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人纹污灯蛾 |
害虫别名: | 红腹白灯蛾 、 人字纹灯蛾 、 黄毛虫 |
害虫学名: |
Spilarctia subcrnea (Walker) |
害虫英文名: |
White tiger moth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鳞翅目,灯蛾科,人纹污灯蛾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体长约20mm,翅展45~55mm。体、翅白色,腹部背面除基节与端节外皆红色,背面、侧面具黑点列。前翅外缘至后缘有一斜列黑点,两翅合拢时呈人字形,后翅多少染红色。卵:扁球形,淡绿色,直径约0.6mm。末龄幼虫:约50mm长,头较小,黑色,体黄褐色,密被棕黄色长毛。中胸及腹部第1节背面各有横列的黑点4个。腹部第7~9节背线两侧各有1对黑色毛瘤,腹面黑褐色,气门、胸足、腹足黑色。蛹:体长18mm,深褐色,末端具12根短刚毛。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豆类、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瓜类、马铃薯、玉米、桑、棉花、玉米、黑莓、果桑、月季、木、碧桃、腊梅、荷花、杨树、榆树、槐树、十字花科植物 |
为害状描述: | 幼虫食叶,吃成孔洞或缺刻。低龄幼虫群集桑叶背面啃食叶肉,仅留一层表皮,稍大后开始分散为害,食叶成缺刻,严重的把叶全吃光。 |
|
发生为害规律: |
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一年发生2代。老熟幼虫在地表落叶中或浅土中吐丝粘合体毛作茧,以蛹越冬。翌春5月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出现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发生量不大,成虫于7~8月羽化;第2代幼虫期为8~9月,发生量较大,为害严重。成虫有趋光性,卵成块产于叶背,单层排列成行,每块数十粒至一二百粒。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3龄后分散为害,受惊后落地假死,卷缩成环。幼虫爬行速度快,自9月份即开始寻找适宜场所结茧化蛹越冬。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食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2)生物防治:于产卵盛期或幼虫孵化期喷洒0.2%苦皮藤素乳油1000倍液。(3)药剂防治:喷洒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50g加50%辛硫磷乳油150ml加细土30kg,于傍晚撒在667m2地中,有效。喷洒敌百虫的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