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牧草的功能、用途以及栽培技术

作者:未知 来源:热带农业科教网 发表时间:2005-02-27 点击:
【字号:   打印
一、热带牧草简介
  广义的“牧草”是指一切可以饲用的草本细茎植物;狭义的“牧草”是指栽培的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牧草的类型很多,按起源可分为野生(天然)和栽培二种类型,若按种类划分则难以计数。热带地区的主要栽培牧草为豆科和禾本科,此外,在粗放的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地上,还有许多类杂草与本地禾本科与豆科牧草共存。
  据估计,禾本科草的种有7000-10000个,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用于建植人工草场的最多不到40种,大部分的栽培型热带禾本科草种来源于非洲,小部分来自热带和亚热带的中南美洲,少数来自印度和南亚,但没有一种来自澳大利亚。热带豆科牧草的主要起源和演变中心发生在巴西、墨西歌、东非和中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所有大部分商品化利用的热带豆科草产生于热带非洲,多数商品性豆科栽培品种都属于槐兰族(Indigofereae)、田皂角族(Aeschynomeneae)、山蚂蝗族(Desmodieae)和菜豆族(Phaseoleae)。
  二、牧草的功能和用途
  1、提供饲料加速畜牧业发展
  热带地区不但牧草种类多,而且牧草所含营养物质丰富且完全。豆科牧草干物质含粗蛋白15—20%,并且含有动物生长所必须的各类氨基酸,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高,可以弥补谷物类饲料蛋白质之不足。豆科牧草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B1、B2、C、E、K等以及钙、磷、钾、铁、镁、锌、铜等多种矿物元素。适时刈割利用的豆科牧草粗纤维含量低,柔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禾本科牧草所含的营养物质一般较豆科牧草低,其干物质含粗蛋白一般为5—10%,部分超过10%,如CIAT604坚尼草干物质含粗蛋白12—14%。禾本科牧草含有丰富的精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聚果糖、葡萄糖、果糖、蔗糖等,此外,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
  热带牧草可以多方面提供饲料给养殖业:
  (1) 建植人工草地,直接放牧牛羊;
  (2) 刈割青饲,可直接喂兔、鱼、鹅、奶牛、鹿等舍饲家畜;
  (3) 生产草粉,调制混、配合饲料;
  (4) 晒制青干草、调制青贮饲料,留待冬春干旱季节,饲草缺乏时使用;
  (5) 提取叶蛋白,作为家畜、家禽的蛋白质补充料。
  2、涵养土壤水分,减少水土流失。
  热带牧草生长迅速,茎繁叶茂,植后很快覆盖地面从而遮挡降雨,减轻暴雨对地表的直接冲击和冲刷,减缓径流。牧草根系发达且纵横交织,形成密集的根网,既可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孔隙度,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也可固定土壤,抵抗水土侵蚀能力增强。从而起到涵养水土的作用。据测定,在糖蜜草覆盖度为92—98%的一个月内,降雨量为326.6毫米时,糖蜜草地径流量比裸露地减少21.8%,比松林地减少19%;土壤流失量比裸露地减少99.2%,比松林地减少98.1%,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十分显著。与造林相比,种植牧草在保持水土方面的优点是:第一,牧草生长迅速,见效快,一般播种当年或第二年即可见效。并且在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雨季,生长最盛,作用最大,而林木则生长缓慢,见效较迟,一般栽植后3—5年方可奏效。第二,牧草植被较林木种植密度大,植株稠密。牧草种植密度每亩可达5万—50万株,每平方米可有100—800株(条);林木的种植密度为,乔木每亩200—300株,灌木每亩约1000株,因此,牧草种植后,其间土地裸露面积小,初期效益大,而林间地面裸露面积大,初期效益较小。牧草的缺点是,根系较浅,一般集中分布于土壤0-30cm表层(豆科牧草70—80%的根系分布于0—30cm土层内,禾本科牧草50—60%分布于0—20cm),因而只能控制浅层土壤,难以控制深层土壤。
  3、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种植牧草,不仅可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而且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热带牧草改良土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固N作用:豆科牧草具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游离N,不仅增加了土壤的含N量而且可将深层土壤中的钙移至表层,使土壤的溶液呈中性反应利于根瘤活动(因根瘤菌适于PH6。5-7。4),固定空气中游离N而且加速磷的固定和分解。据测定豆科植物每生产3吨干物质,就可固定100Kg的N素。按海南人工的牧草最低产量500Kg计,每亩豆科牧草可固定16.67KgN素,相当于施用76.63Kg硫酸铵,其固N量比海南全省平均施肥量52.9Kg/亩(折纯量18.5Kg/亩)高1.45倍。
  (2)根系的调肥作用:热带牧草主根较长,侧根密集,形成一层发达的根系层,特别是豆科牧草,主根入土深达1-3米以上。发达根系不仅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透水通气状况,而且根系深入心土,促进深层土壤活动,并将深层土壤中的N、P、K、Ca等带至表层,供表层根系吸收,同时积累丰富的养分。
  (3)加速微生物的活动:牧草发达根系不但能疏松深层土壤从而改善土壤通气透水状况,而且不断地排出各种分泌物,丰富土壤有机质,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显著地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对有机物分解和转化,N素积累等均有十分重要作用。
  (4)覆盖作用:牧草枝叶繁茂,株丛密集,盖度大,90%以上林地被其覆盖,不仅可保护土壤,减少地表冲击和冲刷及风的吹触,而且可形成地表小气候条件起调节土壤温湿度作用。据广东揭西县测定,种植牧草的果园,土壤水分含量比未种草者高6.8%(分别为20.6%和13.8%),种牧草的地表、地下15cm和25cm深的温度为31、28.5、27.6℃;而无牧草覆盖者上述三层温度分别为35、30.6、29.3℃,分别比种草者高4、2.1和1.7℃。
  (5)增加有机质培肥地力:牧草采收利用(割草)后,草头和根系全部保留在土内,同时还有许多凋落物(枯枝落叶)。这些物质腐烂分解后能为土壤提供大量有机物及其它营养万分,而且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据广东惠来县土肥站测定,种植豆科牧草2年后,土壤有机质由0.42%增加至0.86%,含N量由0.049%增至0.054%,速效P由2ppm增至7ppm,速效钾由17ppm增至58ppm。
  4、绿化大地美化环境
  种草一方面可大大地增加地表覆盖,固定土壤,吸收尘埃;且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CO2释放出O2,起到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许多牧草的绿叶和花果是园林绿化的优质材料,对环境起到美化的作用.
  三、环境条件对牧草的影响
  热带地区年降水量变化很大,可以从50-100mm到3000mm以上。由于经常连续的阴天,光强度低构成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在有季节性的干旱地区,干物质的产量依赖于雨季的长短,在雨季家畜生产相对较好,在旱季由于原有饲草的饲用价值低,家畜的体重一般要大量降低。能量不足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粗蛋白质含量低(低于3%)和干物质消化率低。
  1、日照长度
  大部分热带和亚热带牧草品种是中日照植物或短日照植物。在热带地区(南北纬23030’-23030’)之间,日照长度从夏季的13小时40分变化到冬季的10小时20分。在亚热带地区(南北纬23030’-300),日照长度变化效应较为显著,甚至会限制热带牧草的生产,因为热带牧草的生产取决于在短日照季节(冬季)期间能否进行种籽生产,而霜冻会严重限制其开花和结籽。
  2、温度
  热带禾本科牧草进行干物质生产的适宜温度比温带禾本科牧草高,二者分别为30-40℃和20-30℃,热带豆科牧草的适宜温度为25-30℃,比热带禾本科牧草要低,而许多温带豆科牧草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25℃。低于15℃时许多热带豆科草和禾本科草的生长大为下降,其地上部分通常不耐霜冷。
  在具有冷季和霜冻的亚热带地区,加上热带条件和温带条件每年交替在同一地点出现,这就成为发展改良放牧地最困难的环境。
  3.光照强
  对于与光强度有关的光合速率,热带禾本科牧草有反应的光强度为50000-60000lx,有时甚至更高;而热带豆科牧草有反应的光强度达到15000-25000lx就饱和了。
  在高光强度和较高适宜温度的条件下,热带禾三科牧草具有较主的光合速率,达50-70mgCO2/DM/hour,也即每天生产30-50g干物质。较高的生长速度和干物质生产量对热带禾本科草的品质有影响,热带禾本科草一般纤维和木质素含量较高,干物质的消化率较温带草低,而且成熟的速度较温带禾草快得多,因此,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其品质都较低。
  四、牧草的一般栽培技术  
  1、草种的选择  
  不同的牧草有不同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因而其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发展牧草,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草种。如海南西南部地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土壤瘠薄,因此,在选择草种时,应考虑牧草的耐旱性和耐瘠性。试验证明,在海南西南部地区,生长良好的热带牧草品种为:1.禾本科牧草:坚尼草、狗尾草、巴夫草、甘巴草、珊状臂形草等;2.豆科:西卡柱花草、有钩柱花草、热研2号柱花草、银合欢、大翼豆,糙伏山蚂蝗等。而在海南中部地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在选择草种时,可重点考虑其高产特性,根据中国热带农科院多年的试验,认为适宜于海南中部地区种植的热带牧草有:1.禾本科:王草、象草、狗尾草、俯仰臂形草、危地马拉草等;2.豆科:热研2号柱花草、CIAT136拄花草、爪哇葛藤、爪哇大豆,卵叶山蚂蝗等。此外,还应根据利用目的来选择草种。若作为放牧利用,所选择的草种应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良、耐践踏等特点,如银合欢、大翼豆、有钩柱花草、西卡柱花草等豆科牧草,以及禾本科的坚尼草、俯仰臂形草、珊状臂形草、网脉臂形草、狗尾草、甘巴草、巴夫草等。若作为刈割青饲,则应考虑草种的高产、优质、再生性强、耐刈割等特性,例如禾本科的王草、象草、危地马拉草、坚尼草、狗尾草等,豆科的大果蝴蝶豆、热研2号柱花草、CIAT136柱花草、银合欢等。不少热带牧草既适于放牧利用,又适于刈割青饲,如禾本科的坚尼草、狗尾草,以及豆科的银合欢、热研2号柱花草、格拉姆柱花草等。作为草粉生产,目前使用的最好品种为热研2号柱花草,其次是CIAT136柱花草和格拉姆柱花草。作为果园间作,主要考虑选用一些兼作绿肥利用的热带牧草,如热研2号柱花草、CIAT136柱花草、有钩柱花草、爪哇葛藤、蝴蝶豆等。作为水土保持,则主要选用速生、侵占性强、种后覆盖快、抗逆性强的草种,如禾本科的糖蜜草、珊状臂形草,豆科的卵叶山蚂蝗,热研2号柱花草等。
  2、 整地技术
  建立人工草地(放牧地或刈割草地)首先要进行地面处理。热区气候条件好,光、温、热、水资源丰富,杂草灌木生长快,植前整地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地面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植人工草地的成败。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植被以及建植不同用途的人工草地其整地方法应有所不同。
  2.1放牧草地的整地方法   
  在建植放牧草地时,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土壤和植被类型的不同目前所采用的地面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  (1)全垦法:适用于地势平坦(便于机械操作)、土壤粘结、坚硬而瘦瘠、植被以灌木为主的土壤。采用全垦法时、首先应砍除较大的灌木,然后用机械或牛进行犁耙,一般需二犁二耙或一犁二耙,犁翻深度为15一20厘米。全垦法的优点是,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促进牧草的根系的发育、扩大牧草根部的营养面积,同时有利于清除杂草灌木和消灭病虫害。全垦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
  (2)半垦法:适用于土壤为砂土或砂壤土、灌木稀少并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平地或缓坡地。采用半垦法时,于冬季放火烧荒,春季选择地面比较湿润、土壤比较疏松时进行耙地,一般需一耙或二耙。
  (3)免耕法:适用于坡度较大(15度以上),岩石多、土层浅、难于机耕或牛犁的地方。免耕法不需犁耙,只需将豆科或禾本科牧草种子直接播在地面上即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牧草研究中心(邢诒能等1984-1992)在海南中部山区发明的化学除莠免耕法,既降低了草地建植的成本,又能有效地防止了水土的流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其具体方法是,在秋末至春初,对以白茅为主的原生植被,先用草甘膦进行喷杀,每亩用纯药0.13—0.25公斤,加水15一30公斤。喷药后20天进行检查,漏喷或不枯死者补喷一次,本方法灭茅效果达90%以上。对以一年生杂草为主的混生植被,每亩用草甘膦纯药0.05—0.10公斤,喷药一次。对以飞机草为主的植被,因植株较高,操作不便,应先用人工砍除较高的茎杆,让其再生至30—50厘米高时,每亩用草甘膦0.20—0.25公斤喷杀效果较好。
  进行化学除莠时应注意:①应选择晴天无风,露水干时喷药,要求喷药后8个小时内不下雨,试验结果表明,喷药后6个小时内有中雨,灭杀效果将降低70一90%;②喷药要均匀,药液要喷在叶面上(喷在地面上无药效造成浪费),尽量避免漏喷;③喷药前及喷药后不要放牧或割草;④喷药后短期内不要耕地动土。化除后,于翌年4—5月,原生植被全部枯死,雨季前放火烧荒后播种牧草种子,这样可使地面充分暴露,播下的种子才能同地面充分接触,有利于种子发芽出苗,并且幼苗能充分接触阳光,健康生长。
  2.2刈割草地的地面处理及整地
  刈割草地的地面处理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全垦法处理地面,彻底清除杂草灌木,整地要精细,一般要一犁两耙后方可播种或移栽。
  3、播种前的种子准备工作
  3.1种子品质检查
  为了正确地决定牧草的播种量,播种前应检查种子的品质,首先通过眼、手,鼻检查种子在贮藏过程中是否因空气湿度、温度的影响而发霉、变质。或者受到老鼠及其它仓库害虫的危害。然后通过对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测定作进一步的检验。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其测定方法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应重复4次,每次取种子100粒(大粒种子如银合欢等可用50粒)。温度有定温和变温两种,定温为20℃,豆科牧草种子一般采用定温法,变温是在一昼夜中有6小时为30℃,其余18小时为20℃。
  根据试验及实践证明,多年生豆科牧草的田间出苗率为实验室发芽率的60%,多年生禾本科牧草的田间发芽率为实验室的50%。根据牧草种子的发芽率可正确决定牧草的播种量。
  3.2种子处理 
  为了促进种子的萌发,促成齐苗和壮苗,播种前还需要进行种子处理。常用的方法有:
  (1)清水浸种:就是将种子在清水中浸泡一定的时问,阴干或风干后再行播种。其优点是,通过浸泡,种子充分吸水,可以提前萌发。提高发芽率,出苗也整齐。具体做法是:豆科牧草种子10公斤加水15-20公斤,浸泡12-16小时;禾本科牧草种子10公斤加水10—15公斤,浸泡12-48小时。浸种时每6-8小时应换水一次。浸种后宜阴干,最好是风干。浸种后的种子严禁暴晒。
  (2)硬实种子处理:豆科收草种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硬实率。这是因为豆科牧草种子种皮外表的角质层是一层坚韧、致密的蜡状物,水分不易渗透至种子里面去。因此,即使水、热条件适宜,硬实种子也因种皮的不透水性,不易吸水膨胀,胚长期处于干燥、坚实状态、难以发芽。这对种子适应不良条件,减少贮藏在种子中营养物质的消耗,保存种子的生命力等方面是有利的。但就栽培情况来讲,硬实不利于发芽,因此,豆科牧草种子在播种前一般要先进行种子处理。生产上常用的方法有:
  ①机械处理:这种方法是利用机械擦破种皮,使水分容易进入种子而吸水膨胀。如有钩柱花草种子,可用碾米机进行处理,处理时以碾压至种皮起毛(有裂纹),但不至碾碎为原则。
  ②热水处理:即将种子放入80℃热水中浸泡2-3分钟,捞起晾干,也可以将种子用双层纱布包住放入刚烧开的热水中,搅拌几下随即取出晾干。此法可在短时间内,使种子表层的蜡质脱落,外壳变软,利于吸水发芽。使用此法应注意,所使用的水要干净,不能有油污,处理后的种子只能晾干,切忌暴晒。
  (3)豆科牧草种子的根瘤菌接种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一定的豆科植物需同特定的根瘤菌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根瘤。初次种植豆科牧草的土壤,由于缺乏特定的根瘤茵,因此在播种豆科牧草时,要进行根瘤菌的接种。
接种根瘤菌的具体方法是:
  ①接种材料及器具准备:首先要准备好羧甲基纤维素、中性石灰、根瘤菌剂以及接种用的种子、容器、工具等。
  ②将羧甲基纤维素制成(水煮或温水冲)4%的溶液(浆糊状),冷却后加入根瘤菌剂,使二者充分拌匀,成为黑色糊状物、备用。
  ③将需接种的种子铺开后堆放在水泥地板上,然后倒入上述制好的黑色糊状物,用量为每公斤种子需黑色糊状物0.1-0.15公斤,并充分搅拌,至每粒种子都粘有糊状物。
  ④加入适量的中性石灰(每公斤种子约需0.25一0.3公斤),边加边搅拌,最后即可成为白色而分离的颗粒。
  (4)接种根瘤菌时应注意:
  ①根瘤菌接种宜在阴天或室内进行,切忌在阳光下操作。
  ②已接种的种子最好当天播完,播不完的种子应撒开,置于通风透气的地方保存。
  ③已接种的种子不能播到太干的土壤上。因根瘤菌不宜于干燥的土壤,特别是土温过高时,根瘤菌会被杀死。
  ④土壤过酸时,播前应加施石灰,否则过酸的土壤对根瘤菌生长不利,甚至会将其杀死。
  4、播种
  4.1播种期
  牧草的播种期是根据牧草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来决定的,其中温度和水分是确定播种期的主要因素。热带牧草种子要求在15℃以上才能萌发,因此就我省而言,气温一般不成问题,最主要的是要考虑水分问题。具体地说,雨季初期播种较好,我省的最佳播种季节为5月底至8月初。但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如海南中部地区可早播,而西南部地区则适当晚播。当然,同一地区,各年雨季迟早不一,播种时间也应随之而变。
  4.2播种方法
  (1)撒播:此法是通过人工或机械均匀地将种子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或用滚筒滚压。建植放牧草地时一般采用此法。
  (2)条播:此法是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播后随即盖土(种子太细小者不用盖土)。建植放牧草地或刈割草地均可采用此法。
  (3)点播:就是按一定的株行距挖小穴播种,大粒种子播后随即盖土,如银合欢,播种后需盖土约2厘米。小粒种子则不用盖土。
  4.3播种方式
  (1)单播:是指在建植人工草地时,通常只使用单一的品种。建植刈割草地时一般采用单播,因为单播便于管理和收割。
  (2)混播:是指在建植人工草地时,通常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草种混合在一起播种。建植放牧草地时通常采用此法。因为混播具有几种牧草及几个生物学类群,它们之间地上与地下部分在空间上得到合理的配置,加之,由于不同牧草的根系分布不同,可以从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叶子在草层中的分布不同,它们在草层中能更好地利用空间和光照条件。
  (3)育苗移栽:就是采用苗床育苗,到一定时间再移植到大田的一种栽培方法。目前,我省建植的热研2号柱花草刈割草地、种子生产田普遍采用此法。育苗移栽的优点是,在小块面积较小的苗床上进行精心管理,不受恶劣天气(特别是干旱)的影响,可以获得整齐而健壮的小苗:移栽以后主根折断,侧根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从而提高牧草的产量;此外育苗移栽还可以节约种子,并且便于除草管理。
  4.4播种量
  播种量是单位面积上播种种子的重量,它随牧草品种、种子大小、种子质量、整地精粗、利用方式以及播种时的气候条件等而有所变化。但播种量主要由种子的净度和种子的发芽率来决定的,即与种子用价有密切的关系。
  种子用价也叫种子的利用率,是指供检验品种真正有利用价值的种子数占供试样品的百分率,计算公式如下:
种子用价(%)=净度×发芽率/100
因此,播种量的计算公式为:
播种量=种子用价为100%时的播种量/种子用价
例如:热研2号柱花草每亩播种量当种子用价为100%时为0.5公斤,现经实验室测得其净度为90%,发芽率为85%,则播种量应为:
种子用价=90%×85%=76.5%
播种量=0.5/76.5%=0.65(公斤)
上述公式仅根据播种量及种子用价来计算,而未考虑种子的绝对重量(千粒重),因此,当播种量相同时所播的粒数,也因牧草品种的千粒重不同而不同。正确计算种子的播种量就应用种子的绝对重和粒数来计算。
播种量=1亩地应播种粒数/1000×种子千粒重/种子用价/1000
 如若1亩地要播某种牧草30万粒,若种子的千粒重为15克,种子用价80%,则1亩地实际播种量应为:
播种量=300000/1000×1580%/1000=0.56(公斤)
  4.5播种技术
  无论是单播还是混播,撒播还是条播,人工播种还是机械播种,都要播种均匀。由于牧草种子细小,千粒重轻,播种量一般较小,如柱花草每亩播种量仅0.5公斤,狗尾草每亩播种量仅0.25—0.5公斤,糖蜜草每亩播种量仅0.15—0.3公斤,如不混以其它物质加大播量,是难以播得均匀的。因此,生产上在播种时,一般用细沙与种子充分混合后播种。细沙用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5-10倍。
  5、田间管理
  人工草地由于使用的品种、种植方式以及利用形式不同,田间管理方法也不相同。热区目前建植的人工草地主要有混播放牧型草地和单播刈割型草地二种,现将其田间管理技术分述如下:
  5.1 混播草地的田间管理
  混播草地是指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同时播种豆科牧草及禾本科牧草供放牧利用的草地,它是一种集约经营的方式,其牧草产量可成倍地高于天然草地,饲草品质也可显著提高,从而使草与家畜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可全面提高草地的生产能力。根据混播草地的特点和用途,其相应的管理措施如下:
  (1)保护
  人工草地建植初期较为脆弱,家畜的采食或践踏均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故播种当年一般不能放牧,或只能轻牧。
  建立围栏是保护及合理利用人工草地的主要措施。围栏的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用的是刺线围栏和网格围栏。刺线围栏是用水泥桩或木桩支撑,桩距4—5米,刺线围栏的刺线间距20-40厘米,围栏高度1.4米,桩上固定刺线3-6根。为防止家畜遭雷击,在刺线围栏或网格围栏上要安装避雷线。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刘国道等1990)发明的生物围栏,是一种成本低(比刺线围栏降低成本10一16倍)、使用寿命长(延长寿命30年以上),适合于热区的围栏,目前已在海南白沙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2)施肥
  及时追肥是管理混播牧地的一条重要措施,充足的氮肥可增加禾本科牧草分蘖,促进禾木科牧草的生长,但是,施用过多的氮肥则不利于豆科牧草的生长发育。因此,可以通过追肥,调节混播牧草的组合比例,如豆科牧草较少的混播草地,不宜马上追施氮肥,而应先施用磷钾肥,以促进豆科牧草的生长,促进其根瘤的生长和发育,然后再施氮肥,以促进禾本科牧草的生长、分蘖和发育。当然,在草地建植初期,若土地比较瘠薄、幼苗生长不良而发黄时,亦可以先施用一定的氮肥促进其生长。海南省建植的混播草地,一般年每亩施过磷酸钙20-30公斤,钾肥10-20公斤,并根据地力情况及牧草的长势,施用一定数量的氮肥。
  (3) 除杂
  由于牧草初期生长缓慢,地表裸露面积大,常被杂草灌木所占领从而影响人工牧草的正常生长,而且热带地区水热条件好,杂草灌木生长迅速,即使是建好的草地,也会被杂草灌木所侵占,从而出现退化现象。因此除杂工作是人工草地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杂灌的防除方法有:灌木用人工锄除,较高大者可用涂药灭杀;飞机草可用2-4-D灭杀;白茅可用草甘磷喷杀。飞机草和白茅的防除工作宜在开花前进行,若待其种子成熟后才喷药,则效果不佳。
  (4) 分区轮牧
  连续放牧是导致人工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分区轮牧,草地休牧一定的时间,有一个恢复生长的过程,是延长人工草地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5) 补播
  人工草地若利用不合理、管理措施不当,加之气候、土壤方面的原因,常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土层板结,人工牧草株丛稀疏,产量下降,因此需要及时松耙和补播。混播草地的松耙和补播可在雨季来临时结合追肥同时进行,补播种子量根据补播品种以及草地退化的程度具体确定。
  5.2刈割草地的田间管理技术
  刈割草地,主要是指以收割利用为主的豆科(主要为柱花草以及少量银合欢)及禾本科(主要为象草、王草以及少量坚尼草和狗尾草)的单一草地。刈割草地集约化程度以及产量比混播草地要高,因此相应的管理水平及水肥条件要求也较高。
  (1)苗期管理
  牧草生长初期,由于生长缓慢,特别是豆科牧草播种后的50—60天,易滋生杂草,应及时查苗补苗,清除杂草。若土壤瘦瘠,宜加施少量氮肥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要防止牲畜的采食和践踏。
  (2)生长中期的管理
牧草生长中期,生长旺盛,同时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也较多。据测定,1公顷草地如果年生产干草5吨,需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如下:
氮素(N)88公斤,相当于尿素425公斤
磷素(N)13公斤,相当于过磷酸钙100公斤
钾素(K)85公斤,相当于硫酸钾175公斤
因此,种植牧草,特别是刈割型牧草,需要大量的养分。及时施肥,是高产优质的保证。
  (3)合理刈割
  ①刈割次数
  刈割次数随牧草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气候、土壤条件、栽培管理措施不同而异。一般正常播种的牧草当年只能刈割一次;播种较晚者,尤其是豆科牧草,由于种植初期生长较慢,植株矮小,一般不宜进行刈割。第二年以后,豆科牧草一般每隔75天左右可刈割一次,年可刈割2一3次,水肥条件好的可考虑刈割4次。禾本科牧草一般每隔45-60天即可刈割一次,年可刈割4—5次,但高水肥条件下栽培的象草、王草等高大禾草则可刈割5—6次或更多。
  ②刈割时期
  刈割时期直接影响到所获饲草的产量和品质。刈割太早,产量低,牧草的干物质含量也较低;反之,刈割太晚,牧草老化,营养成分含量低,适口性差。豆科牧草一般在孕蕾期刈割较好,禾本科牧草则宜在抽穗前刈割。因为禾本科牧草在开花以前贮藏的蛋白质约有一半要消耗在开花过程中,并且开花以后,饲草木质化程度高,可饲用部分降低,适口性差。刈割作青饲的牧草,则还要根据栽培品种及饲喂对象来确定。如栽培的王草和象草,用来喂鹅、鱼或兔时,要求饲草柔嫩,植株高40—60厘米时就应该刈割:用来喂猪时,60-80厘米高较好;用来喂牛时,其刈割高度可达80—150厘米,即植株露秆1—2个节时刈割为宜。
  ③刈割高度
  刈割高度直接影响到收草的恢复生长。刈割太高,造成浪费,刈割太低,可能把牧草的生长点割掉,不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甚至会出现成片死亡。一般来说,匍匐型牧草,如旗草、蝴蝶豆、卵叶山蚂蝗等刈割高度为10一15公分,直立型草本饲料,如王草、象草、坚尼草、狗尾草、柱花草等刈割高度20—30公分;直立型木饲料,如银合欢。甜荚树等,刈割高度为40—50公分。
  ④最后刈割期
  最后一次刈割应该在冬季来临前30天左右结束,使牧草积累充分的营养物质,增强其越冬抗寒、抗旱能力。在海南,虽然无明显的低温季节,但在冬春季温度相对较低,干旱明显,牧草生长缓慢,特别是豆科牧草,最后一次刈割时间太晚,会造成大片死亡,因此,应在牧草减慢生长前,还有时间继续生长15—20公分的高度时作最后一次刈割。禾本科牧草越冬能力相对较强,冬季不明显的地区可以考虑在冬春节刈割,但刈割周期应适当拉长,并且水肥措施一定要跟上。
  ⑤中耕除草及追肥
  刈割型草地由于每年均从地上取走大量的有机物质,地力消耗很大,因此每年刈割后,一般都要求中耕除草,追施肥料。禾本科草地以氮肥为主,条件好的最好能够灌水,促进生长。豆科草地以磷、钾肥为主,土壤瘦瘠时宜辅之以氮肥。追肥用量视地力条件而定。禾本科草地一般每次刈割后追施硫酸铵10—15公斤或尿素10公斤,豆科草地每次刈割后追施过磷酸钙10—20公斤,硫酸钾10—15公斤。
  ⑥草地更新
  刈割草地利用一定年限后,由于地力消耗大,植株老化,再生能力差,产量下降,故应及时更新,翻耕重种。豆科草地的利用年限为3—4年,禾本科革地的利用年限为4—5年,超出上述年限后,产草量低,要求及时更新。
  五、热带牧草主要优良栽培品种
  (一)豆科
  1.热研二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2)
热研二号柱花草,又名184柱花草、184笔花豆,原产于南美洲,于1973年由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农艺学家Rainer Schul吨ze-kraf吨在哥伦比亚采得,并保存于CIAT种质库中,编号CIAT184。后引种南美、中美诸国以及亚洲的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我国于1982年由CIAT引进经多年试种,于1991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进行登记,并命名为热研二号柱花草。现已大面积推广到海南、广东、广西和福建,云南、湖北省也有少量引种。海南各地普遍栽培。
  (1)形态特征
  多年生半直立草本,根系深而发达,主根及侧根均着生根瘤。茎被茸毛,高1.0~1.5米,基部茎粗0.25~0.30厘米。叶为三出复叶,略被茸毛,小叶长椭圆形,中间小叶较大,长3.0~3.8厘米,宽0.5~0.7厘米,青绿色,叶柄长0.5~0.6厘米,两侧小叶较小,长2.2~3.5厘米,宽0.5~0.7厘米;托叶合生成鞘状,上部2裂,呈浅红色。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1~4个花序着生成一簇,每个花序有小花10~16朵,花冠黄色。荚果棕褐色,肾形至椭圆形,长2.1~3.0毫米,内含一粒种子;种子乳黄色,肾形,长2.0~2.4毫米,宽1.1~1.5毫米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热研二号柱花草喜潮湿的热带气候,在年平均温度大于21℃、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低于10℃时开始受害,0℃时叶片脱落,-2.5℃时植株冻死。耐酸性瘦土,能在pH5~5.5的各类土壤上生长。耐干旱,但不耐水渍,不耐火烧。抗炭疽病能力强。对2,4-D除草剂有较强的抗性。
热研二号柱花草为短日照作物,在我国南部种植,开花较早,向北则延迟开花。在海南三亚市(18010′)种植,9月下旬始花,10月中旬盛花,花期长达90天,12月下旬种子成熟,由于花期温度适宜(约25℃),利于开花、授粉、结籽,种子产量高。在广东揭西(23.50N),11月始花,11月中盛花,12月至1月中种子成熟,由于花期受低湿影响,种子发育不良,产量低。
热研二号柱花草花序为无限花序,行自花授粉,花序的形成及小花的开放自下而上,据在海南三亚观察,每天开花时间为早上7:30~10:30,以9:30开花最盛。从授粉到种子成熟需27~30天。荚果成熟后,易脱落,绝大部分荚果成熟后落地。
热研二号柱花草初期生长缓慢,易被杂草覆盖,移栽2~3个月后,随着根系的生长,产生大量的根瘤,固氮能力不断增强,地上部分生长迅速,很快形成由许多二、三分枝交织而成的厚层覆盖,能压制杂草的生长。
  (3)饲用价值
  热研二号柱花草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表1-1)及各类氨基酸,是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重要的蛋白质饲料。可以同坚尼草、狗尾草、旗草等混播,建植优质人工草地,供放牧利用,也可以刈割青饲或晒干后生产干草粉,新鲜的柱花草牛、羊、鹿、兔喜食,也可以喂鱼,干草粉可以作为蛋白质饲料添加到各类畜禽的饲料中,以节约精料用量,降低饲料成本,试验证明,在鸡日粮中添加2%—5%、猪日粮中添加5%~10%干草粉,饲养效果良好。此外,热研二号柱花草还是一种优良的绿肥覆盖作物,种植于幼龄胶园、果园等热带作物种植园中,不但可以获得一定的青饲料,而且还可防止土壤冲刷,减少种植园的水土流失;压制杂草,减少除草用工;涵养土壤水分,缓和干旱对主作物的影响;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主作物的生长。

