害,但以春、秋两季繁殖旺盛,为害重。以成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5~7月在田间大量活动为害,入夏气温升高,活动减弱,秋季气候凉爽后又活动为害。完成一个世代约250天,5~7月产卵,卵期16~17天,从孵化至成贝性成熟约55天。成贝产卵期可长达160天。野蛞蝓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亦可同体受精繁殖。卵产于湿度大、有隐蔽的土缝中,隔1~2天产1次,约1~32粒,每处产卵10粒左右,平均产卵量为400余粒。野蛞蝓怕光,强日照下2~3小时即死亡,因此均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耐饥力强,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阴暗潮湿的环境易于大发生,当气温11.5~18.5℃、土壤含水量为20%~30%时对其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注意改善菜地生态环境,注意通风透光,使菜地表土有一定的干燥程度。(2)蛞蝓昼伏夜出,黄昏为害,在菜田或棚室中放置瓦块、菜叶,或扎成把的菜杆或树枝,太阳出来后它们常躲藏在其中,可集中清除杀灭。(3)施用6%四聚乙醛(密达)颗粒剂0.5kg/667m2于傍晚撤施。3~4月份棚室或露地蜗牛为害严重时,于温暖天气的土表干燥的傍晚撒在受害株附近根部的行间2~3天后接触到药剂的蜗牛分泌出大量黏液而死亡,6~7月有小蜗牛时再防1次效果更好。也可用70%杀螺胺粉剂28~35g/667m2,持效期10~15天。严重时需再施药一次,就可控制其为害。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