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舞毒蛾 |
害虫别名: | 秋千毛虫 、 柿毛虫 、 松针黄毒蛾 |
害虫学名: |
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 |
害虫英文名: |
Gypsy moth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毒蛾科,舞毒蛾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雌雄异型,雄体长18~20(mm),翅展45~47mm,暗褐色。头黄褐色,触角羽状褐色,干背侧灰白色。前翅外缘色深呈带状,余部微带灰白,翅面上有4~5条深褐色波状横线;中室中央有1黑褐圆斑,中室端横脉上有1黑褐"〈"形斑纹,外缘脉间有7~8个黑点。后翅色较淡,外缘色较浓成带状,横脉纹色暗。雌体长25~28mm,翅展70~75mm,污白微黄色。触角黑色短羽状,前翅上的横线与斑纹同雄相似,为暗褐色;后翅近外缘有1条褐色波状横线;外缘脉间有7个暗褐色点。腹部肥大,末端密生黄褐色鳞毛。卵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9~1.3mm,初黄褐渐变灰褐色。幼虫体长50~70mm,头黄褐色,正面有面灰黑色,背线黄褐,腹面带暗红色,胸、腹足暗红色。各体节各有6个毛瘤横列,背面中央的1对色艳,第1~5节者蓝灰色,第6~11节者紫红色,上生棕黑色短毛。各节两侧的毛瘤上生黄白与黑色长毛1束,以前胸两侧的毛瘤长大,上生黑色长毛束。第6、7腹节背中央各有1红色柱状毒腺亦称翻缩腺。蛹长19~24mm,初红褐后变黑褐色,原幼虫毛瘤处生有黄色短毛丛。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苹果、梨、杏、李、樱桃、山楂、柑橘、柿、核桃、稠李、杨、沙棘嫩芽、柿 |
为害状描述: | 2龄幼虫分散为害,白天潜藏在树皮缝、枝杈、引棵枝内、树下杂草及石块下,傍晚上树为害。幼虫蚕食叶片,严重时整树叶片被吃光。 |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1代,以卵块在树体上、石块、梯田壁等处越冬。寄主发芽时开始孵化,初龄幼虫日间多群栖,夜间取食,受惊扰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故称秋千毛虫。2龄后分散取食,日间栖息在树杈、皮缝或树下土石缝中,傍晚成群上树取食。幼虫期50~60天,6月中下旬开始陆续老熟爬到隐蔽处结薄茧化蛹,蛹期10~15天。7月成虫大量羽化。成虫有趋光性,雄蛾白天飞舞手冠上枝叶间,雌体大、笨重,很少飞行。常在化蛹处附近产卵,在树上多产于枝干的阴面,卵400~500粒成块,形状不规则,上覆雌蛾腹末的黄褐色鳞毛,每雌产卵1~2块,约400~1200粒。已知天敌近200种,常见的有舞毒蛾黑瘤姬蜂、喜马拉亚聚瘤姬蜂、脊腿匙宗瘤姬蜂、舞毒蛾卵平腹小蜂、梳胫饰腹寄蝇、毛虫追寄蝇、隔脑狭颊寄蝇等。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利用幼虫白天下树潜伏习性在树干基部堆砖石瓦块,诱集2龄后幼虫,白天捕杀。或在树干上涂50~60cm宽的药带,采用高浓度残效长的触杀剂,毒杀幼虫。也可在树干直接喷洒残效期长的高浓度触杀剂。(2)树上喷药防治4龄前的幼虫,用药50%辛硫磷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90%晶体敌百虫、50%二溴磷乳油1000倍液或50%杀螟腈、98%巴丹可湿粉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或10%二氯苯醚菊酯、1.8%阿维菌素乳油5000倍液、10%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500~2000倍液。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