表1-1 热研二号柱花草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7.93 15.64 2.57 18.46 56.98 6.35 1.18 0.19

注:采取的样品为孕蕾期
  (4)栽培要点
  热研二号柱花草用种子繁殖。
  ①种子处理:用80℃热水浸种3~5分钟,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然后将种子放入0.1%的多菌灵溶液中浸泡10~15分钟,以杀死种子携带的炭疽病菌。在新植地区,宜用柱花草菌瘤拌种。
  ②播种:作为青饲料生产及种子生产时,宜采用育苗移栽法,苗圃要求整地精细。每公顷施有机肥7500公斤,土杂肥7500公斤,过磷酸钙225公斤,每公顷苗床播种37.5~52.5公斤,播后每天淋水保湿。建植人工草地时,宜先进行地面处理,使地面充分暴露后播种,播种宜在雨季初期进行,每公顷播种7.5公斤,施过磷酸钙225公斤。
  ③移栽:播种后45~50天,苗高 15~20厘米,即可定植,抢阴雨天定植,成活率高。作为青饲料生产,株行距为70厘米×70厘米或80厘米×80厘米,作为种子生产,株行距为80厘米×80厘米、90厘米×90厘米或80厘米×100厘米。
  ④施肥及管理:定植时每公顷施过磷酸钙50~225公斤,土壤瘦瘠时,宜将过磷酸钙与腐熟有机肥混合后作为基肥施用。土壤pH≤5.5时,宜增施适量的熟石灰。在高温多雨季节,宜用0.2%~0.3%的多菌灵溶液喷施,以防炭疽病的发生流行。
  ⑤刈割:种植当年,株高60~8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刈割,刈割高度30厘米,割后若植株再生良好,还可在11月份前进行第二次刈割,以后每年刈割3~4次。
  ⑥种子收获:热研二号柱花草花期长,种子成熟不一致,并且成熟后会自行脱落,难以机械收获。目前最好的收获方法是,待85%以上的种子成熟时,割去植株地上部分,堆集成行,用木棍将种子打落地上,用特制的扫把将地上的种子扫回,经风选后除去细沙和杂物,再经1~2次人工筛选(或水选)后,晒干装袋贮藏。
  2.西卡柱花草(Stylosanthes scabra)
  西卡柱花草,又名西卡笔花豆、粗糙柱花草、灌木柱花草、灌木状笔花豆等;西卡柱花草原产于南美洲,广泛分布于巴西、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现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栽培。海南儋州、昌江、白沙、东方、乐东有栽培。
  (1)形态特征
  多年生亚灌木状草本;直立或半直立,高1~1.5米,多分枝,被长或短刚毛,常带粘性。掌状三出复叶,叶柄长5.5~8.5厘米;小叶长椭圆形至倒披针形,侧脉羽状,明显,4~7对,顶端钝,具短尖,两面被毛,带粘性;中间一叶较大,长1.5~2.1厘米,宽6~9厘米,小叶柄长1.5~2米米;两侧小叶较小,长1.3~1.5厘米,宽4~7厘米,近无柄,仅具一极短的关节,花序倒卵形至椭圆形,长1~3厘米;花黄色。果为节荚,具2节,上面一节无毛或有时被毛,具短而略弯的喙,下面一节被毛。种子小,黄色,肾形,长1.5~2厘米。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西卡柱花草自然分布于海平面至海拔600米的地区,为典型的热带植物,不耐霜冻,但其根系发达,且分布深广,可吸收土壤层中的水、养分,故极耐干旱,可生长至年降雨量仅500毫米的地区,但不耐水渍。对土壤的适应 性广泛,耐酸性瘦土,在沙质土至沙壤土上自然传播良好,而在土表板结或重粘土上,则会自然消失。耐火烧,烧草后尽管地上部分大部分死亡,但植株基部或根部能很快抽芽生长,落地种子雨后亦能发芽生长。西卡柱草播种后4~6天出苗,初期生长缓慢,但不易被杂草压盖。在海南白沙县(190N),6月底播种,9月底至11月中开花,11月底至翌年1月种子成熟,每公顷年产种子117公斤,而在广东揭西县(2305′N),花期则延至11月初,易受低温影响,收种困难。
  (3)饲用价值
  西卡柱花草牛、羊、鹿喜食,是热带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最主要的放牧型豆科牧草,可与网脉旗草、干巴草、巴夫草、坚尼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建植优质人工草地。西卡柱花草的化学成分如下表1-2。

表1-2 西卡柱花草的化学成分(%)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营养期 24.8 14.70 2.87 39.20 37.37 5.86 1.15 0.8
开花期 26.2 10.38 2.42 45.91 35.13 6.13 1.09 0.10

  (4)栽培技术
  西卡柱花草用种子繁殖,播种前须进行种子处理。方法是用80℃热水浸种3分钟,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建植单纯草地,每公顷播种量为10~15公斤;与其它禾本科牧草混播,则按60%西卡柱花草加40%其它禾本科牧草比例进行混播。大面积可采用飞机播种,但播种前种子须进行丸衣化处理,作为种子生产时,需采用育苗移裁法,种植规格为80厘米×80厘米或50厘米×100厘米。
  3.矮柱花草(Stylosanthes humilis H.B.K.)
  矮柱花草于是965年引入我国,在广西和广东试种,生长良好,近年逐渐扩大繁殖,我国现已扩大到北纬260的范围,表现较好;矮 柱花草原产于南美巴西、委内瑞拉、巴拿马和加勒比海岸等地。全世界约分布于北纬23度至南疆14度,海拔范围自海平面到海拔1500米。现在热带地区广泛利用来改良天然草地。
  (1)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平卧或斜升。草层高45-60厘米。根深,粗壮,偶根发达,多根瘤。茎细长,达105-150厘米。羽状三出复叶,小叶披针形,长约 2.5厘米,宽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托叶和叶柄上被疏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小,蝶形,黄色。荚果稍呈镰形,黑色或灰色,上有凸起网纹,先端具弯喙,内含1粒种子;种子棕黄色,长2.5毫米,宽1.5毫米,先端尖。
  (2)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矮柱花草喜温暖,生长要求的昼夜气温为17℃/15℃,22℃/18℃,适宜生长的昼温为27-33℃,怕霜害。适宜的降雨量范围为635-1778毫米。
  矮柱花草耐酸性和瘠薄的土壤,在PH6。5-4。5强酸性土壤上仍能良好生长。它从土壤中吸取钙和磷的能力很强,适应土壤范围广,在粘生的砖红壤土、水稻土,新垦地等都可生长。抗旱力强,耐长期干旱,并有一定耐湿能力;可耐短时间水渍。但遇地下水位过高,长期渍水,则生长不良,叶片发黄脱落。
矮柱花草分枝性强,茎叶稠,易覆盖地表,一般在生长后期,形成厚密覆盖,对杂草有很强的抑制能力。但幼苗期,如果杂草稠密,则受到抑制。
  矮柱花草种子带荚壳,种皮坚硬,硬实粒多,发芽困难。硬实率为17-99%,发芽率仅2-35%,保存1-3年的种子,发芽率也仅1-3%,种子出土极缓慢,进行机械处理摩伤种皮,发芽率可提高到11-70%。
矮柱花草结实力强,极易落粒。大量的硬实种子能渡过不良的外界环境,逐年短殖更新。在桂林以南,常在早春开始出土,幼苗生长缓慢,到5月中旬高15厘米左右,6-7月高45厘米,覆盖地面。10月上旬开花,花荚期长,12月初种子成熟,生育期250天左右。
  (3) 饲用价值
  矮柱花草适口性良好,可评为上等质量牧草。鲜草为牛、羊等喜食。在矮柱花草生长前期,家畜多采食混合人工草地中的禾本科草,后期很喜欢采食矮柱花草。开花期至结荚期,亦保持良好的适口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青干草和脱粒后的茎秆,也为家畜乐食,都是很好的过冬草料。平均亩产干草500-1050公斤,其茎叶比例,茎为61.30%,叶38.62%。矮柱花草富含营养成分,所含粗蛋白质与红三叶草的含量接近。营养期长,在不同的物候时期都含较高的营养成分,对家畜的发育,肥育和过冬保膘都起很好的作用。据广西畜牧研究所分析,其化学成分如表1-3-a,消化能和代谢能有机物质消化率如表1-3-b。
表1-3-a 矮柱花草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样品情况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开花期   11.27   2.25   25.49   54.80   6.19
成熟期   10.15   3.73 36.28 46.08 3.77
干草粉 10.14 3.73 36.28 45.78 4.06
l 广西畜牧研究所分析

表1-3-b 饲料干物质中消化能和代谢能含量及有机物质消化率
项目 粗蛋白 粗脂肪 有机物质 消化能(兆 代谢能(兆 备 注
饲料名称 (%) (%) 消化率(%) 焦/公斤) 焦/公斤)
矮柱花草 16.43 1.10 66.41 11.40 9.04 生长盛期

