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条螟 |
害虫别名: | 高粱条螟 、 甘蔗条螟 |
害虫学名: |
Chilo sacchariphagus Bojer 、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 |
害虫英文名: |
Sugarcane stalk borer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 , 螟蛾科,条螟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没有形态图信息! |
|
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 10~14(mm), 翅展 24~34(mm), 雄蛾浅灰黄色。头、胸背面浅黄色 , 下唇须向前方突出 , 长。复眼暗黑色。前翅灰黄色 , 中央具1 小黑点 , 外缘略呈一直线 , 内具 7 个小黑点 , 翅面具黑褐色纵线 20 多条; 后翅色浅。雌蛾近白色。腹部、足黄白色。条螟前翅上纵纹较深 , 前翅外缘顶角、臀角较直 , 体型稍大 , 别于粟灰螟。卵扁平椭圆形 , 表面具龟甲状纹 , 大小 1.5 × 0.9(mm), 常排列成 " 人 " 字形双行重叠状卵块 , 别于玉米螟和粟灰螟。卵块由数粒或几十粒卵组成 , 初乳白色 , 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 20~30(mm), 初乳白色 , 上生淡 红褐色斑连成条纹 , 后变为淡黄色。该虫分夏型和冬型。前者腹部各节背面具 4 个黑褐色斑点 , 上具刚毛 , 排列成正方形 , 前 2 个斑椭圆形 , 后 2 个近长方形。冬型幼虫于越冬前脱皮 1 次 , 脱皮后其黑褐斑点消失 , 体背出现紫褐色纵线 4 条 , 腹面纯白色。蛹红褐至黑褐色 , 腹末端具 2 个突起 , 每个突起上具 2 刺。该蛹尾部较钝 , 别于玉米膜。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高梁、玉米、甘蔗、粟、麻 |
为害状描述: | 北方主要为害高粱、玉米 , 以幼虫蛀害高粱茎秆 , 受害茎秆遇风易折倒影响产量和品质。在广东、广西、台湾等甘庶种植区 , 主要为害甘蔗。 |
|
发生为害规律: |
辽宁南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北部年生 2 代 , 江西 4 代 , 广东、台湾 4~5 代 , 均以未龄幼虫在高粱、玉米或甘蔗秸轩中越冬 , 个别在玉米穗轴中越冬。北方越冬幼虫于 5 月中下旬开始化蛹 , 蛹期 10~15 天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羽化。安徽淮北越冬幼虫于 5 月上 旬开始化蛹 ,5 月中旬进入化蛹盛期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羽化。江西 4 月下旬羽化、广东汕头 3 月中旬至 4 月下旬羽化。成虫喜在夜间活动 , 白天栖息在寄主近地面处茎叶背面 , 喜欢把卵产在叶背基部至中部 , 个别产在正面或茎秆上 , 每雌产卵24~459 粒 , 一般 200~250 粒 , 卵期 5~7 天 , 河北至安徽淮北一代卵全产在春高粱、玉米心叶上 , 第一代幼虫于 6 月中、下旬出现并为害心叶。第一代成虫 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盛发 ,8 月中旬进入二代卵盛期 , 二代幼虫于 8 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和夏高粱的穗部 , 有的留在茎轩内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 , 有一定趋光性 , 羽化后 2~3 天交尾产卵 , 初孵幼虫活泼灵敏 , 爬行快 , 喜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 , 留下表皮 , 待心叶伸出时可见网状小斑或很多不规则小孔 , 但不是排孔 , 幼虫在心叶内发育至 3 龄 , 不等寄主抽雄或抽穗 , 便从节的中间叶黯蛀入茎秆 , 别于玉米螟。 遇风时受害处呈刀割般折断。受害茎轩里同一孔道内常有数条幼虫 , 该虫龄数差别较大 , 少的仅 4 龄 , 多的 9 龄 , 一般多为 6~7 龄。
生产上遇有越冬幼虫基数大 , 越冬死亡率低 , 春雨多 , 湿度大时 , 第一代发生重。天敌主要有赤眼蜂、黑卵蜂、绒茧蜂、稻螟瘦姬蜂等。田间玉米螟赤眼蜂对 2 代卵的寄生率很高。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蛀食害虫 |
防治办法: |
(1) 农业防治。及时处理秸秆 , 结合不同用途对秸秆进行粉碎、烧、沤、铡、泥封等 , 彻底处理越冬寄主 , 以减少虫源。 (2) 在春播高粱或玉米心叶期 , 防治第一代条螟时 , 选用 0.15% 功夫颗粒剂 , 拌 10~15 倍煤渣颗粒 , 每株 1.5g。(3) 高梁、谷子成虫产卵盛期喷洒 40% 乙酰甲胺磷乳油或 20% 辛?唑磷 ( 凯明绿安 ) 乳油 1500 倍液。 (4) 应用赤眼蜂 , 进行生物防治。 具体作法参见玉米螟。
高粱对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杀螟松、混灭威等农药敏感 , 易产生药害 , 生产上应特别注意。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