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小绿叶蝉 |
害虫别名: | 桃叶蝉 、 桃小浮尘子 、 桃小叶蝉 、 桃小绿叶蝉 、 茶叶蝉 |
害虫学名: |
Empoasca flavescens (Fab.) |
害虫英文名: |
Smaller green leaf hopper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同翅目,叶蝉科,小绿叶蝉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3.3~3.7(mm),淡黄绿至绿色,复眼灰褐色,无单眼,触角刚毛状,末端黑色。前胸背板、小盾片浅鲜绿色,常具白色斑点。前翅半透明,略呈革质,淡黄白色,周缘具淡绿色细边。后翅透明膜质,各足胫节端部以下淡青绿色,爪褐色;附节3节;后足跳跃式。腹部背板色较腹板深,末端淡青绿色。头背面略短,向前突,朦微褐,基部绿色。卵长椭圆形,略弯曲长径0.6mm,短径0.15mm,乳白色。若虫 体长2.5~3.5(mm),与成虫相似。 |
症状图: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猕猴桃、桑、桃、杏、李、樱桃、梅、杨梅、葡萄、苹果、槟沙果、梨、山楂、柑橘、豆类、棉花、烟、禾谷类、甘庶、芝麻、花生、向日葵、薯类、菊花、佛手、山茱萸 |
为害状描述: | 成虫、若虫吸芽、叶和枝梢的汁液,被害初期叶面出现黄白色斑点,渐扩成片,严重时全叶苍白早落。成、若虫吸食叶片汁液,为害菊花叶片产生很多失绿小斑点,长势衰弱;山茱萸受害后叶面生黄色斑点,后变成褐斑,严重时叶缘变为红褐色焦枯状,叶片早落。 |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4~6代,以成虫在落叶、杂草或低矮绿色植物中越冬,翌春桃、李、杏发芽后出蜇,飞到树上刺吸汁液,经取食后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新梢或叶片主脉里。卵期5~20天;若虫期10~20天,非越冬成虫寿命30天;完成1个世代40~50天。因发生期不整齐致世代重叠。6月虫口数量增加,8~9月最多且为害重。秋后以未代成虫越冬。成、若虫喜白天活动,在叶背刺吸汁液或栖息。成虫善跳,可借风力扩散,旬均温15~25℃适其生长发育,28℃以上及连阴雨天气虫口密度下降。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吮吸式害虫 |
防治办法: |
(1)成虫出垫前清除落叶及杂草,减少越冬虫源。(2)掌握在越冬代成虫迁入后,各代若虫孵化盛期及时喷洒20%异丙威(叶蝉散)乳油800倍液或25%噻嗪酮(扑虱灵)乳油2000倍液、2.5%溴氰菊酯(敌杀死)或2.5%氯氟氰菊酯(功夫)乳油、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0%吡虫啉(蚜克西、快灭净、大丰收、一片青、金大地、四季红、敌虱蚜)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2.25%毒死蜱?氯氰菊酯(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