  * 北京农业大学分析
  矮柱花草引进我国南方,近年较大面积试种,为南亚热带有前途的豆科牧草。它可用于青刈割和调制优良干草,当年可刈割1-2次,亩产鲜草1500-3000公斤。留茬高度约25厘米时,利于再生和自然繁殖。在草地中能多年保持。因其适口性好,耐践踏,易自然落种繁殖,所以是建立人工草场优良牧草之一并可以作绿肥,也可作为水土保持植物。种子一般平均亩产15-25公斤,高达50公斤以上,公斤粒数为27.2万粒,可大面积推广利用。
  (4)栽培要点
  矮柱花草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可选择退化的草地,不宜农作的荒地或休耕地,作为栽培的土地。要提早翻晒,使土壤充分风化,然后精耙细碎,以便播种。
  4.新银合欢(Leucaen leucocephla cv. Reyan I)
  新银合欢又称萨尔瓦多银合欢,原产于墨西哥的尤卡但半岛一带,位于北纬170~220,最低温度不低于0℃,年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土壤多为石灰质的珊瑚礁发育而成。随着西班牙人的殖民入侵,银合欢也随之传播到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目前,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等地区栽培较多。
我国由中国热带农科院于1961年8月从中美洲引进少量的萨尔瓦多型银合欢种子,次年开始试种观察,并与本地品种作比较,发现该种生势及产量均优于本地品种,在该院1965年出版的《热带绿肥牧草引种栽培利用》一书中作了初步报道,并把它定名为“新银合欢”。至今,银合欢引种试种范围南到西沙群岛(北纬16050′),北到湖北武昌(北纬30018′),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等省区。
  (1)形态特征
  新银合欢为含羞革科银合欢属直立小乔木。根系较深,树干直立,高2~10米或更高,幼枝被短柔毛,老枝无毛,具褐色皮孔。叶为偶数羽状复叶,有羽片4~8对,羽片长6~9厘米,叶轴长12~19厘米,基部膨大,膨大部分粗1.5~2.5毫米,被柔毛;在第一对羽片着生处各有腺体一枚,椭圆形,中间凹陷呈碗状,基部一枚较大,长2~3毫米,宽约2.3毫米,顶端一枚较小,长1.5~2毫米,宽约1.5毫米;每个片有小叶5~15对,小叶线状长椭圆形,长约1.6厘米,宽约0.5厘米,顶端钝或急尖,两侧不等宽。头状花序,单生或腋生,直径约2.5厘米,约有小花164朵;每个小花有花瓣5枚,极狭,白色,分离,长约为雄蕊的1/3;雄蕊10枚,长而突出,通常被疏柔毛;子房极短,被柔毛,柱头凹下呈杯状。荚果薄而扁平,带状,无毛,有网纹,顶端突尖,长约24.5厘米,宽约2.5厘米,纵裂;每个头状花序仅有数朵至十余朵发育成荚果,每个荚果有种子约22粒;种子褐色,发亮,扁平,千粒重约60.8克。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新银合欢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10℃停止生长,0℃以下叶片受害脱落,-3~-4.5℃时植株上部分及部分枝条枯死,-5~-6℃时,地上部分干枯死亡,但翌年春,仍有部分植株抽芽生长。新银合欢属阳性树种,稍耐荫,但在无荫蔽条件下生长最好,对日照长短要求不太严格,在我国华南诸省区均可开花结荚,在湖北武昌种植,虽然地上部分会冻死,但仍可收到种子,不过种子质量较差。
  新银合欢根系深,能吸收上层深处的水分,耐旱能力强,年降雨量在750~2600毫米地区均可种植,但以高温多雨地区生长最好。不耐水渍,需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新银合欢对土壤的适应性广,除渍水地外,几乎在所有的土壤上均能生长,但对土壤的酸碱度反应敏感,在土壤pH值为5.5以上时,一般生长良好,最适为pH值6~7,当土壤pH值为5.5时,生长不良。要求土壤肥力中等以上。在酸性瘦土上种植的新银合欢,早花、早实、早衰,随树龄的增加,新银合欢只会作为“老人树”保存下来。耐盐能力中等,含盐量为0.22%~0.36%时,仍能正常生长。新银合欢在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中性至微碱性土壤上,生长最茂盛,产量最高。
  在海南岛,经处理的银合欢种子播种后2~3天即可发芽,5~7天即可出苗,苗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根系生长快,一般在第三片真叶出现时,开始形成根瘤,春播的银合欢,当年10~12月开花,次年1~3月种子成熟:生长多年植株,每年开花2次,第一次3~4月开花,5~6月成熟;第二次8~9月开花,11~12月成熟,成熟的荚果自行裂开,散落种子,种子产量高,每公顷年产量为750~1500公斤。并且采收容易。落地的种子在树下即可发芽,自行繁衍,形成大量的“自播苗”。
银合欢速生,刈割后萌芽抽枝多,鲜茎叶产量高,在海南一般每公顷年产鲜茎叶45000~60000公斤,茎叶比因种植密度不同而有异,据测定,种植密度为60厘米×20厘米、80厘米×30厘米、80厘米×60厘米、100厘米×60厘米和100厘米×100厘米,其茎叶比分别为:1:1.41、1:1.64、1:1.57、1:1.61、1:1.24和1:1.28。成龄银合欢树砍伐后,萌发再生能力同样很强,据观察,三年银合欢,砍伐后当年可萌芽抽枝15~25条。
  (3)饲用价值
  银合欢产量高,营养丰富,是著名的高蛋白饲料作物,在热带地区,有“蛋白质仓库”之称(表1-4-a),银合欢还含有动物生长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表1-4-b)和矿物质,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的含量也很高。银合欢不同器官的营养成分差异甚大(表1-4-c),不同的叶龄也有差别(表1-4-d)。

  表1-4-a 新银合欢嫩茎叶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样品情况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营养期嫩茎叶 24.33 5.04 11.25 5.81 53.57 0.82 0.17
表1-4-b 新银合欢嫩茎叶的氨基酸含量(占干物质%)
测定项目 嫩茎叶
蛋氨酸 1.82
赖氨酸 1.49
胱氨酸 0.32
天门科氨酸 2.12
苏氨酸 1.07
丝氨酸 1.09
谷氨酸 2.72
脯氨酸 1.11
甘氨酸 1.19
丙氨酸 1.45
缬氨酸 1.28
异亮氨酸 1.02
亮氨酸 2.02
酪氨酸 0.96
苯丙氨酸 1.23
组氨酸 0.50
精氨酸 1.30
色氨酸 0.55
氨(NH3) 0.21
总量(不包括NH3) 23.24


表1-4-c 银合欢不同器官的化学成分(占干物质%)
采样 占 干 物 质
部位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钾
叶片 35.69 26.69 5.10 11.40 50.56 6.25 0.80 0.21 0.38 1.0
嫩枝 30.90 10.81 1.44 46.77 34.91 6.01 0.41 0.18 0.41 2.45
荚果壳 80.99 10.75 1.06 37.06 46.12 4.99 0.61 0.06 0.81 1.37
种子 82.78 32.69 3.33 15.70 44.03 4.25 0.32 0.37 0.35 1.43

表1-4-d 不同叶龄新银合欢叶片的化学成分(占干物质%)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钾
嫩叶 23.27 35.00 4.59 11.98 43.48 4.95 0.41 0.43 0.31 1.01
老叶 34.26 22.88 10.62 19.69 41.78 5.03 0.87 0.15 0.41 1.56

  新银合欢嫩叶柔嫩,无毛,牛、羊喜食,可以割作青饲料,或晒干后加工成叶粉,与其它饲料掺合,饲喂各类家畜家禽,也可种植于人工草地,供放牧利用,以提高草地的产量及饲草的营养水平,一般可与坚尼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
  新银合欢嫩茎叶和种子含有一种叫含羞草素的有毒物质,叶含量为4%~6%(占干物%),种子含量为8.7%(占于物%,畜禽食之过多,会引起中毒,其症状是:血清甲状腺素降低,甲状腺肿大,脱毛,食欲降低,流涎等,严重者会引起死亡。据试验,牛羊饲喂占日粮30%的嫩茎叶,猪日粮中添加10%~15%银合欢叶粉,鸡日粮中添加4%~5%叶粉,无中毒现象,增重效果良好。
为提高银合欢在畜禽中的饲用量,可以进行脱毒处理,方法有干热法、清水浸泡法、水煮法和发酵法等,但以发酵法最为适用,效果也很好。经发酵后含羞草素一般会降低50%左右,且营养损失不大。据报道,在牛、羊的瘤胃中接入一种微生物(主要是格兰氏阴性短杆菌)后,可消除含羞草素的毒害现象,即使100%饲喂银合欢,也不会出现中毒现象。这种瘤胃细菌已由中国农科院畜牧所1987年从澳大利亚引进。
  (4)栽培技术
  银合欢种皮坚硬并具蜡质,吸水性差,播种后短期内发芽率仅为10%~20%,有些种子甚至一年以后才发芽,出苗极不整齐。因此,播种前它必须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处理的方法有热水处理(80℃热水浸种2~3分钟,用清水洗净晾干备用,忌油污和暴晒!)、浓硫酸处理(78%粗硫酸浸种15分钟,取出洗净晾干备用,使用浓硫酸要小心!)和机械处理(用机械刮破种皮或用河沙与之混合磨擦5~10分钟)三种,但以热水处理法较为方便实用。
  新银合欢根瘤菌专一性很强,在新荒地种植若不接种根瘤菌,一般不会结瘤,故播前必需接种银合欢根瘤菌。目前使用的是由中国农科院肥所提供菌种,广西兽医生物药厂生产的根瘤菌,每公斤菌剂可拌种10公斤。拌种方法是:先用清水将菌剂拌成糊状,然后与种子拌匀即可。若采用飞机播种,则需进行丸衣化处理,其配方是粘着剂(4%甲基纤维素或40%阿拉伯胶)30~50毫升+根瘤菌剂100克+种子1公斤+丸衣材料(中性石灰或熟石膏另加1%钼酸铵)1公斤。购不到银合欢根瘤菌,用银合欢林地的土壤拌种,效果也很好。
植地选择,整地要求及种植方式视生产目的而定,作为青饲料生产或建植银合欢叶粉基地,需密植,用种子直播较为省工,一般按60~80厘米行距条播,出苗后间苗,每隔20厘米留一壮苗。也可挖穴点播,穴深5厘米,盖土2~3厘米,每穴播种4~5粒。条播可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每米约播种40~80粒,每公顷用种15~30公斤。种子直播以雨季开始时为宜,并要选土层深厚、肥沃、pH值5.5以上的地方种植,需全垦,整地要精细,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1500—3000公斤,过磷酸钙150~225公斤,石灰300~450公斤作基肥,播种后及时除草管理,待银合欢长到1~1.5米时,即可进行第一次刈割,割高30厘米,每年可刈割3~4次。以后每公顷年施过磷酸钙225公斤。若供放牧利用,则采用带状条潘,每带2行,行距0.8~1.0米,带间距离为8~10米,林间混播其它牧草,也可每个牧区划出5%~10%的牧地单种银合欢,株行距0.3米×2.5米,使牛、羊冬春季节采食。银合欢不耐重牧,需轮牧,若连续放牧,新银合欢难于生长,最后会衰竭死亡。
  近年来,新银合欢发生了世界性虫害,几乎所有种植银合欢的地区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害虫为银合欢异木虱。我国也于1986年开始流行,受害银合欢几乎失去了生产价值。目前我国采用的防治方法主要是化学防治,每公顷用150~300米l灭净菊酯,采用超低容量喷雾,效果很好,但作为饲料生产,成本高,难于推广。人们正致力于寻求采用生物防治的研究。
  5.爪哇葛藤(Pueraria phaseoloies(Roxb.)Benth)
  爪哇葛藤又名热带葛藤,原产印度爪哇,在爪哇能生长于海拔1000米的地区,现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在抗日战争前少量引入海南岛作为橡胶园覆盖。1958年农垦部门再度从南洋大量引入,作为橡胶园的覆盖作物。近年已在海南岛中部山区,开始用来建植人工草地。
  (1)形态特征
瓜哇葛藤为蝶形花科葛属多年生藤本植物。根深,根瘤丰富,茎可长达10米以上,分枝较多,枝条向四周伏地生长,有缠绕性,一年生枝条长达5~6米,茎节生根,并具根瘤,茎及分枝均具褐色粗毛。叶为三出复叶,有小叶3枚,小叶阔,中间小叶较大,菱形,长宽约6~11厘米,侧生小叶较小,偏斜,全缘或不规则的三裂;叶面呈淡绿色,背面灰白色,密被茸毛;托叶小,披针形,有线条。总状花序腋生,长8~15厘米;花淡紫色,长0.8~1.2厘米。荚果长5~8厘米,宽4毫米,果荚革质,稍被紧贴的粗毛。种子小,长椭圆形,千粒重12克。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爪哇葛藤喜高雨量的热带气候条件,在年降雨量为1200~1500毫米的热带气候条件下生长良好。耐瘦瘠和酸性土壤,能在沙土上生长,但在肥沃的粘土和冲积土上生长最茂盛。根深,宿根性强,并具有贮藏养料的锥根,较耐旱,有利于越冬再生。喜阳,荫蔽度大于60%,则生势减弱,并会逐渐衰亡。不耐寒,在广东湛江地区即呈现半落叶状态,在海南岛,冬季若遇寒害,也会有少量的叶子干枯,来年5月又恢复生长。爪哇葛藤藤蔓扩展能力极强,可形成40~60厘米厚的覆盖层,每公顷年产鲜茎叶30000~37500公斤,幼藤不耐践踏和重牧。
在海南岛,爪哇葛藤于11月初即有少量花蕾出现,11月下旬开花,翌年1~2月种子成熟。但爪哇葛藤仅能在海南的东方(广坝)、万宁等少部分地区良好结种,其它地方因受低温的影响结种很少或根本不能结种。搭架让其攀缘,可以提高种子产量。
  (3)饲用价值
  爪哇葛藤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优良的高蛋白豆科饲料作物,在葛藤地上可以放牧牛和猪,也可以将其同象草、旗草等多种禾本科牧草混播,以提高草场的营养水平,并为禾本科牧草提供氮源。瓜哇葛藤还可以用来加工成干粉惆喂各种家畜和家禽。爪哇葛藤的化学成分如表1-5。

  表1-5 爪哇葛藤的化学成分(%)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钾
营养期
鲜茎叶 20.54 19.26 1.29 35.75 37.99 7.66 1.38 0.16 0.14 1.65
爪哇葛藤具有长势强、覆盖密、宿根性强、持久和耐荫蔽等优点,是种植园的优良覆盖作物,其根瘤丰富,又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4)栽培技术
  爪哇葛藤可用插条和种子繁殖,但在我国能收种的地区有限,故多用插条繁殖。
  插条繁殖的方法:是在覆盖层上面或边缘爬地的一年生蔓中,选带紫色、粗壮(直径3毫米)、节上长有3毫米左右白色根点的蔓,截取其顶端5节以下和基部木栓化部分以上部分作插条,每苗具3个节,带少量的叶,两端的茎蔓剪至离节3厘米左右,过长会失水干枯。阴雨天种植为宜,并且最好是随剪随种,种前需充分犁耙整地,除净杂草,然后用牛按行距1米开植沟,沟深15~20厘米,或用人工挖长形植穴,穴长30~40厘米,深15~20厘米,宽20厘米左右,视地力情况施足基肥,一般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00~15000公斤,过磷酸钙150~200公斤。插条靠穴壁或沟边斜插,两节入土,一节露出与地面齐平,盖土10~15厘米,踏实。还可以用插苗压蔓法定植,其方法是,选用粗壮的整条茎蔓作种苗,基部插入植穴后,长蔓按种植方向伸直,然后每隔一节用泥土压在节上,使其发根生长,此法成活率高,但种苗用量大。
  爪哇葛藤种皮坚硬,若用种子繁殖,播种前需进行种子处理,种子处理的方法有:砂擦法(用与种子等量的细砂同种子混合后在石臼中轻舂10~20分钟擦破种皮,使其易吸水)、热水处理(用70℃热水浸种4~5小时,将膨胀的种子取出,未膨胀的种子再重复处理分离3次,最后剩下的用80℃热水浸种)浓硫酸处理法(用与种子重量1/10的粗浓硫酸与种子掺合,放置10分钟,然后将种子取出在浸水中清洗数次晾干备用。但使用浓硫酸要小心!)三种。在海南3~4月份即可开始播种,挖穴点播,株行距50厘米×100厘米或100厘米×100厘米,播前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00~15000公斤,过磷酸钙75~150公斤和基肥,每穴播种3~4粒,盖土2厘米爪哇葛藤初期生长慢,应及时进行除草管理。
  爪哇葛藤收种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低温干旱,浓密的覆盖层下通风不良,角螟危害等,若进行种子生产,则应选择高温多雨的地区作留种田,搭架供其攀缘,并在花期用1:500倍敌百虫或1:200倍DDT进行喷杀。
  6.蝴蝶豆(Centrosema pubescens Henth)
蝴蝶豆,别名距瓣豆,原产热带美洲,引入东南亚已久,我国解放前从南洋引入海南岛,作为饲料及绿肥覆盖作物栽培,现许多地方已逸为野生。广东、江苏有栽培。海南各地栽培,现逸为野生者已很常见。
  (1)形态特征
蝶形花科距瓣豆属缠绕性草质藤本,茎纤细,长1~4米,稍有分枝,植株各部分略被柔毛;叶为羽状复叶,具叶柄,叶柄长4.5厘米,叶片近秃净;小叶三片,椭圆形或卵形,薄纸质,长5~7厘米,宽3.5~5厘米,中间叶片较大,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钝或圆,两面薄被柔毛,背面较密,具线形小托叶。总状花序有花3~4朵,总花梗长2.5~5厘米;萼管长约3毫米,裂齿不相等,上部二枚急尖,侧边二枚披针形,约与萼管等长,下部一枚线形,长达6.5毫米;花冠淡紫色,旗瓣背面密被柔毛;荚果长10~13厘米,宽约5毫米,顶端渐尖,而且有直而细长的喙;喙长12~15毫米;种子棕绿色,具条纹驳,呈扁平状,种子千粒重23.0克。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蝴蝶豆为多年生草质藤本,在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地区,肥活而湿润的土壤上生长最好,尤适于沙质土壤,不耐瘦瘠,耐寒能力差,在广州即难于留种。适应于干燥条件,抗旱能力强。较耐荫蔽。
蝴蝶豆旱期生长缓慢,种植后3~4个月分枝才开始增多,以后生长较快,种植一年的蝴蝶豆,其覆盖厚度达40厘米以上。根系扩展良好。宿根性强,可继续生长10年以上,耐刈割,每年可刈割3~4次。在海南岛6~9月为生长旺季,若10月以后刈割抽芽很慢,生长量小,叶片变小。花期10~11月,成熟期为次年1~2月。在搭架供其攀缘的情况下,开花结实多,种子产量高,每公顷种子产量为750~1500公斤。
  (3)饲用价值
  蝴蝶豆茎叶柔软,生长18个月仍未木质化,叶量大,产量高,每公顷产鲜茎叶30000~45000公斤,营养价值高,家畜吃习惯后适口性较好,是优良的高蛋白青饲料,可作为牛、羊、猪、鸡、兔等各种家畜和家禽的青饲料,也可晒制成优质干草或加工成草粉利用。蝴蝶豆还可各珊状臂形草、潘哥拉草等禾本科草混播供放牧利用。因其较耐荫蔽,还可兼作橡胶园或果园覆盖作物,是一种优质的绿肥,蝴蝶豆的化学成分如表1-6。
  
