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 10~13(mm), 翅展 24~35(mm), 黄褐色蛾子。雌蛾前翅鲜黄色 , 翅基 2/3 部位有棕色条纹及一条褐色波纹 , 外侧有黄色锯齿状线 , 向外有黄色锯齿状斑 , 再外有黄褐色斑。雄蛾略小 , 翅色稍深 ; 头、胸、前翅黄褐色 , 胸部背面淡黄褐色 ; 前翅内横线暗褐色 , 波纹状 , 内侧黄褐色 , 基部褐色 ; 外横线暗褐色 , 锯齿状 , 外侧黄褐色 , 再向外有褐色带与外缘平行 ; 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褐色 ; 缘毛内侧褐色 , 外侧白色 ; 后翅淡褐色 , 中央有一条浅色宽带 , 近外缘有黄褐色带 , 缘毛内半淡褐色 , 外半白色。卵长约 1mm, 扁椭圆形 , 鱼鳞状排列成卵块 , 初产乳白色 , 半透明 , 后转黄色 , 表具网纹 , 有光泽。幼虫体长约 25mm, 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 , 体背为淡灰褐色、淡红色或黄色等 , 第 1~8 腹节各节有两列毛瘤 , 前列 4 个以中间 2 个较大 , 圆形 , 后列 2 个。蛹长 14~15(mm), 黄褐至红褐色 ,1~7 腹节腹面具刺毛两列 , 臀棘显著 , 黑褐色。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发生 1~6 代 , 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翌春即在茎轩内化蛹。成虫羽化后 , 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 , 傍晚飞行 , 飞翔力强 , 有趋光性 , 夜间交配 , 交配后 1~2 天产卵 , 雌蛾喜在将抽雄恋的植株上产卵 , 产在叶背中脉两侧 , 少数产在茎秆上。平均每雌产卵 400 粒左右 , 每卵块 20~50 粒不等。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 , 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时 , 幼虫为害雄花、雌穗并从叶片茎部蛀人 , 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秕等现象。在豆科植物上 , 常从嫩茎分枝处蛀人 , 使上部枯死 , 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在广东卵期 3~4 天 , 幼虫期 20~31 天 , 蛹期 8~10 天。 |
防治办法: |
(1) 进行预测预报。 (2) 农业防治进行整个农田生态系多因素的综合协调管理。即作物、害虫与环境因素调控。农业防治具体方法有 : ①选用抗虫品种。②处理越冬寄主 , 压低虫源基数。即在越冬代化蛹前 , 把主要越冬寄主作物的秸秆处理完毕。如沤肥、用作饲料、燃料等 , 可消灭虫源 , 减轻一代螟虫为害。③因地制宜进行耕作改制。夏玉米 3 代发生区 , 尽可能减少春播玉米、高粱、谷子等播种面积 , 就能有效地减轻夏玉米受害。④设置早播诱虫田或诱虫带。利用玉米螟成虫喜欢选择高大茂密玉米田产卵习性 , 有目的有计划地种植早播玉米或谷子 , 诱集玉米螟成虫产卵 , 然后集中防治 , 可得到事半功倍之效。⑤结合农事操作 , 减少玉米螟为害。黄河、淮河两岸的棉区 , 采用麦棉间套作的 , 一代玉米螟多在小麦上为害时 , 因此麦收后 , 小麦运出田外 , 可减少棉田玉米螟转株为害。⑥在玉米螟为害严重的地区 , 于玉米打苞抽雄期 , 玉米螟多集中在尚未抽出的雄穗上为害 , 这时隔行人工去除 2/3 的雄穗 , 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 , 可消灭 70% 幼虫。 (3) 物理防治提倡利用害虫对环境条件中各种物理因素的行为和生理反应杀灭害虫 。 大面积推广灯光诱杀、辐射不育等 , 简便易行 , 效果好。①安装 200W 或 400W 高压柔灯 , 每盏灯有效防治面积 200~300 × 667(㎡) 。②设置捕虫水池 , 修建直径 1.2m 、高 0.12m 水池 , 水池下留一小放水孔 , 诱杀成虫。 (4) 生物防治主要有两种 : 一种是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 另一种是人工繁殖天敌。常用种类有赤眼蜂、螟虫长距茧蜂、玉米螟厉寄蝇、微孢子虫、白僵菌等。①释放赤眼蜂。放蜂时间根据预测预报确定玉米螟发生期 , 掌握在玉米螟产卵期放蜂。