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
无翅孤雌蚜体长3.3mm,宽1.4mm,纺锤状;体土黄色或红黄褐色至紫红色,头顶骨化深色,腹部毛基斑黑色,腹管基部前后斑大型,黑色,体表光滑,背毛粗短,第1~5腹节每节具毛11~13根,6~7节,每节5~6根,第8节具长毛2~4根。触角3.4mm,细长,第3节具短毛25~32根,具突起指状次生感觉圈76~123个;喙细长,达后足基节;腹管长管状。尾片色浅,长锥形,具长短毛18~25根。无翅胎生雌蚜头、胸黑色,腹部色浅,除腹部各背片具毛基斑外,各有大型缘斑,第73节各具横带斑纹1条;触角第3节具次生感觉圈121~148个,体色同无翅雌蚜。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10~20代,以卵越冬,早春干母孵化,在20~25℃条件下,4~6天可完成一代,每头孤雌蚜平均可胎生若蚜60~80头。最适大量繁殖的温度为22~26℃,相对湿度为60%~80%。北方6~7月大量发生为害。10月下旬发生有翅雄蚜和无翅雌性蚜。喜群集嫩梢、花序及叶反面,遇震动,易落地。 |
防治办法: |
掌握在初发阶段喷洒4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2000倍液、2.5%联苯菊酯(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50%抗蚜威(辟蚜雾)乳油2000~3000倍液等。喷洒时应注意使喷嘴对准叶背,将药液尽可能喷射到蚜体上。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保护地可选用杀蚜烟剂,每667㎡400~500(g),分散放4~5堆,用暗火点燃,冒烟后密闭3小时,杀蚜效果在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