  表1-6 蝴蝶豆的化学成分(%)
样品 占 干 物 质
号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钾
A 25.53 21.84 1.46 32.72 37.99 5.99 0.61 0.20 0.25 1.50
B 24.26 15.23 3.24 27.54 48.60 5.36 0.172 0.829 - -
注:A—营养期茎叶;B—雨季刈割后45天茎叶
  (4)栽培要点
  蝴蝶豆种子发芽率高,一般用种子繁殖。播种期为3~5月,最晚不超过9月份。株行距50厘米×80厘米或50厘米×100厘米,每次播种3~4粒,每公顷播种量7.5~10.0公斤,播种前用75℃热水处理3分钟,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播种前应注意施足基肥,每公顷施磷肥75~150公斤,有机肥5000~7500公斤。此外还可用插条进行无性繁殖,但要选取粗壮的茎作插条,每段插条长30厘米,含2~3个节。先在苗圃按10厘米×20厘米的株行距直插育苗,插苗时需有一个节露在地面,待长根抽芽后再移到大田种植。种植初期宜除草管理,以后每年追施磷肥150~200公斤/hm2。
  7.三籽两型豆(Amphicarpaca trisperma Baker)
  三籽两型豆又称崖州扁豆、野毛扁豆,原产于热带亚洲。朝鲜、苏联、日本及我国有分布。我国分布地区为东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和海南。但将其作为栽培作物而加以利用者,仅见于海南省南部的崖县,西南部的东方、乐东和昌江等地,全岛栽培面积约2000hm2。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缠绕性柔软草本,无支持物时呈半缠绕性。茎纤细,植株各部分被淡黄色长柔毛。小叶3枚,薄纸质,顶生小叶卵菱形,侧生小叶偏卵形,长2.0~7.5厘米,宽1.5~3.5厘米,顶生小叶稍大,顶端急尖,,基部圆形,两面被白色长柔毛。总状花序腋生,花二型,下部花单生,无瓣而能育,但通常3~5朵排列成总状花序;苞片卵形,具纵脉,有柔毛,小苞片披针形,2枚;萼筒状,萼齿5,不整齐,具淡黄色长柔毛;花冠黄白色至淡紫色,长1.0~1.5厘米;雄蕊(9+1)二组;子房具毛。荚果膜质,矩形,扁平,稍弯,长2~3厘米,被毛,尤以腹缝线处为密;每荚具种子3~7粒。种子近蚌形,脐小而扁,黄白色,有褐色斑点,久放后呈浅棕色;千粒重15~20克。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三籽两型豆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从沙土到粘壤土均可以栽培,以近海边而稍含石灰质的沙壤土最为适宜,耐瘦瘠耐粗生,播种初期,需要适量的土壤水分,以后即极耐干旱,生长后期宜干燥而多光,才能良好结实。在海南西南部地区,每年11月到翌年2月份降雨量仅为65~120毫米,三籽两型豆开花结实良好。在海南北部地区,因生长后期多阴雨,结实比南部及西南部地区差。
三籽两型豆为短日照作物,如果春季播种,初期植林生长迅速,但3~4个月后即进入雨季,植株未及开花而枯死。反之,如播种过迟(11月份以后),到1~2月开花结荚时,由于光照转长,生长虽然旺盛,但荚果不能充实成熟即干枯死亡。
  三籽两型豆种子发芽率高,一般都在90%~95%以上,播种后三天即出苗整齐。在海南西南部地区,如8~9月播种,10~11月为盛花期,11~12月结荚,12月至翌年1月种子成熟,每公顷种子产量为400~750公斤。如3~5月播种,生长到10~11月份,未开花即干枯死亡。
  (3)饲用价值
  三籽两型豆茎叶柔软,适口性好,营养丰富(表1-7),是家畜的优质青饲料,也可以晒制成干草供淡季饲用。种子粗蛋白含量比大豆低,但比绿豆、豇豆、木豆等高,是家畜和家禽的优质精饲料。

表1-7 三籽两型豆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样品 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鲜茎叶 77.10 15.10 2.21 11.80 66.40 4.44 0.047 0.226
种子(风干) 19.60 28.70 0.86 7.51 40.20 3.10 - -

  三籽两型豆速生,粗生,生长周期短,可以作为短期作物与甘蔗、木薯、甘薯等套种,又因其具有初期生长快的特点,可以同其它初期生长慢的豆科牧草如蝴蝶豆、爪哇葛藤、柱花草、银合欢混播或间作,由于三籽两型豆播种后出苗快,幼苗期生长迅速,可以在短期内覆盖地面,抑制杂草的生长,节省除草用工,并可获得一定的产量。又因其生长周期短,不久就会自然死亡,故也不会妨碍后期作物的生长。
  (4)经济价值
  三籽两型豆种子可食用,在海南南部至西部地区有栽培,用于制豆酱、豆芽及糕点的馅。
  (5)栽培要点
  利用种子繁殖,以行距为30~40厘米条播,播深2~3厘米亦或撒播,播种后轻耙盖土,每公顷播种量15~30公斤。当土壤较瘦时,宜施过磷酸钙75~150公斤/亩作为基肥。若以收获鲜草为目的,宜春夏播种,播后2~3个月即可刈割,每公顷产鲜草15000~20000公斤。若以收获种子为目的,播种期为9~10月,因其初期生长快,秋冬季杂草又少,故一般不用除草,翌年2月,豆荚充分成熟,植株逐渐干枯,即可全部割用晒场晒干,用石滚或木棍打击脱粒,风筛干净。
  与甘蔗间作时,可在种植甘蔗的同时将种子播于行间;对于宿根甘蔗,则是在收获甘蔗后将种子播于行间,在进行甘蔗第一次培土时,即可进行收获作为青饲料,或晒制干草,也可就地压青,作为蔗田绿肥。与木薯间作时,宜于春季将种子播于木薯行间,5~6月份即可以收
获,亦可就地压青。在无霜地区,可以点播在秋种甘薯地之垅边,以收获一定的种子,增加收入。与其它豆科牧草混播时,只需将各种作物的种子充分混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点播、条播或撒播。
  8.银叶山蚂蝗(Desmodium uncintum DC.)
  银叶山蚂蝗又名粗三叶草,原产于巴西、委内瑞拉和澳大利亚北部。在巴西分布于南纬100、海拔1000米的地方。一般分布于南纬300至北纬190,海拔高度由海平面至2400米,雨量范围在900~3000毫米,现在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等省有引种。海南儋州已引种栽培。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蔓生草本,株丛高50~100厘米。茎圆筒形或具棱,长达150厘米,茎上密被有钩短毛。三出复叶,托叶短,棕色。叶柄长2~5厘米。小叶卵圆形,长3~7厘米,宽1.5~3.5厘米,顶生小叶叶柄长5~15毫米。叶面绿色,靠近中央叶脉有一银白色的条斑。叶背淡绿色,两面被有毛。总状花序,花粉红色,开花后淡蓝色。荚镰形,棕色,成熟时易横裂为4~8个荚节。长4~5毫米,宽3毫米,密被有钩的细毛,易粘附。种子黄绿色,近三角形的卵圆形,长3~4毫米,宽2毫米;厚约1毫米。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喜温和的气候,春季很早开始生长,当夏季高温时叶片会发生凋萎。怕霜冻,但天气转暖很快恢复生长,春秋两季生长良好。生长温度的低限约15℃,雨量900毫米已足够生长。旱季产量低,相当耐淹渍。
银叶山蚂蝗适应的土壤范围很广,从砂土至粘壤土都可生长,但在坚实的重粘土生长较差。耐酸性土,在pH值5.5~6.5生长良好。在碱性土壤上生长不良,对肥料反应敏感,如缺乏磷、钾、硫、钼等肥料时生长不良,在贫瘠的土壤上生长较差。
  银叶山蚂蝗为短日照植物,幼苗生长比较弱,在南宁11月开花结荚,到12月下旬种子成熟。在无霜或轻霜的年份,结实良好。它的荚节粘附力强,能借动物传播,散落在适宜的土壤上能蔓延生长。建植起来的银叶山蚂蝗,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十分强,能够侵入马唐和雀稗属的草场上。比较耐阴,与狗尾草属、黍属、狼尾草属、虎尾草属等禾本科牧草混生良好。
  (3)饲用价值
  银叶山蚂蝗茎和叶密被短毛,适口性不佳,家畜要逐渐习惯采食。一般先吃嫩梢、叶片、后茎蔓。可以放牧、青刈和调制干草。在南宁一年刈割2~3次,每公顷产青草22500~30000公斤。据报道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每公顷年产干物质4665公斤。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1.2%~18.2%,可消化率为54.5%,其化学成分见表1-8。
  表1-8 银叶山蚂蝗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样品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鲜草 35.0 12.7 2.0 43.3 38.4 3.6

  银叶山蚂蝗耐家畜践踏,再生力较强,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可组成良好的草场。它在春季返青快,秋季再生良好,这一时期提供豆科饲草特别有价值。在无霜地区,保持青绿连续利用,但在重霜地区则干物质损失很大。它生长强健,若管理良好,能保持5~8年。银叶山蚂蝗叶量丰富,叶片容易腐烂,茎叶能形成厚密的覆盖层,也是优良的绿肥覆盖植物。银叶山蚂蝗近年引入我国南方试种,适应终年温暖小霜的地区。种子较易采收,每亩可收种子7.5~21公斤。
  (4)栽培要点
  银叶山蚂蝗在进行全翻耕整地良好的条件下播种,生长最好,但也能够在粗放清理地面的情况下建植。可以条播、撒播或飞播,每公顷播量4~7.5公斤。播种深度不超过1厘米。宜在春季早播,生长期长,产量高。每公顷施磷肥375~750公斤作基肥、添加钙、钾、硫和钼,效果更好。银叶山蚂蝗草地,要建植好后才开始放牧,它不耐低刈,宜留茬高20~30厘米以利腋芽快速再生。如过度放牧或割茬低达5厘米,则逐渐从草地中消失。建植良好的草地适度的火烧可以很好地恢复。每年追施一次磷肥。银叶山蚂蝗成熟不一致,果荚易断裂脱落,可在种子50%成熟时一次刈割采收,晒干脱粒。9.大翼豆(Macroptilium atropurprueum (DC.) Urb.)
大翼豆又名暗紫菜豆、紫茯豆(《热带饲料》),原产地为中美洲和南美洲。现在推广的品种,为从墨西哥的2个不同生态形的杂种后代所育成。我国分布在广西、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区。国外在中、南美洲许多国家有种植,而在澳大利亚、墨西哥和巴西则作为重要的牧草,分布于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土地。
  (1)形态特征
  多年生缠绕性草本。主根粗壮,入土深,茎匍匐,柔毛多,茎节能着地生出不定根,分枝向四周伸长达4米以上,形成稠密的草层。三出复叶,小叶卵圆形、菱形或披针形,全缘或具1~3浅裂,上面被绿色疏被毛,下面被银灰柔毛。总状花序,总花梗长10~30厘米,有花6~12朵,深紫色;翼瓣特大。荚果直,扁圆形,长约7.5厘米,直径0.4~0.6厘米,含种子7~13粒,成熟时容易自裂;种子扁卵圆形,浅褐色或黑色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大翼豆为喜温、喜光的短日照植物,生长最快的温度为25~30℃,在日照较长的情况下为22~27℃。温度为13℃—21℃时生长缓慢,受霜后地上部枯黄,但-9℃情况下存活率仍达80%,在热带豆类中是较能耐低温的。在广州3月份播种的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开花结荚,90~100天后种荚陆续成熟。在温暖的地方,多年生的于3~12月间都可开花,6~12月间种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长缓慢,入秋生长旺盛,开花晚,虽可越冬但种子产量低。
耐旱性很强,喜土层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渍会延缓其生长。适宜于土壤pH4.5~8,可耐中度的盐碱性土壤,能耐低钙高铝、高锰的含量,在年雨量650~1800毫米的地区均适宜。
  (3)饲用价值
  大翼豆对牛、羊等家畜适口性好,为青饲及刈制干草的优良豆科草。叶片易于脱落,需小心收集。在冬季无重霜的地方,可以在夏秋轻牧而主要用为冬季的牧草,如果用为青贮料,应另加4~8%的糖蜜。其种子为鹌鹑、鸽、火鸡等鸟类喜食,植株为鹿喜食。用来放牧,常与以下几种禾草混播:俯仰马唐、巴西雀稗、非洲狗尾草、无芒虎尾草,也可与山蚂蝗或柱花草等豆科草混播。可以在任何时候轻牧。留茬高度宜在15~30厘米,放牧2周后停休4~6周,如需要采种或留荚自裂而获得更稠密的再生植株,则在开花盛期及种子成熟之前要停牧。夏季生长旺盛时,牧畜常先食混播中的禾草,而大翼豆被积存在秋季放牧时用,干物质产量每公顷为8250~9000公斤,混播的总产量每公顷为12000公斤左右。化学成分如表1-9。

  表1-9 大翼豆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分析 生育期
部位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茎叶* - 22.18 2.42 25.38 36.75 13.27 - -
茎叶** 现蕾期 17.7 4.92 37.28 32.30 7.80 1.22 0.24

  *广西畜牧所分析;
  **凉山州草原工作站分析
  其他用途:由于抗旱性强,可用为铁路、公路两旁护路的覆盖植物。
  (4)栽培要点
  播种前须耕翻、筑畦、整地,消灭杂草,每公顷施用有机肥1500公斤及磷肥200~300公斤,缺钾的土壤须增施钾肥,酸性土施用石灰会有利于钼的释放。通常不须根瘤接种,自3~7月均可播种,春播在经霜之后,夏播宜在干雨季之前,建植后由于种子能落地自繁,故易保持长久。条播,行距40~50厘米,也可以撒播或用播种机播种。种子千粒重约12克。每公顷播种量条播为3.75~7.50公斤,撒播7.50~15.0公斤。与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时分行播种,通常每公顷播3.0公斤,也可直接撒播于已经建植的俯仰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后轻耙并镇压,雨季极易出苗,苗期生长慢,须进行中耕除草,以后每年要补施适量的磷、钾肥,并注意排水,以免减少病害发生。
  10.毛蔓豆(Calopogonium mucunoides Desv.)
  毛蔓豆原产南美洲热带地区,在中国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等省(区),福建南部及云南西双版纳也有引种栽培。此外,较广泛地分布于湿润的热带国家,作为各种经济林木间作的覆盖、绿肥和饲料作物。适生在海拔高度为300—1800米,在热带东非最高可生长至海拔2000米处。
  (1)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毛蔓豆在播种2个月后生长快而旺盛,到4—5个月可完全覆盖地面,厚度可达40—60厘米。在广东省10—11月开花,翌年1—2月种子成熟,种子落地能自然繁殖,再次形成草层。故毛蔓豆虽为短期多年生,但有自播繁殖的特性,有时也会形成杂草。耐旱性较差,干旱严重时会枯萎,待雨后再生。耐湿性好,以年降水量在1250毫米以上的地区生长最为良好,但忌土壤长期渍水。耐瘠薄和耐荫蔽能力不够强。可以生长的土壤pH值为4.3—8.0,最适宜为4.5—5.0。不耐寒,在4—5℃时生长受阻,2℃时茎蔓逐渐枯死。在广东湛江,冬季落叶枯萎,而在雨水较多的热带,冬季仍可保持青绿。
  (2)饲用价值
  用做饲草,通常年收割1—2次,由于茎叶多毛,适口性较差,故大都采用与无芒虎尾草、大黍、臂形草等禾草混播,有时与距瓣豆混播,以改善其适口性与耐久性,并为牧牛所喜食,另外,在开花以后较开花前的适口性好,可在日粮中配合应用。茎叶的化学成分如表1-10。

表1-10 毛蔓豆的化学成分表(%)
占 干 物 质
分析 水分
部位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茎叶* 74.30 15.56 2.33 31.53 44.36 6.22 - -
茎叶** 75.73 17.81 3.62 30.66 40.27 7.64 1.14 0.14

  *引自《热带绿肥和覆盖作物》广东科技出版社
  **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热带牧草研究中心分析。
  种子内含养分较好,含粗蛋白质36.38%,粗脂肪19.34%,可作精料。种子产量每亩为30—50公斤。
毛蔓豆早期生长快而旺盛,覆盖层厚,建植容易,易于结出根瘤,抑制杂草的能力强,常用为橡胶、柑桔、可可等树园及保护荒原隙地的覆盖作物。在冬季地上部虽枯萎而仍然覆盖,至春天由茎基萌芽或由种子自身繁殖而再次形成覆盖。在胶园,常与距瓣豆按1:1混种。当树冠郁闭时,毛蔓豆不耐阴而先枯死,距瓣豆就继续起覆盖作用。 毛蔓豆用为绿肥,可在生长4—6个月时收割或就地翻压,亩产鲜草约1500—2500公斤。鲜草含有肥分:氮0.46%、五氧化二磷0.06%、氧化钾0.48%。
  (3)栽培要点
  土地要求耕耙整平,每亩施有机肥500—1000公斤,磷化肥20—25公斤。由于种子中的硬实比例较高,播前按1公斤种子用50毫升浓硫酸处理3—5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几次去除余酸,即可播种,或加细砂摩擦种子至种皮起毛,然后再用水浸种至种子吸胀,捞出晾干后播种。在烧过的荒地或自然草地上补播时,可趁土壤潮湿时直接撒播。间种于胶园、果园的采用穴播。穴距为50—80×50厘米,每穴播种子5—6粒,盖土2.5厘米左右。种子千粒重为11.3克,每亩播种量撒播的约0.5公斤,穴播的约0.25公斤左右。播后约1星期出苗,半个月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并进行松土除草。土壤瘦瘠的要追施1次氮肥,以后视情况再除草1—2次。
用为放牧,宜在植株伸延已向上生长之后开始,每隔2—3个月1次,每次牧后需适当追施氮、磷肥料。
  (二)禾本科牧草品种
  1.象草(Pennisetum purpereum Schumach)
  象草又名紫狼尾草原产于非洲热带区域。现在世界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已引种栽培。我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已引入广州种植,现已遍及南方各省(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已大面积种植,成为主要的栽培牧草。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大,一般2~4米,最高者可达5米以上。根系发达,具有强大伸展的须根通常达50~100条。植株成熟时,在中上部的叶鞘中可伸出数个分枝,也能抽穗开花,叶片的大小和毛被,因品种而异,一般叶长45厘米~100厘米,宽1~4厘米,中脉粗壮,边缘粗糙,上面疏生细毛,下面无毛;叶舌短小,纤毛状,长2~3毫米叶鞘光滑无毛或有粗密的硬毛。圆锥花序圆柱状,黄褐色或黄色,长20~30厘米,径1.5~3厘米(除刚毛外);主轴密生柔毛,总梗不明显;颖薄膜质,第一颖微小,长约0.5毫米,先端钝,脉不明显,第二颖披针形,长约2毫米,先端尖,具1脉;第一外稃长约为小穗的4/5,第二外稃与小穗等长。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象草喜温暖湿润气候,但其适应性很强,能耐短期轻霜,在广州、南宁能保持青绿过冬。一般在气温12~14℃时开始生长,25~35℃时生长迅速,10℃以下生长受抑制,5℃以下则停止生长,连续受冻,能被冻死。象草具有强大根系,能深入上层,耐旱力较强。据广西畜牧研究所观察,经30~40天干旱仍能生长。在特别干旱,高温的季节,叶片稍有卷缩,叶尖端有枯死现象,生长缓慢。但水分充足时,很快恢复生长。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最为适宜。在瘠薄缺肥的土壤条件下,象草生长缓慢,茎细弱,分蘖少,叶片短小,色黄,产量低。
  象草在水分、温度适宜的条件下,一般种植7~10天出苗,15~20天开始分蘖,分蘖能力很强,但与刈割次数、割茬高低、土壤肥力、雨水多少和季节等均有密切关系,据观察,象草单株分蘖数,年刈3次的为25~75个,年刈4次的43~45个,年刈6次的超过90个;高刈的分蘖多(离地20厘米),低刈的(平根刈)分蘖少;肥地分蘖多,瘠薄分蘖少;雨季分蘖多,旱季分蘖少。在广东、广西、福建等,象草每年从2~12月均能生长,4~9月生长最盛,10月份以后生长逐渐减弱。在海南全年均可生长,以高温多雨的6~9月生长最盛,冬春干旱季生长较慢。抽穗开花因品种不同而异,小茎种一般在9~10月间抽穗;大茎种则在11月至次年3月间抽穗开花。一般结实率很低,种子成熟不一致,容易散落。种子的发芽率也很低,实生苗生长馒,性状不稳定,因此,在生产上多采用无性繁殖。
  (3)饲用价值
  象草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一种高产的多年生牧草。一年刈割6~8次。每公顷产鲜草75~150吨,高者可达225~450吨,。象草不仅产量高,而且利用年限也较长,一般为4~5年,如栽培管理利用得当,可延长到5~6年甚至10年以上。适期刈割,柔软多汁,适口性很好,利用率高,牛、马、羊、兔、鹅等畜禽均喜吃,幼嫩时期也是猪、鱼的好饲料,象草除四季给家畜提供青饲料外,也可调制成干草或青贮料备用。象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其化学成分如表2-1-a。

表2-1-a 象草化学成分表(%)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生长3周 14.3 14.04 2.57 31.09 42.44 9.86 0.25 0.25
生长6周 15.0 7.98 1.59 34.32 48.68 7.43 0.15 0.13
生长9周 16.5 7.86 1.07 34.55 48.26 8.26 0.14 0.22
生长12周 17.9 5.72 0.80 37.89 48.63 6.96 0.14 0.14

