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肾毒蛾 |
害虫别名: | 豆毒蛾 、 肾纹毒蛾 、 大豆毒蛾 |
害虫学名: |
Cifuna locuples Walker |
害虫英文名: |
Pear tussock moth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毒蛾科,肾毒蛾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雄翅展34~40(mm),雌45~50(mm)。触角干褐黄色,栉齿褐色;下唇须、头、胸和足深黄褐色;腹部褐色;后胸和第2、3腹节背面各有一黑色短毛束;前翅内区前半褐色,布白色鳞片,后半黄褐色,内线为一褐色宽带,内侧衬白色细线,横脉纹肾形,褐黄色,深褐色边,外线深褐色,微向外弯曲,中区前半褐黄色,后半褐色布白鳞,亚端线深褐色,在R5脉与Cu1脉处外突,外线与亚端线间黄褐色,前端色浅,端线深褐色衬白色,在臀角处内突,缘毛深褐色与褐黄色相间;后翅淡黄色带褐色;前、后翅反面黄褐色;横脉纹、外线、亚端线和缘毛黑褐色。雌蛾比雄蛾色暗。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具褐色次生刚毛,体黑褐色,亚背线和气门下线为橙褐色间断的线。前胸背板黑色,有黑色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长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II瘤上并有白色羽状毛(除前胸及第1~4腹节外)。第1~4腹节背面有暗黄褐色短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黑褐色毛束;胸足黑褐色,每节上方白色,跗节有褐色长毛;腹足暗褐色。 |
症状图: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茶、大豆、绿豆、苜蓿、蚕豆、柿、柳、草莓、苹果、山楂、柿、樱桃、海棠、大豆、观赏植物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啃食寄主植物叶片,严重时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 |
|
发生为害规律: |
长江流域年生3代,贵州湄潭2代,均以幼虫在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贵州一代成虫子5月中旬~6月下旬发生,第二代于8月上旬~9月中旬发生。卵期11天,幼虫期35天左右,蛹期10~13天。卵多产生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叶肉。成长幼虫分散为害,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老熟幼虫在叶背结丝茧化蛹。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清除在叶片背面的越冬幼虫,减少虫源。(2)掌握在各代幼虫分散为害之前,及时摘除群集为害虫叶,清除低龄幼虫。(3)必要时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每667㎡喷对好的药液75升。(4)提倡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1000倍液。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