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虫中文名: |
南美斑潜蝇 |
害虫别名: | 斑潜蝇 、 拉美斑潜蝇 |
害虫学名: |
Liriomyza huidobrensis (Blanchard) |
害虫英文名: |
South American leaf miner |
分类地位: |
昆虫纲双翅目,潜蝇科,南美斑潜蝇 |
为害作物: |
没有为害作物名信息! |
形态图: |
|
形态描述: |
成虫:翅长1.7~2.25mm。中室较大,M3+4末端长,为次生端长的2~2.5倍。额明显突出于眼,橙黄色,上眶稍暗,内外顶鬃着生处暗色,上眶鬃2对,下眶鬃2对,颊长为眼高的1/3,中胸背板黑色稍亮。后角具黄斑,背中鬃2+1,中鬃散生呈不规则4行,中侧片下方1/2~3/4甚至大部分黑色,仅上方黄色。足基节黄色具黑纹,腿节基本黄色,但具黑色条纹,直到几乎全黑色,腔节、附节棕黑色。幼虫:体白色,后气门突具6~9个气孔开口。雄性外生殖器:端阳体与骨化强的中阳体前部之间以膜相连,呈空隙状,中间体后段几乎透明。精泵黑褐色,柄短,叶片小,背针突具1齿。蛹:初期呈黄色,逐渐加深直至呈深褐色,比美洲斑潜蝇颜色深且体形大。后气门突起与幼虫相似。 |
症状图: |
|
为害症状: |
为害作物名: | 莴苣、丝瓜、满天星、菊花、香石竹、鸡冠花、番茄、黄瓜、蚕豆、马铃薯、小麦、大麦、豌豆、油菜、芹菜、菠菜、生菜、菊花、花卉、药用植物、烟草、豆科、禾本科、葫芦科、菊科、 茄科、葫芦科、十字花科 |
为害状描述: | 成虫用产卵器把卵产在叶中 , 孵化后的幼虫在叶片上、下表皮之间潜食叶肉 , 嗜食中肋、叶脉 , 食叶成透明空斑 , 造成幼苗枯死 , 破坏性极大。该虫幼虫常沿叶脉形成潜道 , 幼虫还取食叶片下层的海绵组织 , 从叶面看潜道常不完整 , 别于美洲斑潜蝇。 |
|
发生为害规律: |
该虫在云南发生的代数不详。据国外报道,此虫适温为22℃,在云南滇中地区全年有两个发生高峰,即3~4月和10~11月,此间均温11~16℃,最高不超过20℃,利于该虫发生。5月气温升至30℃以上时,虫口密度下降。6~8月雨季虫量较低,12月至下年1月月均温7.5~8℃,最低温为1.4~2.6℃,该虫也能活动为害。滇北元谋一带年平均气温27.8℃,11月至翌年3月上中旬,此间均温17.6~21.8℃,最高气温低于30℃,利其发生。3月中下旬气温升至35℃以上时,虫量迅速下降。4月后进入炎夏高温多雨季节田间,虫量很少,直至9月气温降低,虫量逐渐回升。此外与栽培作物情况有关。云南中部蚕豆老熟期,成虫大量转移到瓜菜及马铃薯等作物上。南美斑潜蝇在北京3月中旬开始发生,6月中旬以前数量不多,以后虫口逐渐上升,7月1日~7日达到最高虫量,每卡诱到244.5头,后又下降,7月28日~9月15日~11月10日,虫口数量不高。该虫主要发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中旬,占斑潜蝇总量的60%~90%,是这一时期田间潜叶蝇的优势种。该虫目前仅在少数地区发现,但却是我国危险性更大的潜叶蝇,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天敌有Diglyphus isaea (Walker)、Pediobius mitsukurii(Ashmead)、Opius sp.等。 |
预测预报: |
|
为害分类: |
潜叶害虫 |
防治办法: |
(1) 严格检疫 , 防止该虫向其他省市蔓延。 (2) 控制虫源。 (3)各地要指派专家重点调查和普查,严禁从疫区引进蔬菜和花卉,以防传人。(4)农业防治一是在斑潜蝇为害重的地区,要考虑蔬菜布局,把斑潜蝇嗜好的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套种;二是瓜类、茄果类、豆类与其不为害的作物进行轮作;三是适当疏植,增加田间通透性;四是及时清洁田园,把被斑潜蝇为害作物的残体集中深埋、沤肥或烧毁。(5)采用灭蝇纸诱杀成虫在成虫始盛期至盛末期,每667㎡设置15个诱杀点,每个点放置1张诱蝇纸诱杀成虫,3~4天更换一次。(6)科学用药在受害作物某叶片有幼虫5头时,掌握在幼虫2龄前(虫道很小时),喷洒40%灭蝇胺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持效期10~15天,或20%阿维·杀单(斑潜净)微乳剂1000倍液、10%溴虫腈(除尽)悬浮剂1500倍液、1.8%阿维菌素(爱福丁、爱力螨克、害极灭)乳油4000倍液、40%阿维·敌畏(绿菜宝)乳油1000倍液、52.25%毒·氯(农地乐)乳油1500倍液、0.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4000倍液。防治时间掌握在成虫羽化高峰的8~12时露水干后,幼虫开始到叶面活动,老熟幼虫多从虫道中钻出,是施药的有利时机,效果好。(7)生物防治法释放姬小蜂 Diglyphus spp.、反颚茧蜂Dacnusin spp.、潜蝇茧蜂 Opius spp.等,这三种寄生蜂对斑潜蝇寄生率较高。 |
为害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