其消化率,椐菲律宾用45天和60天再生象草,分别对黄牛和水牛进行消化试验,结果如表2-1-b。

表2-1-b 不同天数象草再生草干物质消化率(%)
再 生 家 畜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 氮 总 能
天 数 种 类 浸出物 (MJ/Kg)
45 黄牛 55.8 61.5 61.2 58.8 58.6 233.5
水牛 57.5 64.5 54.2 61.7 56.5 239.3
60 黄牛 52.5 61.0 57.0 54.3 54.8 213.4
水牛 55.0 64.2 64.4 58.3 55.2 225.9
  象草内蛋白质含量和消化率均较高。如果按每年产鲜草75~450吨计算,每公顷可年产粗蛋白967.5~5805公斤;这是其它热带禾本科牧草所不及的。
  此外,象草的根系十分发达,种植在塘边、堤岸,可起到护堤保土作用。据报道,在斯里兰卡和乌干达的研究表明,栽培象草能给土壤遗留下大量的有机质和氮素,有改良土壤结构的作用。象草也可以刈割作为多年生作物的覆盖材料。总之,象草的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口性极好,使用年限长,用途较广,具有根高的经济价值,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良好饲用植物之一。
  (4)栽培要点
  象草种子结实率及发芽率均很低,后代性状变异大,生产上常用种茎繁殖。要求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种植;在坡地上种植不用起畦,在水田种植则以宽1米左右起畦,同时要施入充足的有机肥作底肥,一般每公顷22500~37500公斤。 象草对种植时期要求不严,在平均气温达13~14℃时,即可栽种,在广东、广西为2月份;湖南长沙为3月份,在海南,只要有水分,全年可栽种。种植时要选择生长100天以上的茎秆做种茎,按2—3个节切成一段,每畦2行,株距50~60厘米,种芽向上斜插,露土2~3厘米。或将种茎平放,芽向两侧,覆土5~7厘米,也可挖穴种植,穴深15~20厘米,种茎斜插,每穴1~2苗,每公顷用种茎约1500~3000公斤。
  肥水充足是象草高产的关键。生长前期要及时中耕锄草,每次刈割后,也应及时中耕松土追肥,用来饲喂奶牛时,以露节1~2个,株高1~1.5米时刈割为宜,用来喂猪时,80~100厘米时刈割,刈割高度20~30厘米,用来喂鱼、鹅、鸭、鸡时,株高50~80厘米时刈割为宜,齐地刈割。
  2.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K.Scbumacb X P.typhoideum Rich)
  王草又名皇草,是狼尾草的杂交种。我国海南、广东、广西广泛栽培,江苏、福建、云南、湖南少量引种试种。国外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
  (1)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性高秆禾草;形似甘蔗,高1.5~4.5厘米,每株具节15~35个 ,节间长1.5~4.5厘米,少数秆中部至中上部还会产生气根。叶长条形,长55~115厘米,宽3.2~6.1厘米;叶鞘长于节间,包茎,长12.5~20.5厘米,幼嫩时叶片及叶鞘密被白色刚毛,老化后渐脱落;叶脉明显,呈白色。圆锥花序密生成穗状,长25~35厘米,初呈浅绿色,成熟时呈黄褐色;小穗披针形,每3~4个簇生成束;;颖片退化成芒状,尖端略为紫红色;每个小穗具小花2朵,内含3个雄蕊,开花时花药伸出稃外,花药浅绿色,柱头外露,淡黄色。颖果纺锤形,浅黄色,具光泽。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王草的亲本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并耐严寒,但王草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其耐寒性优于其亲本,能在亚热带地区良好生长。王草根系发达,耐干旱,但在长期渍水及高温干旱条件下生长不良。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在酸性红壤或轻度盐碱土上生长良好,尤以在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壤土至粘土上生长最盛。耐火烧,老化后烧草,植株存活率为100%,并能明显促进植株的再生。
  用插条种植的王草,栽种7~10天出苗,20~30天开始分蘖,在海南5~10月为生长旺季,11月份以后,气温降低,雨量减少,生长缓慢,在土壤瘦瘠且不施肥时,王草于12月至翌年2月有部分抽穗,并能正常结实,种子千粒重为0.54~0.67克,但在刈割及施肥条件下,则无抽穗现象。
  王草为碳四植物,光合效能高,年公顷产鲜草75~180吨。拔节前茎叶比为1:1.62,拔节后茎叶比为1:1.30。

  表2-2 王草的化学成分*(%)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沙地施肥60天割 18.68 8.00 2.94 36.97 46.50 5.590 0.27 0.125 0.29
沙地施肥长6周割 20.65 7.52 3.65 35.56 47.51 5.765 0.225 0.155 0.186
砖红壤施肥60天割 15.15 13.01 1.70 41.35 31.4 12.45 0.535 0.331 0.412
砖红壤施肥60天割 15.93 10.65 4.77 31.47 45.4 7.680 0.271 0.317 0.225
  * 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分析
  (3)饲用价值
  王草植株高大,嫩茎多汁而略具甜味,叶柔嫩,牛、羊、鹿、鱼极喜食,兔、猪、鸡(含火鸡)、鸭、鹅喜食。适于刈割青饲或调制青贮饲料。王草的化学成分如表2—2。(4)栽培要点
王草主要用种茎插条繁殖。种茎宜选用生长6~7个月的植株,取秆中下部用锋利的刀切断,每段2节。可开沟或挖穴种植,植前每公顷施有机肥7.5~15吨、磷肥150~200公斤作基肥,株行距80厘米×50厘米,种茎与地面成45度角斜插,顶端稍露出地面,盖土后压实。
  以雨季开始时种植为宜,但在海南只要水分适宜,全年均可栽种。植后第一个月进行除草、松土。雨季每30~40天刈割一次,其它季节60天刈割一次,刈割高度20~30厘米。
  3.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 X P.purpureum cv.23A X N51)
  杂交狼尾草是美洲狼尾草和象草的杂交种,南非于40年代初最先培育出以象草为母本的杂交种,其后,美国、印度等国也杂交培育成功以美洲狼尾草为母本的杂交种,并应用于生产。现在世界上热带,亚热带地区都有栽培。江苏省农科院于1980年从美国引入试种,现已遍及江苏、浙江、福建及广东、广西地区,有希望成为长江以南地区夏季的一个重要栽培牧草种。海南于1987年引进试种,表现良好。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株一般高3.5厘米,最高可达4米以上。须根发达,根系扩展范围很广,主要分节上有1个侧芽和1枚叶片。叶长60~80厘米,宽2.5厘米,经多次刈割后再生茎的叶片变窄,叶缘粗粗,叶面光滑或疏被细毛,中肋明显,叶鞘光滑无毛,与叶片连接处有紫纹。圆锥花序密集呈穗状,黄褐色,长20~30厘米,穗径2~3厘米;小穗近于无柄,2~3枚簇生成一束,每簇下围以由刚毛组成的总苞,具向上的糙刺,先端褐色,下部具柔毛。本杂交种为三倍体,故不能形成花粉,子房发育不良,所以通常不结实。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杂交狼尾草的亲本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日平均气温达到15℃以上时开始生长,25~30℃时生长最快。耐低温能力差,气温低于10℃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气温低于0℃的时间稍长则会被冻死。在福建泉州以南地区可以自然越冬,抗旱力强同时又耐湿,在南京栽培,即使在少雨干旱季节,仍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其根部淹水数月之久也不致死亡,只是长势差,产草量降低。对土壤要求不严,沙土、粘土、微酸性土壤和轻度盐碱土均可种植,在含盐0.1%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含盐0.5%的土壤仍能立苗。但以上层深厚的粘质壤土最为适宜。
  杂交狼尾草对氮肥需求量大,每公顷施300公斤氮肥,每公顷产鲜草可超过150吨,比不施肥可增产50%。同时对微肥锌很敏感,在缺锌的土壤上种植,叶片发白生长不良,特别是在幼苗期如不及时补施,会造成植株死亡。
  杂交狼尾草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情况下,一般扦插后7~10天生根、立苗, 15~20天后开始分蘖;分根繁殖的栽植10天后开始分蘖。以后随着刈次的增加,分蘖迅速增多,在肥水充足情况下,单株分蘖可多达200个以上。在江苏省5月上旬前后栽种,生长期5~10月,6~9月为生长高峰,进入10月后生长变慢,11上旬停止生长,在自然条件下会冻死。由于其不结实,生产上常采用无性繁殖或配制一代杂交种子应用。
  (3)饲用价值
  杂交狼尾草基本上综合了象草高产和美洲狼尾草适口性好的优点。在江苏,作牛、羊的青饲料,年内可刈割5~6次;作鱼、兔、鹅、猪等畜禽的青饲料,年内可刈割8~10次,一般每公顷产鲜草120~150吨。除了青刈外,也可以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料。供草期在6~10月,对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高温缺青的矛盾,具有一定作用。杂交狼尾草营养价值较高,其化学成分见表2-3。

  表2-3 杂交狼尾草的化学成分(%)
样品情况 干物质 占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拔节 84.80 9.95 3.47 32.90 43.46 10.22
杂交狼尾草是草食性鱼的优质青饲料,其产草高峰和鱼的需食高峰相一致,能很好地满足鱼的摄食需要。据试验,用23.5公斤鲜草可生产1.0公斤草食性鱼和0.5公斤肥水鱼,草鱼对杂交狼尾草的粗蛋白质消化率为82.71%。
  (4)栽培要点
  杂交狼尾草主要通过根、茎无性繁殖利用。在我国福建泉州以南地区可以自然越冬,可采用分根繁殖。在江苏、浙江需保根茎越冬繁殖。栽培要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地,结合整地每公顷施22500~30000公斤有机肥作基肥。
  在长江以南地区,当平均气温达到15℃左右时,即可将作种的根茎进行移栽或扦插。种植时要选择生长100天以上的茎作种茎,繁殖时将带节的茎一节切成一段,将有节的部分插入土中1~2厘米,密度为20厘米×60厘米,每公顷栽4~5万株,也可以分根移栽,这种方法成活率高,有进时2~3个苗连在一起,移栽密度可以稀一些,一般密度45厘米×60厘米,每公顷栽~3.75万株。
杂交狼尾草虽然耐旱,但充足的肥水是高产的保证。全年每公顷需施用无机氮肥225~300公斤,每次刈割后都要及时追肥、中耕,每公顷每次施225吨硫酸铵。一般在株高120厘米左右时刈割作牛、羊等大家畜饲料,作鱼和小家畜饲料时在株高90厘米左右刈割,留茬高度15~20厘米。
  4.坚尼草(Panicum maximum Jacq.)
  坚尼草又名大黍、几内亚草,原产热带非洲,在18世纪中叶已由非洲传入拉丁美洲,现广泛种植于全世界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均有大面积栽培。我国在抗日战争前已引入广州少量栽培,现在广东、广西、海南分布较广。凡引种栽培过的地区,常可看到逸生种。
  (1)形态特征
  坚尼草为禾本科黍属多年生、簇生高大草本。根系强大,近地面处分布成网状,深可达1.05~3.5米。株高1~3米。秆直立,稍粗壮,直径约1厘米;茎光滑,有蜡分,节上密生柔毛。叶细锯齿状,顶端长渐尖,基部阔,向下收狭呈耳形成圆形;中脉下部明显,有浅沟,每边有叶脉8条;叶面疏生茸毛,叶背无茸毛;叶鞘具蜡粉,疏生疣基毛,毛长02~03厘米;叶,直立,具条纹;分枝纤细,斜向上,下裸露,基部有1~3层分枝轮生,腋内疏生柔毛,小穗长圆形,长约3毫米,无毛,呈绿色,顶端尖,微带紫色;第一颖卵圆形,长约小穗的1/3,具3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具2脉;雄蕊3枚,花丝极短,白色,花药暗褐色,长约2毫米;第二小花的外稃长圆形,革质,长约2.5毫米;内外籽表面均具横皱纹。谷粒长约0.20~0.25厘米。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坚尼草为多年生禾草,适应性强,从海平面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地区均能生长。在年降雨量为1000~1800毫米地区的各类土壤上都可以栽培。喜湿热气候,以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的地区栽培较为适宜。不耐寒,怕霜冻,当温度为-7.8℃时,即会冻死。耐旱耐热性强,在高温干旱的情况下也不会枯死,不耐涝。耐荫蔽,可间作于种植园内,但若荫蔽度太大,则分蘖少,生长纤细。耐火烧,火烧后2个月即可恢复生长。坚尼草不耐重牧,如果连续啃食至地面,则会死亡。
  坚尼草生长快,分蘖旺盛。种植1个月后即大量分蘖。在海南6~9月生长最快。在未刈割的情况下,每株通常有分蘖30~40个,当年刈割3~6次,蘖数76~148个。第二年以后,分蘖数通常为75~85个。刈割频率太大会影响其生长。在热带地区能保持青绿过冬,但生长缓慢,特别是于冬季刈割后,叶形变小,分蘖纤弱,生长量低。在通常栽培条件下,每公顷产鲜草45~75吨。
  坚尼草在海南一般在7月中至8月中大量抽穗开花,8月底到9月种子成熟,种子成熟不一致,即使同一穗上的种子也是如此,种子成熟后易脱落,收种较为困难。坚尼草对施肥反应良好,特别是对氮肥反应敏感,施肥后可明显增加产量。
  (3)饲用价值
  坚尼草叶片柔软,适口性好,各种牲畜均喜食,尤适于喂牛。坚尼草生长快,产量高,叶量大,茎秆所占的比例小,饲喂家畜时,利用率高,适合作青饲料,也可以用来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料,或放牧利用。在株高60~90厘米时刈割,营养最丰富,株高1~1.5米时刈割产量最高。其营养价值随草龄的增加而迅速下降。若用于放牧,可与蝴蝶豆和柱花草混播,但须轮牧。
  此外,坚尼草还可种在梯田边,排水沟边,水渠边或斜坡地,有保护梯田、河堤,防土水流失和抑制杂草蔓延的作用。坚尼草的化学成分如表2-4。

  表2-4 坚尼草的化学成分(%)
样 品 占 干 物 质
情 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鲜 草 21.00 7.58 1.58 35.40 46.12 9.32 - - -
雨季刈割后生长 18.83 10.99 1.75 35.34 43.38 8.54 0.69 0.19 -
45天的鲜草
火烧后4个月的 23.20 9.46 2.83 36.81 39.62 11.28 0.17 0.67 0.22
再生鲜草

  (4)栽培技术
  坚尼草可用种子繁殖,也可用分株进行无性繁殖。坚尼草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的土壤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时,整地需精细,最少一犁两耙,于每年5~9月播种为宜,每公顷播种量7.5~11.0公斤,可按行距50厘米条播,也可以撒播,播种后不用盖土。用分株进行无性繁殖时,宜选用生长粗壮的植株,割去上部,基部约留15~20厘米,然后整株连根挖起,分株时,每丛约4—5条带根的茎,挖穴种植,株行距60厘米×90厘米或80厘米×100厘米,穴深20~25厘米,施基肥后将种苗直插于穴内,回土压实,施磷肥150~200公斤/亩有机肥7500~15000公斤/亩作基肥。一般于雨季开始时种植为宜,若遇天旱,则在定植前用泥浆浸根,以促进成活。为保证其产量,种植第二年以后,每公顷应追有机肥7500~15000公斤。
  5.俯仰臂形草(Brachiaria decumbens Stapf)
  俯仰臂形草又名俯生臂形草,原产于非洲,现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于1982年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引自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经短时间的试种推广,现已成为海南中部山区建植人工草地的一种最重要的禾本科牧草。近年云南也从澳大利亚引入试种,并获成功。
  (1)形态特征
  匍匐性多年生草本,秆坚硬,高50~150厘米。叶片宽条形至窄披针形,长5~20厘米,宽7~15毫米。花序由2~4个总状花序组成,花序轴长1~8厘米,总状花序长1~5厘米,小穗单生,常排列成2列,花序轴扁平,宽1~1.7毫米,边缘具纤毛。小穗椭圆形,长4~5毫米,常具短柔毛,基部具细长的柄;下部颖片为小穗长度的1/3~1/2,紧包,急尖至钝形;上部颖片膜质,从基部分离于一短节间;上部外稃颗粒状,急尖。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俯仰臂形草原产热带非洲,生长于东非及中非的开阔草地及部分荫蔽的草地上,分布于南北纬27度范围,海拔1750米以下的地区。喜温暖潮湿气候,是一种典型的湿热带禾本科牧草,最适年降雨量为1500毫米,可以忍受4~5个月的旱季,但旱季超过这个范围则生长不良。在旱季末期其饲草产量比巴拉草、番哥拉草、坚尼草要高。耐涝,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不耐寒,在无霜地区冬季生长旺盛。对土壤的适应性广泛,能在各类土壤上良好生长,但高铝含量的瘠薄土壤,对生长量有一定的影响,在排水良好的沃土上产量最高。
俯仰臂形草为短日照作物,在稍有荫蔽的椰林下生长旺盛。在海南,用分蘖法定植后2个月或种子播种后3个月即可完全覆盖地面。一年当中以高温多雨的6~9月生长最快,茎蔓每天伸长2~4厘米;其生长速度随着雨量的减少和温度的降低而减慢,低温干旱的1~2月,几乎停止生长,但仍保持青绿。据测定,其旱季(10月中旬至来年4月中旬共185天)的饲草产量占全年产量的38.6%。
  俯仰臂形草花期长,每年6月份开始抽穗扬花,花期可延续至11月份,其间种子陆续成熟,成熟的种子极易脱落,因此收种非常困难。但是其开花盛期为8~9月,种子成熟高峰期为10~11月。种子结实率低,产量低。种子千粒重4.44~5.55克。 新鲜收获的种子有12个月的休眠期。
  俯仰臂形草生长快,侵占性强,并能靠种子自繁扩展蔓延,对飞机草等恶性杂草有抑制作用。耐牧、耐践踏,耐火烧,冬春干旱季节,放火烧后老草地宿根苗的存活率超过95%,并且雨后在烧草地上有大量的自播苗出现。常与柱花草、瓜哇葛藤、蝴蝶豆等混播,初期豆科牧草能生长良好,但2~3年后,则被俯仰臂形草所压制,混播草地逐渐变成单一的禾本科草地与卵叶山蚂蝗、异果山绿豆则能够与之混生良好。
  (3)饲用价值
  俯仰臂形草叶量多,牛、羊喜食,尤以营养生长期适口性最好,抽穗后饲草营养价值及适口性均有所降低。俯仰臂形草可以同多种豆科牧草混播建立人工草地,也可以单纯种植、兼作水土保持作物种植,收获饲草鲜喂、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料。俯仰臂形草的化学成分如表2-5。

表2-5 俯仰臂形草的化学成分(%)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营养期鲜草 24.7 7.57 3.21 30.94 49.95 8.33 0.56 0.13
抽穗期鲜草 26.3 6.99 2.36 36.93 46.86 6.86 0.46 0.08
成熟期鲜草 29.3 4.49 2.70 38.46 48.45 5.90 0.21 0.12
  (4)栽培要点
  俯仰臂形草的繁殖在生产上有种子繁殖及分蘖繁殖两种。利用种子繁殖时,新鲜收获的种子,需用工业硫酸浸种10~15分钟,打破其休眠期,经处理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33%。也可以将新收获的种子置于通风干燥条件下保存,用于翌年播种,播种深度1厘米,播种后滚压,建植单一禾草草地时,每公顷播种量22.5公斤,于雨季来临时播下。进行无性繁殖时,可以将植株分为具2~3个分蘖的繁殖体,若匍匍茎较长,可以切成长30厘米小段作为插条,种植规格为80厘米×80厘米,穴植,每穴2~3苗,将苗的2/3埋入土中,压实即可,无性繁殖以在阴雨天进行为宜。

  6.珊状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 Stapf)
  珊状臂形草原产于热带非洲,生长在年降雨量超过750毫米热带干草原的林地边缘。现分布于刚果、乌干达、夏威夷、昆士兰等地。斯里兰卡1951年自昆士兰引进,被认为是干旱地区最有希望的牧草,并在椰园内种植供放牧之用。我国由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于1963年11月引进试种并获成功,已成为建植人工草地的优良牧草。该种在种植地区易逸为野生状态。
  (1)形态特征
  珊状臂形草为禾本科臂形草属多年生粗质阔叶草本,茎秆匍匐或稍向上,具根状茎或匍匐茎,茎节向下生根,向上长芽抽枝,逐渐形成浓密的覆盖层。株高80~120厘米,单株生长幅度达2.5~3米,茎扁圆形,具13~16个节,节间长1~30厘米,粗2.5~4.5毫米,基部节间较短,上部节间较长。叶片线形,深绿色,在叶片2/3处有一条皱缩带,叶片长4~28厘米,宽1~2.1厘米,基部叶片较短,上部叶片较长,叶片和叶鞘着生白色柔毛;叶鞘长3.8~28厘米,基部叶鞘较节间长,中上部叶鞘较节问短,圆锥花序由2~8个总状花序组成,长6~20厘米;小穗具短柄,交叉成两行排列于穗轴之一侧,含1~2花;第一花为雄花,雌蕊3枚退化;第二花为两性花,雄蕊3枚,雌蕊柱头羽毛状,深紫色;第二颖长大部分为小穗之半,基部包卷小穗,第二颖与第一外稃同形同质,具7脉;第二外 稃骨质,背部突起,外颖等于内颖之半,内颖长5毫米,锐叉形;外颖圆形。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珊状臂形草为多年生半匍匐型草本,较粗生,适于在热带地区的各类土壤上生长。耐酸性瘦土,侵占性强,耐放牧和践踏,但连续放牧后则絮结稀疏草皮,抗旱能力中等,能使松散的土壤板结。耐火烧,火烧后之个月即可完全恢复生长,单株分蘖达133个,草层高20~40厘米;火烧后4个月,单株分蘖达170个,草层高90~100厘米,一次性测产,每公顷鲜草2814公斤。
  珊状臂形草分花期很长,5月即开始抽穗开花,8~9月为盛花期,11月停止开花,种子在9月至来年1月成熟,成熟很不一至致,结实率很低,绝大多数花穗不结种子。种子发芽率低,还不到10%。