放蜂量和次数根据螟蛾卵量确定。一般每 667 ㎡释放 1~2 万头 , 分两次释放。放蜂前要注意检查蜂的发育进度 , 掌握在蜂蛹后期 , 个别出蜂时释放 , 把蜂卡挂到田间一天后即见大量出蜂 , 雨季要抢晴放蜂 , 做到大面积连片放蜂 , 有利提高防治效果。吉林公主kg采用该项技术 , 近 8 年挽回经济损失 2.6 亿元。②释放螟虫长距茧蜂。山西一带 ,667㎡ 放蜂 700 头 , 寄生率 98%, 防效明显。③利用白僵菌治螟。白僵菌可寄生玉米螟幼虫和蛹 。 在早春越冬幼虫开始复苏化蛹前 , 对残存的秸秆 , 逐垛喷撒白僵菌粉封垛。方法是每 ㎡ 垛面 , 用每克含 100亿孢子的菌粉 100g, 喷一个点 , 即将喷粉管插入垛内 , 摇动把子 , 当垛面有菌粉飞出即可 。 也可用每克含量 80~100 亿孢子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术灰按 1:5 充分混匀 , 每 667㎡ 1~2kg 用机动喷粉器或手摇喷粉器喷粉 , 防效 80%~90%。 或每克含 70亿孢子的菌粉与 10 倍量的煤渣制成颗粒剂 , 撒施于喇叭口内 ,667㎡ 施颗粒剂 4~5 kg , 或以 1: 100 对水配成菌液灌心。④用 B .t 颗粒剂治螟。又称苏云金杆菌颗粒剂 。 于玉米心叶末期前撒入心叶里 , 每 667㎡ 用 700g, 防效可达 90% 以上。生产上中午阳光太强时不宜施药 ; 养蚕地区要注意防止蚕中毒。 (5) 玉米螟性信息素防治一代玉米螟。当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 50%, 羽化率 10% 左右时开始 , 直到当代成虫发生未期的 1 个月时间内 , 在长势好的麦田或菜地 , 每 667㎡ 安放 1 个诱盆 , 作 1 个铁丝框 , 盖上塑料膜即可 , 用 3 根木杆或竹竿架起 , 使盆比作物高 10~20cm, 把性诱芯挂在盆中间 , 盆中加水至 2/3 处 , 添加洗衣粉少量。 (6) 药剂防治在大发生时 , 是重要应急措施 , 把其消灭在造成为害以前。①在玉米心叶期 , 一、二代初孵幼虫分别在春、夏玉米心叶内取食为害时 , 施用颗粒剂。目前常用的有 20% 三唑磷 ( 特力克 ) 乳油 , 于喇叭口期施药 75~l00 ml 拌毒土撒入心叶中 , 或 1% 辛硫磷颗粒剂用量每 667 ㎡ 1~2 kg , 或 5% 丙硫克百威 ( 安克力 ) 颗粒剂每 667㎡2~3kg, 使用时加 5 倍细土或细河沙混匀撒入喇叭口。也可选用 0.1% 或 0.15% 功夫颗粒剂 , 拌 10~15 倍煤渣颗粒 , 每株用量 1.5g, 或 14% 毒死蜱颗粒剂 每株 1~2g, 防效优异。此外也可用 50% 辛硫磷乳油按 1:100 配成毒土 , 每株撒 2g, 效果很好 , 但残效期短于颗粒剂 。 在玉米螟于雄穗打苞期为害用上述方法不能奏效时 , 可喷洒 0.5% 阿维菌素乳油 1000 倍液或 5% 氟虫脲 ( 卡死克 ) 乳油 1500 倍液、 40% 速灭杀丁乳油 3000 倍液或 2.5% 敌杀死乳油 3000 倍液、 10% 高效氯氰菊酯 ( 歼灭 ) 乳油 3000 倍液 , 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 在小麦与玉米间作田还可选用 50% 辛硫磷乳油 60ml 对水 25~35L。 ②在玉米穗期 , 一代和部分二代发生区玉米螟发生期推迟至穗期时或者二代发生区的春玉米和三代区的夏玉米穗期发生严重的 , 可在玉米抽丝 60% 的盛期 , 用上述颗粒剂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或其上两叶和下 一叶的叶腋及穗顶花丝上 , 主要保护雌穗 , 用药量较心叶期适当增加一点 。 ③高粱田发生玉米螟时 , 防治方法参见玉米田 , 但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十分敏感 , 很易发生药害 , 应严禁使用 。 ④谷田发生玉米螟时 , 应在玉米螟初孵幼虫孵化后的 5 天内 , 幼虫集聚在谷子气生根处还未蛀茎时 , 及时喷洒上述杀虫剂于植株中下部 , 防治 1 次 , 防效 85% 以上 , 受害株率可压至 2%~3% 。 7 天后开始蛀茎 , 蛀入后再喷药防效上不去。⑤棉田防治玉米螟。应在卵孵化盛期 , 用75% 硫双威 ( 拉维因 ) 可湿性粉剂每 667 ㎡用药 5.3~6.67g 对水喷雾或喷洒 50% 辛硫磷乳油 1500 倍液 , 把其控制在钻蛀棉株或棉铃前。麦棉间套作田应在麦收前结合防治蚜虫兼治玉米螟, 麦收后再防一次 , 防止玉米螟从小麦田转移到棉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