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
无翅孤雌蚜体长 1.9mm, 宽卵形。活体黑绿色 , 嵌有黄绿色纹 , 被有薄粉。 腹管基部四周具锈色纹。触角 6 节 , 黑色 , 长超过体之半。中胸腹岔无柄。中额瘤隆起。喙粗壮较中足基节长 , 长是宽的 2 倍。腹管长椭圆形。尾片长圆锥形 , 具 4 根毛。有翅孤雌蚜体长 2.1mm, 长卵形 , 活体头、胸黑色 , 腹部深绿色 , 具黑色斑纹。第 73 节腹背具中横带。腹管黑色。触角第 3 节具圆形次生感觉圈 19~28 个 , 第 4 节 2~7 个。 |
发生为害规律: |
年生 10~20 代。北方寒冷地区禾谷缢管蚜产卵于稠李、挑、李、榆叶梅等李属植物上越冬 , 翌春繁殖后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属异寄主全周期型。在温暖麦区则可以无翅孤雌成蚜和若蚜在冬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营不全周期生活 , 冬季天暖仍在麦苗上活动。 夏秋季主要在玉米上为害。麦收后转移到黍子和自生麦苗上 , 北方秋后迁往草丛中越冬 , 在冬麦区或冬麦、春麦混种区 , 秋末小麦出土后 , 迁回麦田繁殖。禾谷缢管蚜在 30 ℃左右发育最快 , 喜高湿 , 不耐干旱。天敌同麦长管蚜。 |
防治办法: |
(1) 预测预报。当孕穗期有蚜株率达 50%, 百株平均蚜量 200~250 头或灌浆 初期有蚜株率 70%, 百株平均蚜量 500 头时即应进行防治。 (2) 农业防治法①选用抗虫品 种。如 :" 鲁麦 23" 。②合理布局。冬春麦混种区 , 尽量减少冬小麦面积或冬麦与春麦分别集中种植 , 这样可减少受害。③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 , 春麦适时早播。④合理施肥浇水。 (3) 生物防治减少或改进施药方法 , 避免杀伤麦田天敌。充分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 蚜茧蜂等天敌 , 据测定七星瓢虫成虫 , 日食蚜 100 头以上 , 生产上利用麦蚜复合天敌当量系统 , 能统一多种天敌的标准食蚜单位和计算法 , 准确测定复合天敌发生时综合控蚜能力 , 是采用其它措施依据。测定天敌控蚜指标 , 把该指标与化防指标、当量系统结合起来 , 为充分发挥天敌作用提供保证。必要时可人工繁殖释放或助迁天敌 , 使其有效地控制蚜虫。当天敌不能控制麦蚜时再选用 3.2% 苦?氯 ( 田卫士 ) 乳油 1000~1500 倍液、 50% 辟蚜雾 2000 倍液 , 杀蚜效果 90% 左右 , 且能保护天敌。 (4) 上述措施不能奏效的地区或田块可采用以下综防措施。①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主要是苗期治蚜 , 用 70% 快胜干种衣剂 24.3~74.3g 拌 100kg 小麦种子。也可 用 50% 灭蚜松乳油 150m1, 对水 5 kg, 喷洒在 5Okg 麦种上 , 堆闷 6~12 小时后播种。②在非黄矮病流行期 , 重点防治穗期麦虫牙 , 必要时田间喷洒 10% 吡虫啉 ( 大功臣、康福多 ) 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或 2.5% 高渗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00 倍液、 5% 增效抗蚜威液剂 2000 倍液、 90% 快灵可溶性粉剂3500倍液、 25%噻虫嗪( 阿克泰 ) 水分散粒剂 2500~5000 倍液、 22% 毒死蜱?吡虫啉 ( 赛锐 ) 乳油 2500 倍液。③防治麦蚜混合种群时 ,667㎡ 用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为 2g为宜。都是麦长管蚜时 , 用 2~4 g, 防治禾谷缢管蚜有效成分为 1g。 ④干旱地区每 667㎡ 可用 40% 乐果乳油 50 m1, 对水 1~2 kg, 拌细砂土 15kg, 或用 80% 敌敌畏乳油 75m1, 拌土 25 kg, 于小麦穗期清晨或傍晚撒施。为了保护天敌 , 尽量选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抗蚜威等农药。⑤麦蚜、白粉病混发时 , 喷洒 22% 辛?酮乳油 175~200 m1, 对水 50 kg, 防治麦蚜效果与乐果相同 , 防治白粉病效果与三唑酮相当。⑥试用 20% 敌敌畏重烟剂 9~10.5kg/h㎡, 放烟 0.5 小时后 , 烟云逐渐沉降到作物上 , 防效 80% 左右。该蚜发生重的地区 , 要在苗期或拔节期注意防治虫源基地的 蚜虫 , 穗期防治要在小麦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达到防治指标 , 益害比小于 1:120, 近日无大风大雨时及时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