表2-6 珊状臂形草的化学成分(%)
样品 占 干 物 质
情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镁
60年代分析结果 23.00 7.94 1.94 35.20 49.90 5.06 - - -
营养期鲜茎叶 19.50 10.49 2.22 30.13 46.50 10.65 0.252 0.290 0.191
开花期鲜茎叶 16.82 7.99 3.77 28.81 50.98 8.65 0.367 0.303 0.391
  (3)饲用价值
  珊状臂形草茎叶较粗糙,具毛,食口性稍差,茎秆易老化,但因其粗生高产,茎秆密盖地面,侵占性极强,颇耐践踏,冬季不干枯,故是一种优良的放牧型牧草。作为放牧,同爪哇葛藤、距瓣豆混种,可以提高草场的产量及饲草品质。珊状臂形草也可以用来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料供牲畜在冬春枯草季节饲用。珊状臂形草的化学成分见表2-6。
  (4)栽培要点
  珊状臂形草结种少,且种于发芽率低,一般用其匍匐茎进行插条繁殖。种苗一般长30厘米,太长的可剪成几段,并剪去顶端较幼嫩的部分。整地要求不严,犁耙后即可定植,施腐熟有机肥3000~4500公斤/亩,过磷酸钙150~200公斤/h米2作基肥。株行距一般为80×80厘米,每穴3~4苗,穴深15厘米左右,将苗的2/3埋子土中,1/3留在地面上。种植时受季节影响不大,每年3~10月份均可种植,冬季如土壤水分充足,也可定植成活,但以雨季开始时定植为好。施氮肥增产效果显著,并能提高饲草的蛋白质含量。
  7.危地马拉草(Tripsacum fasciculatum Trin ex Aschers)
  危地马拉草又名洪都拉斯草,我国引种栽培,分布于华南各省区。原产于中美洲的危地马拉等地,现印度、巴西、斯里兰、刚果、拉丁美洲各国及加勒比海诸岛广泛栽培。(1)形态特征
危地马拉草为禾本科磨擦禾属多年生高秆阔叶草本,形似玉米。须根发达,水平分布,较浅,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厘米的土层中,根幅4米左右。下部茎节有气根,基部气根伸入土中。秆直立,粗壮,株高3~4米,直径3~5厘米,节间短,一般长5~10厘米,茎截面呈椭圆形。叶片长披针形,长1.3~1.5米,宽5~9.5厘米;中脉粗3~5毫米,质硬,中下部呈沟状;叶面沿中脉附近有茸毛,尤以基部较多,背面光滑无毛;叶色浓绿,具长叶鞘,长20~30厘米,互生于茎的两侧;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穗状花序,雌雄同株,上部通常为雌花,下部为雄花或中性花。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危地马拉草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象草相似,在高温多雨且雨量分布均匀地区,保水能力强的肥沃土壤上生长最茂盛,但不宜在透气性差,经常受涝的土壤上种植。耐酸性土壤,耐旱,在高温干旱时生长缓慢,叶子卷缩,但一旦有水分供应,很快就会恢复生长。在高海拔地区可以生长,但植株矮化,茎叶产量低。危地马拉草对磷肥的需要量高,在种植危地马拉草两年以上的地上播种豆科植物,往往因缺磷而生长不良,对氮肥反应敏感,土壤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变小,变黄,并出现早枯。
危地马拉草早期生长缓慢,通常在植后1.5~2个月才开始分蘖,3个月后生长加快,4个月后茎秆逐渐伸长,株高达1.5~2米,单株分蘖5~10个。分蘖数与土壤肥力及收割频率关系极大,在瘦土上通常具分蘖4~5个,肥地上则可达10~15个或更多;收割过频对其分蘖有抑制作用,据观察,种植当年收割次数少的植株分蘖数多,反之亦然,收割3次,单株分蘖平均为19个,收割4次单株平均分蘖数为10.6个,收割6次的仅为了7.5个。在海南岛,冬春干旱,生长缓慢,但仍保持青绿过冬。11月下旬到年2月上旬有少量开花,但未结实。
  (3)饲用价值
  危地马拉草宿根性强,利用期长,可收割多年,且冬季不干枯,产量高,每公顷产鲜草一般为45000~75000公斤。幼嫩时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叶片所占的比例大,通常为全株的60%以上,利用率较高,适于刈割饲或调制成青贮料,除可用来喂牛外,也可切碎后混入其它饲料中来饲喂鸭、鹅及猪,但不适于放牧利用,因其叶片中脉较硬,而根系较旺,牛难于将叶片咬断,采食叶会整株连根拔起。危地马拉草的化学成分如表2-7。

  表2-7 危地马拉草的化学成分(%)
样 品 占 干 物 质
情 况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植于肥力中等砖红壤 16.8 10.45 1.19 35.19 38.01 15.16 0.18 0.30
植地瘦瘠的砂壤土 24.5 8.38 2.82 31.89 51.10 5.81 0.17 0.12
刈割再生3周 20.9 11.99 3.55 27.96 49.10 7.40 0.38 0.25
刈割再生6周 24.1 10.95 3.27 28.75 49.82 7.21 0.29 0.26
刈割再生9周 24.9 9.49 3.47 31.38 49.76 5.90 0.21 0.28
刈割再生12周 26.0 9.19 4.30 31.61 49.53 5.37 0.26 0.26

  此外,危地马拉草根系发达,生长7个月后,50厘米的层中,根系重量达1.2~1.5公斤/亩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的理化结构,故常用来作多年作物种植园的覆盖作物,也可定期刈割,作为死覆盖。
  (4)栽培要点
  危地马拉草的繁殖方法有插条法和分株法两种。插条法即选择生长10~12个月的茎秆作插条,每段2~3节,株行距60厘米×90厘米或80厘米×100厘米,每穴1~2段,斜插于穴中,芽点位于侧面,顶端1节稍露出地面,植后踏实周围土壤,每公顷需种茎1500~2200公斤。插条法的优点是生长快,产量高。分株法应选择生势健壮,茎粗4~5厘米的株丛,于离地40~50厘米处刈割,然后整株连根挖起,分株作种苗,株行距与插条法一样,但每穴只放一苗,并垂直放入穴内,深约10厘米,培上并压实。一般每年于3~6月份种植,若雨水充足,早植更好。
  危地马拉草消耗养分大,植前应施足基肥,每公顷施腐熟有机肥7500~15000公斤,过磷酸钙150~220公斤,将二者混合后穴施。追肥以氮肥为主,每次刈割后施硫酸铵120~150公斤/亩或粪水500公斤, 种后每年于雨季在行间开沟施腐熟有机肥7500~15000公斤,磷肥150~200公斤,并结合施肥进行培土,以防露根倒伏。若春季种植,当年以刈割2~3次为宜,以后每年刚割3~4次,一般在最上部叶颈(叶片与叶鞘连接之外侧)下15~20厘米处刈割。种植一年后,每年在雨季开始时进行一次低割,刈割高度为离地10~15厘米,以促进其分蘖。
  8.甘巴草(Andropogon gayanus Kunth )
  甘巴草又名圭亚那须芒草,原产于非洲西部的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非洲赤道南北,旱季长(达七个月)的地区。我国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于1982年首先引种到海南省儋州,目前在海南及广东推广种植。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具支持根,支持根粗糙而强壮。秆密丛生,圆柱形、粗壮,具分枝。高1~3米。叶片长披针形,急尖,长30~100厘米,宽1~3厘米,两面被毛。幼嫩时尤为明显,灰白色,叶状,在一边或两边具有缘毛。总状花序黄色,长4~9厘米,含17对小穗,每对小穗中,一个无柄,一个具柄;无柄小穗长8毫米,具长1毫米的长椭圆形颖托;具柄小穗长椭圆形,长5~8毫米,下部颖片具芒(偶尔上部颖片亦然),芒长1~10毫米。无论是无柄小穗还是具柄小穗,均由两朵小花组成。无柄小穗上部小花为两性花,下部小花不育,退化成一透明的外稃;具柄小穗上部小花为雄花,下部小花不育,因此每对小穗中部产生一个颖果,颖果纺锤状,长2~3毫米,宽0.5~08毫米,盾片和胚大而明显。
  (2)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
  甘巴草适应性强,可生长到海拔2000米的地区,但在海拔1000米以下生长最好;耐酸,在pH为4.6的土壤中,仍能繁茂生长;耐瘠,在不施氮肥的情况下,其干物质的产量几乎是坚尼草的两倍,但该草对施肥仍有反应,其产量在一定范围(400公斤/亩)内,与氮肥的施用量呈正相关;耐火烧,旱季放火烧后,植株的再生能力可达100%,并且焚烧后还能促进新的分蘖的发育;圭亚那须芒草种子成熟后落到地上,在雨季到来时,能长出大量的“自播苗”,据测定,在圭那须芒草草地上,其“自播苗”的数量为10—75株/米2;此外,甘巴草根系入土深,一般情况下,其根系入土达80厘米,而在肥活的疏楹的土壤中,则可入土3米,以上,因此能够摄取心土层贮存的水份,表现得非常耐旱,能忍耐长达9个月的旱季,但在年降雨量750米以上,旱季为3—5个月的地区生产能力最大;甘巴草不耐水淹和过度放牧。
  甘巴草为短日照植物,开花的临界日照长为12—14米时,在海南岛儋州(北纬19030’),五月初即有部分植株开始抽穗,植株间花期长短不一,但盛花期集中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10月种子大量成熟,种子成熟后逐渐脱落。冬春干旱季节不枯黄,保持青绿过冬。据测定,在海南儋州,旱季(10月20日至次年4月20日)的鲜草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5.2%。该草能与多种豆科和谐生长,在同甘巴草柱花草、大果蝴碟豆、尖叶蝴蝶豆、野花生混播时,表现良好。
  (3)栽培技术
  甘巴草可用种子或分蘖繁殖。用分蘖繁殖时,以在阴雨天定植为宜;可挖穴或开沟定植,穴(沟)深20—50厘米,株行距50厘米×80厘米;用种子繁殖时,宜在雨季开始时进行播种,经精选的种子每亩播种0.35—0.5公斤,未经精选的种子每亩播种2.5—5公斤。与豆科牧草混播时,宜采用精选过的种子,圭亚那须芒草的种子用量占总播种量的1/3—1/2。成熟期,甘巴草产生大量的花茎,并易形成高草丛。花茎坚硬,食口性极差,此时应通过刈割或放牧后焚烧加以清除;清除后2个月,又可恢复利用。

    表2-8 圭亚那须芒草的化学成分(%)
占 干 物 质
生育期 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营养生长期 19.27 6.91 1.37 39.83 47.14 4.75 0.40 0.15

  9.俯仰马唐(Digitaria decumbens Stent)
  俯仰马唐又名潘哥拉草,原产于南非德兰士瓦东南部的庞哥拉河(位于南纬27025’,东经300附近)边。1920年发现,1935年引入美洲试种。1950后广泛传播于加勒比海诸岛及拉丁美洲各国,成为最受欢迎的新牧草,我国由华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院于1962年7月引进试种,并获成功,繁殖后分到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湖南等省试种推广。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发达,茎半直立,长约1米,疏丛生;茎节向下生根,向上抽茎分蘖成一株丛,多数株丛形成席状覆盖,厚度达50~60厘米;走茎粗2~3毫米,节间长6~11厘米,呈浅绿至红褐色,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20厘米,宽0.4~7厘米,呈浓绿色,叶质软,两面无毛,叶耳缺,叶舌膜质,截平,长1.5~2.5毫米;叶鞘包茎,茎上部叶鞘短于节间,走茎中上部叶鞘基部密生一环银白色的疣毛,毛长3~5毫米,总状花序4~7个于枝顶呈指状排列,小花开放时,各小花的拄头全为紫红色;小穗两性,挛生于穗轴之一侧,其下方一无柄小穗和上方具柄的小穗同形,小穗长2~3毫米则第一颖微小,钝三角形,第二颖长度为小穗的2/3,颖上有3条不明显的脉,第一外稃有5条明显的脉,中间三条较粗,外稃边缘有纤毛。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俯仰马唐为半直立型疏丛性禾草,适应性较强,自海平面至海拔900米的地区均可栽培,在阳光充足或部分荫蔽下生长良好,在降雨量为508~2540米,绝对低温不低于-9℃的各类土壤上均能生长,但在年降雨量超过800米地区排水良好的湿润沃土上生长最好,因其根系发达,总根量大(一年生俯仰马唐1米2面积和深30厘米上层中根系的风干重为0.35公斤,吸收面积大,故耐旱能力较强,冬春干旱季节仍保持青绿,耐瘦瘠,耐酸性土壤,但不耐长久的水渍、碱性条件或缺铜土壤,耐践踏和重牧,放牧后恢复生长快,但生长期过牧则易死亡。
  俯仰马唐生长快,种茎种植后10~15天即发生第一分技,30~40天发生第二、三分技。植后1.5~2个月生长最快,据观察,生长两个月的单株分枝总数为735条,单株地上部分鲜重为1.30公斤。通常在5月下旬孕穗,6月初抽穗,6月中至7月为盛花期,但在海南儋州未结实。
  一年当中,俯仰马唐于高温多雨的7~9月生长最茂盛,从10月下旬起,生长则逐渐缓慢,12月至次年1月基本停止生长,但仍保持青绿过冬,但这时如果土壤的保水能力强或是有灌溉条件,则可继续生长。每年2月以后,若有小雨,又开始生长。
  (3)饲用价值
  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家禽均喜食,还可用来饲养免。此外将俯仰马唐种于河边、堤坝、渠道或水土流失严重的斜坡地,除供饲用外,还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表2-9 俯仰马唐的化学成分(%)
样品情况 干物质 占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中国热带农科院 19.9 10.11 2.32 29.70 49.58 8.40
20天刈割一次鲜草*
中国热带农科院 20.5 8.40 1.66 32.00 46.44 7.40
30天刈割一次鲜草*
特立尼达 28.6 8.2 2.0 33.3 49.6 6.9
初花期鲜草**
特立尼达 39.3 6.8 2.1 29.5 53.8 7.8
蜡熟期鲜草**

  *引自《热带绿肥牧草引种及栽培》。
  **引自《热带饲料》。
  (4)栽培要点
  俯仰马唐有活力的种子少,主要用匍匐茎扦插进行无性繁殖,将匍匐茎切成20~30厘米的小段,穴植,株行距60厘米×60厘米或80厘米×80厘米,每穴1~4苗,斜插,深度为10厘米左右,顶端露出10~15厘米,植后将土踏实。生长初期应注意除草,放牧或收割后应追施氮肥,施氮肥可提高产量和改善饲草的品质。在干旱或氮肥不足时,常有矮化病发生,但施氮肥可以消除。
  10.糖蜜草(Melinis minutiflora Beauv.)
  糖蜜草分布于热带非洲及巴西,后引种到世界的许多热带地区,现已完全被驯化。我国由广东省农科院于1977年引自澳大利亚,并在广东、海南省推广。1982年中国热带农科院再次从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CIAT)引入新的品系,在海南推广种植。目前广东、海南已在生产上推广利用,不少地方已逸为野生。
  (1)形态特征
  多年生伸展型禾草,茎蔓延絮结成大而松散的草丛,根系浅;茎多毛,株高1.0~1.8米。叶片宽条形至窄披针形,长10~15厘米,宽0.7~1.2厘米,布满浓密的粘性绒毛,呈红色,熟后颜色变浅;小穗小,光洁无毛,长1.5~2.5毫米,具有芒,芒长6~16毫米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糖蜜草原产非洲热带地区,生长在年降雨量为800~1800米地区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经驯化栽培,其适应范围为南北纬15.90~30.50,海拔800~2000米的地区。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最冷月平均温度不低于6.1~14.5℃,对霜冻敏感,持续霜冻会死亡。耐干旱,可忍受4~5个月的旱季,但不耐水淹,年降雨量以960~1706毫米为宜。能在瘦瘠的酸性土壤上生长,但在肥活的土壤上生长量最大,不耐盐碱土。不耐火烧,若在旱季烧草,会将其全部烧死。不耐连续重牧。
  (3)饲用价值
  糖蜜草是牛的优质饲草,但因其具有特殊的气味,开始时适口性差,需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一旦习惯之后,则较喜食,可代放牧利用、刈割青饲、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饲料。
糖蜜草可与假山黧豆、热带葛藤、柱花草、巴西苜蓿等豆科牧草混播,建植优质人工草地。糖蜜的化学成分如表2-10

  表2-10 糖蜜草的化学成分(%)
样品情况 干物质 占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营养生长干草* 94.6 9.8 3.9 33.8 45.6 6.9 0.36
营养生长后期干草** 91.2 4.4 1.0 37.8 48.0 8.8
开花前干叶** 90.5 13.8 4.1 32.3 42.4 7.4
开花前干茎** 89.6 10.5 3.1 33.7 42.5 10.2
开花期干草** 91.3 4.2 1.1 36.8 47.8 10.1
刈割生长3周 23.3 13.31 3.11 27.61 45.01 10.96 0.38 0.15
刈割生长6周 24.9 9.78 2.78 27.96 51.93 7.55 0.43 0.14
刈割生长9周 27.0 9.51 3.25 30.14 50.48 6.62 0.42 0.15
刈割生长12周 29.1 8.88 2.53 32.13 49.92 6.54 0.45 0.13
  *引自《海南配合饲料资源调查资料汇集》;
  **引自《热带饲料》。
  (4)栽培要点
  糖蜜草种子细小,不易播种,需用锯末或细沙与之混合后再行播种,播后不用盖土,但整地要精细。撒播条播均可,条播行距60厘米,每公顷播种量10公斤。与豆科牧草混播时,可以与豆科牧草种子同时播下,也可以将糖蜜草种子播到已长成的豆科群丛中。 糖蜜草建植快,生长繁茂,每年可刈割4~5次,刈割高度为15~25厘米。若是放牧,需等草地完全建植后方可放牧,放牧高度20~30厘米,要轮牧而不能连续放牧,需让牧草恢复到30~50厘米高时,才能再放。冬春干旱季节,严禁放火烧草。
  11.卡松古鲁狗尾草(Setaria anceps Stapf cv.)
  卡松古鲁狗尾草起源于赞比亚。主要栽培于南非、罗得西亚及澳大利亚。除非洲外,卡松古鲁狗尾草还被引种到菲律宾、新几内亚、印度、马尔加什(马达加斯加)、斐济、我国的台湾;美国及其许多地区。它已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牧草,特别是在湿润的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作过大量的研究和繁殖工作。
在北回归线以北有灌溉条件的摩洛哥和以色列,卡松古鲁狗尾草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卡松古鲁狗尾草于1974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引入内地,先在南宁广西畜牧研究所试种,继而又在广东、福建及湖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试种,亦可适应,广东海南岛已用于建植人工草地。
  (1)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型禾草,秆直立,高50~180厘米。苗期茎基紫红色,茎叶蓝绿色,叶片长条形,长30~50厘米,宽1~1.4厘米,光滑无茸毛,具压缩的龙骨叶鞘,叶鞘下部闭合,明显长于节间,鞘口及边缘疏生红色长柔毛,叶舌退化为一圈长2~2.5毫米的白色柔毛。圆锥花序紧缩成圆柱状,长6~20厘米,宽5~7毫米小穗排列紧密,花紫红色。颖果椭圆形,长2~2.5毫米,宽约1毫米,成熟时刚毛黄棕色。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卡松古鲁狗尾草在适宜栽培地区,于初春3月播种出苗或分蔸移栽返青至抽穗开花和种子成熟,早的生育期为110天左右,晚的生育期90天左右,见表2-11-a。

  表2-11-a 卡松古鲁狗尾草生育期表(月日)
播种期 出苗期 返青期 分蘖期 孕穗期 开花期 成熟期 生育期 (天)
3.11 3.19 4.3 4.28 5.17-6.15 6.9-7.10 112
- - 8.10 - 9.12 10.2-10.25 10.19-11.11 93
  卡松古鲁狗尾草分蘖中等,再生性较强,在生育期间,利用根茎分蘖增殖,在水肥适中时,每刈割一次,植株的分蘖数几乎成倍增加,它的再生性,主要体现于根茎具有分蘖的生理遗传机能,能够连续生长。
卡松古鲁狗尾草适应性强,适于在热带及亚热带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地以及丘陵、平地 ,年降雨量超过750米的地区栽培,除强酸、强碱性土壤外,能适生于各种质地土壤。在我国南方红壤pH4.5的丘陵地带亦可建植。它在温度20—25℃和相对湿度在7%—80%左右,分蘖生长旺盛,对光照 要求不甚严格,一般在12—16小时光照周期下,可促进其生长。
  卡松古鲁狗尾草的抗逆性也比较强,在我国南方无霜地区可保持茎叶青绿越冬,在低温-4℃时,仍有23—91%的植株能够存活下来。在田间高温40℃左右,午间叶片出现萎缩。在高温越夏期间有叶斑病和草螟为害外,其他季节一般生长势强,其耐旱性较强,也可耐短时间的洪水淹没或浸泡,火烧后仍能复生。
卡松古鲁狗尾草,开花适宜的温度为20~25℃,无论晴天或阴天均可开花,以上午7~9时开花最盛。一个圆锥花序的穗子开花,从穗的中上部开始向上向下开放,全穗开花一般历时7天左右。由于株群分蘖多,分蘖有先有后,抽穗不完全一致,从开花结束到种子完全成熟收完,往往持续约两月之久。如果收种和刈割及时,在华南一年可收两次或跨年收种三次。
  卡松古鲁狗尾草适于与绿叶山蚂蝗、大翼豆等混播。苗期或生长前期,豆科牧草生长快,卡松古鲁狗尾草生长慢,但豆科草的再生性差,抗寒力弱,经过放牧或越冬,豆科草的生长逐渐减退,到第三、四年,仅保存再生性、耐牧性强的卡松古鲁狗尾草草群。
  (3)饲用价值
  卡松古鲁狗尾草抽穗期茎叶柔嫩清脆无异味,适口性好,茎叶比低,叶量占47.7%,干草率为32.7%。在利用上,可放牧采食,刈割青喂,亦可青贮或晒制干草。其干物质中能值含量、化学学成分分别见表2-11-b、表2-11-c。

  表2-11-b 干物质中能值含量及有机质消化率*
生育期 粗蛋白质 粗脂肪 有机物质消化率 消化能 代谢能 净能 样品
% % % (MJ/KG) (MJ/KG) 产奶净能 来源
(MJ/KG)
抽穗 16.73 2.73 66.59 11.60 9.64 6.39 广西畜物所
  *北京农业大学分析
  卡松古鲁尾狗草的适口性好,反刍家畜喜食,据饲养试验,放牧采食卡松古鲁狗尾草的奶牛,能提高奶产量,营养效应显著,在华南人工草地上,饲用鲜草的产量年亩年2500公斤左右,如作高产栽培,一年刈割3—4次,年亩产鲜草可达5000公斤左右。卡松古鲁狗尾草由于分蘖再生性,覆盖能力较强,也是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植物。

  表2-11-c 卡松古鲁狗尾草的化学成分*
分析 采样 采样 生育期 占风干物质(%)
部位 时间 地点 水分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地上 1985年 广西抽穗期 7.63 9.40 2.68 32.35 39.59 8.35 0.61 0.29
植株 6月 畜牧所
  *广西畜牧研究所分析
  (4)栽培要点
  整地应重视抑制野生杂草,尤其是恶性杂草,可于秋冬枯草期间,采用悬耕犁翻打两次,使杂草露根枯死,或在入春播种前加喷除草剂一次,将杂草灭除在萌发之始。在华南一般在入春后的3月梅雨季节早播为佳,切忌高温干旱期间播种。播种前,应作发芽试验,以确定播种用量,单位播每亩用种250克左右,混播每亩用种150克左右。大面积播种,可采用手摇机播或动力机播,播种应同时加以轻压,使种子贴泥易于吸水萌发生长。播种时按每亩用磷肥15—25公斤一种拌同播下,待草苗高10厘米左右,亩施氮化肥5公斤左右,如与豆科牧草混播,在生长和放牧利用过程中以施用磷肥为主,不施或少施氮化肥,避免对豆科草产生反效应。
  卡松古鲁狗尾草分蘖较多,株群分蘖,抽穗,种子成熟有先后,如用人工收种,应分次采收,如用机械收种,应掌握留种地草群株穗的全部小穗枯萎,此时,可使用机械一次收种。
  非洲狗尾草的三个主要栽培品种除卡松古狗尾草外,还有南迪狗尾草和内洛克狗尾草,现简介如下:
南迪狗尾草(Nandi setaria):为二倍体,它起源于肯尼亚的南迪高地,主要栽培在肯尼亚,澳大利亚的罗得西亚,引种广西也适应。幼苗基茎淡红色,偏丛生,株型近矮,基秆扁圆,叶鞘叶片光滑,呈暗绿色,稍带白粉,花色灰白,生育期与卡松古鲁狗尾草接近。南迪狗尾草干物质的氮含量一般为1.38%,相应的粗蛋白质含量为8.7%。
  内洛克狗尾草(Narok setaria):类似南迪狗尾草,但生活力更强。四倍体,起源于肯尼亚海拔2400米的阿伯德尔山地,发展于澳大利亚。引种广西表现良好,幼苗基茎具红色或不为红色,偏丛生,株型较高,叶窄长。叶鞘叶片光滑无茸毛。叶鞘略带白粉,叶缘淡紫红,抽穗后茎秆转圆较硬。花色淡红,生育期近似南迪。内洛克的一个栽培种干物质氮素含量为1.08%,相应的粗蛋白质含量为6.7%。
南迪、内洛克的适应性和栽培利用,与卡松古鲁狗尾草基本相同。
  12.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na schrad.)
  墨西哥玉米又名假玉米,原产墨西哥。中美各国均有栽培。在我国引种后,长江以南地区均有种植,华北也有种植。
  (1)形态特征
  一年生禾草,须根发达。秆粗壮,直立,丛生,高包茎秆。雌雄同株异花,雄穗着生茎秆顶部,分枝达20个左右,圆锥花序,药黄色,花粉量大;雌穗多而小,距地面5~8节以上,每节着生一个雌穗,每株有7个左右,肉穗花序,花丝青红色。每穗产种子8粒左右,种子互生于主轴两侧,外有一层包叶庇护,种子呈现纺锤形,麻褐色。
  (2)生态学与生态特性
  墨西哥玉米生长旺盛,生长期长,分蘖期占全生长期的60%,在南方,3月上旬播种,9~10月开花,11月种子成熟,全生育期245天。分蘖的花穗,开花晚,成熟比主茎晚15天左右。种子成熟后,易落粒。在北方种植,营养生长较好,往往不能结实。种子由于外面有硬壳保护,影响种子吸水,因此,播种时要求土壤水分较好。播种要求温度为18~25℃,10天即可出苗。45~50天开始分蘖,分蘖期140天,分蘖可达15~30个,有的可达55个以上。
  墨西哥玉米苗生长慢,到5片叶后开始分蘖,生长速度加快,日生长量2.1~3.7厘米。最适宜的生长气温为24~27℃。生长速度与水分、养分、温度、光照呈正相关。 墨西哥玉米适宜生长在海拔500米左右的平地上,土壤pH6.5~7.5,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耐高温,38℃高温生长旺盛,不耐渍涝和霜冻。
  (3)饲用价值
  墨西哥玉米质地脆嫩,多汁,甘甜,适口性好,青饲、青贮、干草均为牛、羊、马、兔、鹅所喜食,也是淡水鱼类的优良青饲料,再生性强,在广西每年可刈割4—5次,亩产鲜草7500—10000公斤。

  表2-12-a 墨西哥玉米的化学成分(%)
采样地点 分析部位 生育期 水分 占 干 物 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广西南宁 茎叶 分蘖期 14.8 9.83 1.89 27.09 37.20 9.19 0.36 0.47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中心实验室分析
表2-12-b 墨西哥玉米氨基酸成分*(%)
氨基酸名称 含 量 氨基酸名称 含 量
天门冬氨酸 1.90 异亮氨酸 0.47
苏氨酸 0.65 亮氨酸 0.91
丝氨酸 0.67 酪氨酸 0.68
谷氨酸 1.78 苯丙氨酸 1.26
甘氨酸 0.71 赖氨酸 0.76
丙氨酸 0.82 氨 0.34
胱氨酸 0.82 组氨酸 0.25
缬氨酸 0.71 精氨酸 0.64
蛋氨酸 0.16 脯氨酸 1.32
  *北京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分析

表2-12-c 墨西哥玉米元素含量*
元素名称 PPm 含 量 元素名称 含 量
铝(PPm) 90.18 锰(PPm) 25.1
硼(PPm) 5.9 钼(PPm) 4.64
钡(PPm) 3.88 钠(PPm) 47.94
钙(%) 0.39 镍(PPm) 2.19
镉(PPm) 0.45 磷(%) 0.36
铬(PPm) 0.23 铅(PPm) 3.75
钴(PPm) <0 钛(PPm) 2.65
铜(PPm) 21.69 锶(PPm) 6.37
铁(PPm) 178.34 硫(%) 0.11
钾(%) 2.52 矾(PPm) 1.95
镁(%) 0.23 锌(%) 0.02
  *中国农业大学中心实验室分析
  (4)栽培要点
  墨西哥玉米用种子繁殖,宜选择平坦、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并施足基肥。条播或穴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30厘米,每公顷播种量7.5公斤左右,出苗后到5片叶时生长开始加快,应追施氮肥75~150公斤/亩,并结合中耕培土。
  青饲用,可在苗高1米左右刈割,每次刈割后追施氮肥;做青贮用也可刈割1~2次青饲后,当再生草长到2米左右高,孕穗时再刈;做种子用,也可刈割2~3次后,待其秆株结实,雌穗花丝枯萎变黑时,苞叶变黄即可收获,过晚易落粒,造成损失。每公顷收种子750公斤左右。
  13.薏苡(Coix lacryma jobi L.)
薏苡又名菩提子、野薏米、薏苡仁、川谷。广布于世界温暖地区。在我国多分布于低纬度的湿润地区,作为药用或食用作物栽培,北方诸省如河南、河北也引种栽培。海南各地有分布,常见于河边、溪边或阴湿山谷中。
  (1)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秆直立,粗壮,高1~2米,圆柱形,多分枝。叶条状披针形,长10~40厘米,宽1~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略近心形,叶鞘抱茎。总状花序成束,腋生;小穗单性,雌雄同株;雄小穗覆瓦状排列于总状花序上部,自珐琅质呈球形或卵形的总苞中抽出,2~3枚生于各节,1无柄,其余1~2枚有柄;雌小穗位于总状花序的基部,包藏于卵形的总苞中,2~3生于一节,只一枚结实。颖果圆形或圆卵形,藏于总苞内  (2)生物学与生态特性
  喜温暖而湿润的气候,根据南京药学院研究认为:薏苡属湿生性作物、与水稻相似。我国南北各地均为旱作,怕干旱,苗期受干旱植株矮小,抽穗期受干旱,花梗短小穗稀少,扬花期受干旱,籽实不饱满或空壳较多,故在干旱无水源之地不宜栽培。地势宜向阳,土壤宜肥沃湿润、中性或微酸性,从颖果颜色来看,也存在着多种生态类型,如四川省选用黑壳薏苡,种在海拔1000米左右地区,具有产量高、籽粒饱满、出米率高等特点,但这个类型在低海拔地区则生长差,产量低。
  (3)饲用价值
  青绿茎叶可作饲料,其营养成分较其它禾本植物为高。薏苡茎叶化学成分如表2-13。

    表2-13 薏苡的化学成分(%)
样品情况 干物质 占 干 物 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薏苡茎叶 14.37 11.12 0.79 27.61 44.10 16.38 0.49 0.12
  抽穗前刈割茎叶柔嫩多汁,为各种家畜所喜吃。进入开花期茎叶比中茎秆比重急剧上升,草质粗老饲用价值降低。一般每公顷产果实3000公斤左右,在南方大约9月份种子成熟,可在5月份刈割一次鲜草,每公顷产3000公斤左右,进行中耕施肥培土一次,尚可再收种子。
  管理方法对种子收成影响不大。薏苡种子可供药用或食用,有健脾、化湿、清热、排毒之疗效;其茎叶及瘪粒、壳渣可作为饲料用。
  (4)栽培要点
  薏苡灰的植株高大,分蘖能力强,再生能力强,进行饲用栽培,很有价值,目前,生产上主要以收获果实为目的栽培,供药用或食用。
  薏苡作为饲料栽培时,要选择向阳平坦有灌溉条件的地块,每公顷施底肥37.5吨。精细整地后,3月下旬(南方)或4 中旬(北方)播种,条播行距50~60厘米,每公顷播种量45~52.2公斤,苗高20~25厘米,按株距9~10厘米定苗,随后中耕施肥,一般每公顷施硫酸铵225公斤、过磷酸钙200公斤。施肥后,立即培土,防止倒伏。株高1米左右,抽穗前刈割,南方每年可刈割2~3次。刈割1次后,再收种子,对产量无影响。
  夏季高温多雨时,易受叶枯病的危害,发病时叶部产生淡黄色小斑点,发病初期可喷洒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每周1次,连续2~3次即可。苗期至抽穗期有玉米螟危害,严重影响生长,可提前刈割免受其害。预防方法是消灭越冬幼虫。玉米螟发生初期,可用50%可湿性西维因粉1公斤,加细土30公斤,配成毒土灌心叶。
  14.毛花雀稗(Paspalum dilatatum Poir.)
别名宜安草,分布于南美洲,主要为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南部潮湿的亚热带地区。美国东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亚等热带、亚热带国家引种栽培。我国贵州、上海、江西、海南、福建有分布。
  (1)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高50~80厘米,少数丛生;叶鞘光滑无毛;叶舌膜质,长2~5厘米,互生于轴上;小穗卵形,先端尖,长3~4毫米,孪生,覆瓦状排列成四行,边缘长丝状柔毛,两面贴生短毛;谷粒卵状圆形,长2~2.5毫米。种子千粒重2.25g。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毛花雀稗适于在北纬280至南纬350,海平面至海拔2000米的地区种植。适宜的降雨量为750~1650毫米,日照时数为14~16小时有利于种子生产,在整个生长季节毛花雀稗均可抽穗开花。
  毛花雀稗喜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30℃,分蘖最适温度为27℃,开花最适温度为22.5℃,种植地区最低月平均温度不能低于2~10℃,13℃以下不能进行种子生产,对霜冻反应敏感。
  毛花雀稗在潮湿而粘重的土壤上生长最好,在沙壤土上生长不良。根系发达,建植后耐旱能力强,并能有效地同杂草进行竞争,但当肥力下降时,杂草会占据优势。耐践踏,在重牧情况下仍可继续生长。条件适合时,它可靠种子自然传播。

    表2-14 毛花雀稗的化学成分(%)
样品情况 干物质 占 干 物 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钙 磷
刈割后生长3周 23.2 12.53 3.75 36.07 40.68 6.97 0.78 0.30
刈割后生长6周 24.9 9.70 3.45 36.64 44.01 6.20 0.82 0.23
刈割后生长9周 25.4 8.06 3.21 37.05 45.67 6.01 0.73 0.24
刈割后生长12周 25.7 7.01 2.98 37.36 46.46 6.19 0.57 0.16
  (3)饲用价值
  毛花雀稗是一种优质的栽培牧草,叶量大,适口性好。耐践踏,可供放牧利用,也可晒制干草或调制青贮饲料,品质均佳,为优质牧草毛花雀稗的化学成分如表2-14。
  (4)栽培要点
  毛花雀稗主要用种子繁殖,因其种子细小,播种前整地要精细,单播每公顷播种量9~15公斤,混播每公顷播种量4.5~7.5公斤。单种时宜多施氮肥,与豆科牧草混播时宜加施磷肥和石灰。定期施用氮肥是保持其生产力的基本保证。更新方法是重牧后进行中耕或翻耕,然后重新播种。
  15.珍珠粟(Pennisetum glaucum (L.)R.Br.)
  珍珠粟,又名御谷、蜡烛稗、亚洲和非洲广为栽培。我国南北一些省市都有栽培。
  (1)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高1.25~3米。叶鞘平滑;叶舌不明显,具长纤毛;叶片宽条形,长60~80厘米,宽1.5~3.0厘米,基部几呈心形。圆锥花序紧密呈柱状,长20~35厘米,径2~2.5厘米,主轴硬直,密被柔毛;小穗长3.5~4.5毫米,倒卵形,通常双生成簇,下围以刚毛,具糙刺,每小穗有2小花,第一小花雄性,第二小花两性;颖不等长,膜质;第一外稃长2.5毫米,具5脉,第二外稃长约3毫米,具3脉,颖果倒卵形,长3~4毫米,黄绿色。千粒重4.5~5克。
  (2)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珍珠粟对温热条件适应幅度大,在原产地年平均温度达23~26℃,在温度生态类型上属于高温植物。引入我国后,在年均温为6℃~8℃≥10℃积温3000~3200℃的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均能生长。温带多雨的地区,珍珠粟生长尤为繁茂,再生力强,生物量高。在南昌地区,珍珠粟每年4月中、下旬下种,这时气温尚低,种子萌发缓慢,幼苗矮小发黄,苗期长达40余天;待气温上升到30~35℃时,植株突然徒长,7月初期即抽穗扬花,8月初结实,生育期仅122天,珍珠粟对土壤要求不严,可适应酸性土壤,亦能在碱性土壤上生长;珍珠粟利用庞大的根系,在雨季最大限度地吸收土壤中的水肥,以健壮植株,使之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具有较好的耐旱与耐瘠薄特性。只是在生态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如上层仅厚12~13厘米,质粗合石砾多时,植株发育不良,矮小,分蘖数少,且生物量低。
  珍珠粟为短日照作物,开花的节律深受日照长短变化的影响,因此从我国南方向北方引种时,它因对光周期反应不一样,往往会延长生育期,使抽穗开花期延迟,在早寒的北方,需注意霜害的侵袭。
  (3)饲用价值
  珍株茎粗叶宽,抽穗前柔嫩,品质优良,牛、羊、免、鱼均喜食,可调制干草或青贮饲料,年可刈割3~4次,其化学成分见表2-15。

    表2-15 珍珠粟的化学成分*(%)
干物质 占干物质
粗蛋白 粗脂肪 粗纤维 无氮浸出物 粗灰分
10.1 10.19 2.91 31.07 46.61 9.22
  (4)栽培要点
  播种前犁耙1次土壤,或用旋耕拟将表土块耙碎后,每公顷施有机肥22500~375公斤作底肥,在红壤地每公顷可施450~750公斤磷肥作基肥。每公顷播种量15~20公斤。种子田宜点播,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作青饲用的为20厘米×30厘米。采用半耕翻方法,均可适当增加密度。苗期应及时中耕除草,生育期间要浇水3~4次。每次刈割后应及时浇水追施氮肥,种子成熟后易脱落,且易遭鸟害,要及时采收。
  六、 热带牧草的加工和利用
  热带牧草除了可以鲜喂畜禽外,还可调制青贮饲料、晒制干草或打成草粉、叶粉以协调青饲、放牧与饲草生长之季节性的矛盾,对均衡饲草的供应,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满足反刍动物冬春季节的营养需要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牧草的主要加工利用方式为调制青贮饲料或制成草(粉)、叶粉。
  (一) 青贮饲料及调制
  青贮饲料是指以新鲜的天然植物性饲料为原料,在厌气条件下,经过以乳酸菌为主的微生物发酵后调制成的饲料。青贮饲料可长期保持饲料的营养特性,气味酸香、柔软多汁,颜色黄绿,适口性好,是家畜冬春季优良的青绿多汁饲料,也是扩大饲料来源的一种简单、可靠而经济的方法。
  华南各省区在生长旺季有大量的天然野草、人工牧草及柔软型农作物秸秆,均可以作为青饲料的基本原料,实践证明,调制青贮饲料,可以协调青饲、放牧与饲草生长之季节性的矛盾,对均衡饲草的供应,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满足反刍动物冬春季节的营养需要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奶牛饲养业,青贮饲料是扭亏为盈和创高产以及集约化经营不可缺少的基础饲料之一。
  1、青贮饲料的意义
  (1)青贮饲料可以保持青绿多汁饲料的营养特性
青绿饲料在密封条件下保存,机械损失小;贮藏过程中,氧化分解作用微弱,养分损失小,一般不超过10%。
  (2)青贮饲料消化率高,适口性好
青饲料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大量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酸香味,且柔软多汁,适口性好,家畜喜食。同类的青草制成的青贮料和干草,青贮饲料的消化率有所提高(表6—1)。加之,青贮饲料对提高家畜日粮内其它饲料的消化率,亦有良好的作用。
     表6-1 青贮饲料与干草的消化率比较(%)
项目类别 干物质 粗蛋白 脂肪 无氮浸出物 粗纤维
干草 65 62 53 71 65
青贮料 69 63 68 75 72
  (3)青贮饲料可以长期保存
  良好的青贮料,管理得当,可长时间保存。因此调制青饲料,可以保证家畜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优良的多汁饲料。华南地区,冬春季有些省区较干旱,有些省区则较寒冷,为青饲料淡季,常因青饲料供应不足而影响禽畜的生长,甚至时有死亡现象发生。如果调制青贮料,则不受季节限制,青贮料可以作为青绿多汁饲料,常年饲喂,这对促进牲畜的生长,提高繁殖率及泌乳率均有重要的意义。
  (4)青贮饲料单位容积内贮量大
  青贮料贮藏空间比干草小,一立方米青贮饲料重量为450—700公斤,其中含干物质约150公斤,而一立方米的干草仅重70公斤,约含干物质60公斤。在贮藏过程中,青贮料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的影响,亦不会发生火灾等事故。
  (5)受天气影响较小
  在阴雨季节或天气不好时,晒制干草困难,而对青贮的进行则影响较小,只要按青贮条件严格掌握,仍可制成优质的青贮饲料。
  2、青贮的基本原理
  青贮是一种复杂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实质是将新鲜的植物紧实的堆积在不透气的容器中,通过微生物的厌氧发酵,使原料中的糖分转化为有机酸——主要是乳酸,当乳酸在青贮原料中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就能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防止原料中养分继续被微生物分解破坏或腐败变质,从而能很好地将原料中的养分保存下来,整个青贮过程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植物呼吸阶段:刚刈割下来的植物体,在铡碎、装窖的过程中,植物细胞尚未死亡,还在进行有氧呼吸,不断分解原料中的可溶性糖,并产生大量热。此时空气愈充足,分解作用愈剧烈,温度上升愈高,养分消耗也愈多。若及时排除空气,造成厌氧条件,可减少空气作用所致的损失。
当容器中氧气用完后,原料中本来存在的氧化酶仍在起作用,继续把碳水化合物分解成二氧化碳、醇和有机酸。酵母在此过程中也有活动,可将碳水化合物分解为甲醇及芳香物质。此时部分蛋白质在细菌的作用下也可分解为氨基酸。
  (2)微生物作用阶段:各种青贮原料上附着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利用原料在铡碎过程中渗出的汁液为养分,进行生长繁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要求不同条件的特点来调制青贮饲料。
青贮窖封口以后,氧气就逐渐减少,乳酸菌即迅速增加繁殖,它们以原料中的糖分为养料,通过乳酸菌发酵所产生的乳酸,使原料酸度增加。当酸度达到pH4.0~4.2的时候,腐败菌、变形菌、霉菌等腐生细菌基本上停止活动,当酸度达到pH3.7~3.8的时候,青贮料中的蛋白质就可以免于细菌分解。
  (3)青贮完成阶段:当青贮料中乳酸积累到一定含量之后,就能抑制种种微生物的活动,包括乳酸菌自身也停止活动,青贮料不再有什么变化,整个过程一般需要一个月到一个半月(见表6—2)。

  表6—2 玉米青贮过程中微生物和pH值变化(1000个/克)
青贮时间 开始 0.5天 4天 8天 20天 45天
乳酸菌 甚少 1600×103 800×103 170×1033.8×1032.9×103
大肠菌 0.3 0.3 0.25 0 0 0
丁酸菌 0.1 0.1 0.1 0 0 0
pH值 5.9 — 4.5 4.0 4.0 4.0
  3.青贮技术要点
  (1)原料水分
  青贮原料的水分一般为60-70%。对水分高的原料,可适当翻晒预干或添加秸秆、麦麸等,调整水分后再贮。原料水分不够,易霉变,应切碎、压实。
  (2)原料中糖分
  据研究(高野 1983)报道,青贮原料中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水分含量与乳酸发酵品质有密切关系,WSC含量在4%以上者,可制成上等优质青贮料;含量在2.5%以上者,可制成良好质量的青贮料;含量在1.5-2.5%者,质量难以保证,WSC含量在1.5%以下者,多为劣质青贮料,要制成良质青贮料,需经预干,降低水分含量。
  (3)创造厌氧条件
  青贮窖壁应不漏气,四边压紧踩实,一般应集中力量在2-3天之内装满封顶,3米高的窖应装4米,以备原料蔫萎下沉。顶上铺塑料布,上用重物盖严、压实。高野(1977)报道,及时封顶可促进厌氧发酵,乳酸含量高,酪酸含量少,PH低,干物质回收率高,发酵温度低(表6-3)。如果青贮延长到6天后封顶,青贮料的质量将严重下降。

    表6-3 青贮塔封顶时间对青贮料品质的影响
条 件 pH 青贮料品质 评 分 干物质回收率 青贮中心部温度
乳酸(%) 酪酸(%) (%) (℃)
立即密封 4.16 1.99 0.02 75 87.6 22
6d开放后密封 4.70 0.92 0.35 23 76.5 35
注:高水分黑麦草,WSC15.1%,切成2cm,排汁。
  4、青贮设备
  (1)青贮设备的建筑要求
  调制青贮饲料需有一定的设备,如青贮窖、青贮壕、青贮塔、塑料袋等,这些设备,都应有它的基本要求,才能保证良好的青贮效果。
首先要选择好的青贮场址,选场宜选土质坚硬,地势较高,地下水位低,靠近畜舍而远离水源和粪坑的地方。其次,青贮设备要坚固牢实,不透气,不漏水;第三是青贮建筑物内部要光滑平坦,如为方形或长形窖,四角要挖成半圆形,使青贮料能均匀下沉,不留空隙。窖壁应有一定的倾斜度,上大下小,防止倒塌,便于压紧,底部必须高出地下水位0.5米以上,以防地下水渗入青贮料。长形青贮窖窖底应有一定的坡度。
  (2)青贮建筑物的类型
  ① 青贮窖
  青贮窖有地下式和半地下式两种。目前以地下式应用较广,但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因挖窖困难,而多用半地下式青贮窖。青贮窖以圆形或长方形为好,有条件者可以建成永久性青贮窖,即窖四周用砖石砌成,三合土或泥盖面,这种窖内壁光滑,坚固耐
用,不透气、不漏水,青贮易成功,且养分损失较少,青贮窖容积,圆形窖直径一般为2米,深3米,直径与窖深之比一般以1:1.5至1:2为宜。长形窖的深度之比一般同圆形窖,长度大小可根据饲料的多少及家畜的头数来决定。
  青贮壕通常挖在山坡的一边,底部和四壁在有条件时也可用混凝土做成光滑的平面,以避免泥土的污染。底部向一端倾斜,以便排水。青贮数量多时,常采用青贮壕,
青贮壕一般深3.5~7米,宽4.5~6米,长度可达30米。
  ② 青贮塔
  青贮塔是用石砖或水泥制成的永久性塔形建筑(图4)。青贮塔构造坚固,经久耐用,青贮饲料质量较高,适于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使用。青贮塔呈现圆形,上部有顶,可防止雨水淋入。在塔身的一侧每隔2米,开一个约0.6×0.6米的窗口,装时关闭,取时敞开。塔高一般12—14米,直径3.5—6米,原料由顶部装入。近年来,国外应用密封式青贮塔,塔身由全金属和树胶液粘缝而成,完全封密,塔的大小与上同,顶部装有一个呼吸袋,便于内部气体的扩张与收缩,用机械从底部取料,这种青贮塔,可使青贮料养分损失最少,但成本高,且得依赖机械装填饲料。
  ③青贮塑料袋
  近几年来,国外也有用塑料袋来调制青贮料的。所用塑料薄膜要求厚实,做成圆筒形,每袋装60—80公斤。装袋后把口扎紧,可以搬动,分层堆放在舍棚内,或畜舍棚架上。堆放时每隔一定高度,放一块30—40厘米的隔离板,最上层加盖,用重物镇压。此法便于移动,可就地青贮,使用方便,损失少,但容量小,花工多。饲养规模不大的专业户,可采用此法。
  (3)青贮建筑物容重大小的计算
  青贮建筑物容的大小,主要根据家畜的头数、需要量、原料等多少来考虑,生产上还要根据机具人力以及每天取用的数量来决定青贮窖和容积及个数。一般青贮窖或青贮壕每立方米可装青贮料500—600公斤,青贮塔可装贮650—750公斤。但青贮塔深度大,上、下层单位容积重量差异较大,一般越深越重。
  5、青贮步骤及技术要求
  (1)贮前准备
  青饲料收割时,正值秋收节季,所以事先必须组织好劳力,车辆等必备的工具。要注意近期的天气预报,选择无雨天气收割。因为雨天收割,操作不便,泥沙等杂质易混入,且含水量增加,降低青贮料质量。 (2)青贮原料的收割及准备
  优质青贮原料是调制优良青贮饲料的物质基础。适时收割,不但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营养物质产量,而且饲草的含水量及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适当,有利于乳酸发酵,易于制成优质青贮料。在确定收割期时,一般宁早勿迟,且要随收随贮。各种青贮原料的最佳收割期如表6—4。

   表6—4 几种常用青贮原料的适宜收割期
青贮原料种类 最佳收获期
豆科牧草 现蕾期至开花期
禾本科牧草 孕穗期至抽穗期
饲用玉米(带果穗全株) 乳熟期至蜡熟期
收获后的玉米秸 玉米穗成熟,秆仅有下部1—2片叶枯黄,立即收获玉米秆青贮。或玉米七成熟时削尖青贮
甘薯藤 收薯前1—2天
花生藤 收果前1—2天
水葫芦 捞起起后晾干2—3天
天然野草 生长最旺盛时(开花前)
  (3)切短
  青贮原料收割后,应立即运至贮藏地点青贮。原料一般切成4—5厘米的小段,切碎后容易压实,饲喂也方便。对于一些细、短的牧草,可以直接青贮。小量原料可用铡草刀铡切,大规模的青贮,需用青贮切碎机切短,小型青贮切碎机每小时可切250—800公斤,大型青贮切碎机每小时可切5—6吨,最高可切到8—12吨。
  (4)装填
  切短的青饲料,应随即装填。装填前,窖底可垫一层10—15厘米厚的切短的秸秆或软草,以便吸收青贮液汁,在窖壁四周可铺垫塑料薄膜,加强密封,防止透气漏水。此外应根据青贮原料水分含量进行水分调节。必要时应加添加物进行混合。高水分原料可添加粗干饲料,难贮原料如豆科牧草等可添加糠麸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物质混合青贮。干粗饲料或糠麸等,亦应与青饲料间层装填,或分层混合青贮。装填青饲料时,应逐层装入,每层15—20厘米厚,踩实后再继续填装。
  在整个装填过程中,应始终注意紧实,四角与靠壁处尤应注意。如此,边装边压实,一直装满窖并超出60—100厘米为止。长形窖、青贮壕或地面青贮时,可用畜力车或拖拉机进行碾压,小型窖用畜力踏实。青贮料的紧实程度是青贮成败的关键之一。若青贮紧实度适当,发酵完成后,饲料下沉不会超过深度的10%。
  (5)密封
  严密封窖,防止透气漏水,是调制优质青贮饲料的一个重要环节。反之,若密封不好,让空气或水分进入,有利于腐败细菌、霉菌等的繁殖,而导致青贮料变质。
青贮原料装到超过窖口60厘米以上时,即可加盖封顶。封顶时应先盖一层20—30厘米厚的切短稿等秆或软草,或铺盖塑料薄膜,然后再用土覆盖压实,厚约30—50厘米,并做成馒头形,以利于排水。
  (6)管理
  青贮窖(壕)密封后,为防止雨水渗入窖内,应在距窖四周约1米处挖排水沟。以后应经常检查,窖顶有裂缝时,要及时覆土压实以防透漏水。
  6、青贮饲料的利用
  (1)、取喂时间
  青贮饲料一般一个月左右成熟,即可开窖取喂。
  (2)取喂方法
  圆窖要全窖揭开,每天取喂一层约10厘米厚,取后加盖塑料薄膜,也要防雨淋。长窖最好从一头横着取喂。取出饲料后先鉴定其品质,把霉料部分去掉。如果窖已进水,上层霉烂部分较多,应一直向下以取到好的青贮料为止,不可开窖后看到上层饲料霉烂而丢弃不管,使全窖烂掉造浪费。
  (3)青贮料的饲用标准
  猪、羊每日饲用量为1.5+4.0公斤/头,每牛10—15公斤/头,奶牛15—35公斤/头。开始饲喂时要训练几天,使其习惯采食青贮料。
  7、青贮饲料的品质鉴定
  青贮饲料品质的优劣与青贮原料的种类、刈割时期及青贮技术等有密切的关系。正确的青贮,一般经17—21天的乳酸发酵后,即可开窖取用。通过品质鉴定,可以检查青贮技术是否正确,判断青贮饲料营养价值的高低。青贮饲料品质的鉴定方法一般有两种,即感官鉴定法及实验室鉴定法。
  (1)感官鉴定法
  就是根据青贮饲料的颜色、气味、口味、质地、结构等指标,通过感官评定其品质好坏的方法。此法简便、快捷,又不需要仪器设备,易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感官鉴定标准如表6—5。
 
    表6—5 感官鉴定标准
品质等级 颜 色 气 味 酸 味 结 构
优良 青绿或黄绿色, 芳香酒酸味, 浓 湿润、紧密、茎、叶花保持
有光泽,近于原色 给人以舒适感 原状,容易分离
中等 黄褐色或暗褐色 有刺鼻酸味, 中等 茎叶花部分保持原
香味较淡 状柔软,水分稍多
低劣 黑色、褐色或 特殊的刺鼻腐臭味 淡 腐烂、污泥状、粘滑或干燥,
暗黑绿色 或霉味 或粘结成块、无结构
  (2)实验室鉴定法
  实验室鉴定内容包括,青贮饲料的酸碱度(pH),各种有机酸含量、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营养物质含量变化以及青贮饲料可消化性等,其中以测定PH及有机酸含量较为常用。
  a、酸碱度(PH)测定:pH值是衡量青贮饲料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优质青贮料,pH值要求在4.2以下,超过4.2(半干青贮除外),说明青贮发酵过程中,腐败细菌、酪酸菌等活动较为强烈,劣质青贮料pH高达5—6。实验室测定pH值,可用精密雷磁酸度计测定。生产现场可用精密石蕊试纸测定,方法简便迅速。
  b、 有机酸含量测定:测定有机酸的含量,是评定青贮饲料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良好的青贮饲料,含有较多的乳酸,少量的醋酸,而不含酪酸。品质差的青贮料,酪酸多而乳酸少。表6—6为前苏联NC波波夫教授按有机酸含量提出的评定青贮料等级的标准。
  表6—6 有机酸含量(%)与青贮料品质的关系
等 级 pH值 乳 酸 醋 酸 酪 酸
游 离 结 合 游 离 结 合
优良 4.0-4.2 1.2-1.5 0.7-0.8 0.1-0.15 - -
中等 4.6-4.8 0.5-0.6 0.4-0.5 0.2-0.3 - 0.1-0.2
低劣 5.5-6.0 0.1-0.2 0.1-0.15 0.05-0.1 0.2-0.3 0.8-1.0
  8、饲料青贮新技术
  (1)真空青贮法:到目前为止,在制作青贮时为了排除原料中的空气而采用的压实办法,无论机械的还是人工的都费时费力,容易造成青贮失败。真空青贮法简单方便,成本低,成功可靠。基本程序是:
  ① 在选择好的地上铺一层塑料膜,把青贮原料堆放在上面,然后在原料上再盖一层塑料罩,罩子底边与平铺的塑料膜平叠卷来,用土压实,不使其透气。
  ② 塑料罩上特制一个孔,可以连接抽气泵,空气抽出后,青贮料堆被大气压紧,体积可缩小40%。底面塑料膜预留一个小孔,可排出料堆中积水,排水前后要严封。
这种处理的青贮料堆因缺氧,乳酸发酵迅速强烈,5~10天即可成功。
  (2)塑料袋青贮:塑料袋青贮是将铡好的原料装在塑料袋中,尽量压实,然后把袋口扎紧,严防露气。塑料袋可根据原料和家畜饲养量可大可小,灵活掌握,取用方便。也可将青贮袋放置室内,用2个袋交替贮用,简单易行。
  (3)半干青贮法:半干青贮的原理不是通过糖发酵形成乳酸,而是以生理干燥为基础,当原料含水50%~55%时,微生物无法利用植物组织中的水分,因此霉菌也不能生长繁殖。
除与青贮在原料含水上有所不同外,其调制步骤基本相似。即:适时刈割 →适当晾晒→铡碎入窖→压实严封。该法显著特点是原料中糖分不减,营养物质总损失约10%,小于青贮,接近于青绿饲料。
  (4)添加剂青贮
  ① 添加氮素:实践中往往是添加尿素,解决青贮原料蛋白质营养不足的问题,例如玉米秸、红薯秧等,多为能量饲料,满足不了家畜对蛋白质的需要。尿素是非蛋白氮化物,反刍家畜牛、羊食入后,借助体内瘤胃微生物的作用可以转化为蛋白质。据测定,青贮玉米中添加0.5%的尿素,可使蛋白质含量由原来的2.3%提高到3.7%。添加尿素应注意:一要适量,每1000公斤青贮料中加5公斤尿素;二要掺合均匀;三是只能喂反刍家畜。
  ②加酸青贮:在调制难以青贮的饲料时,适当添加一些无机酸或缓冲液,使pH降到3.5以下,可以迅速抑制杂菌,促进青贮料发酵和保证其较长时间保存。
常用的添加酸有:
  a、 蚁酸:每吨青贮原料中添加85~90%的蚁酸2.85~4.53公斤。
  b、盐酸(30%的92份)和硫酸(40%的8份)混合液:每吨原料加入1:4(1份混合液,4份水)的稀释液50~60公斤。
  ③接种乳酸菌:用乳酸菌培养物制成的发酵剂或由乳酸酵母培养制成的混合发酵剂青贮,可促进原料中乳酸菌的繁殖,尽快抑制其它有害微生物的作用。一般每吨青贮原料中添加乳酸菌培养物0.5克或乳酸450克。
  (二)草粉加工
  青草粉是将适时刈割的牧草经快速干燥后粉碎而成的青绿草粉。目前许多国家已把青草粉作为重要的蛋白质、维生素饲料资源。青草粉加工业已逐渐形成一种产业,叫做青饲料脱水工业。这种产品是比较经济的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饲料。
  许多欧美国家如美国、法国、俄罗斯、丹麦、荷兰等,为了适应饲养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都建立了大型专业化的青草粉生产。如美国每生产苜蓿草粉190万吨,绝大部分用于配合饲料,配比一般为12%-13%。
  目前,我国青草粉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配、混合饲料中草粉所占比例很小。并且生产规模较小,加工手段落后,再有往往刈割不及时,干燥时间长,造成叶片大量脱落,从而影响青草粉的质量。但是我国饲草资源丰富,其中很多是蛋白质含量丰富的优良牧草,例如南方的柱花草、银合欢,北方的苜蓿很适宜加工优质草粉。尤其近年来人工种植的优良牧草逐年扩大,它将为青草粉生产开辟广阔的原料来源。草粉有其它饲料无法取代的优点,在现代化畜牧生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草粉的优越性
  干草体积大,运输、贮存、饲喂均不方便,且易损失。若加工成草粉,可大大减少浪费,除此之外,它还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与青干草相比,草粉不但可以减少咀嚼耗能,而且在家畜体内消耗过程中可减少能量的额外消耗,可提高饲草消化率。
  第二、草粉是一些畜禽日粮的重要组成成分,优良豆科牧草,如紫花苜蓿、红豆草、柱花草粉是畜禽日粮中经济实惠的植物蛋白质和维生素资源。柱花草草粉蛋白质、氨基酸含量远远超过谷物籽实。
  第三、由于草粉比青干草体积小,与空气接触面小,不易氧化,因而利用草粉可使家畜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例如,同样保存8个月的苜蓿干草和草粉,干草粗蛋白质损失43%,而草粉仅损失14~20%。
  2、草粉加工的主要技术步骤
  (1) 原料要求
  加工青草粉的原料,主要是高产优质的豆科牧草及豆科禾本科混播牧草。
  ① 牧草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不少于13%;
  ② 粗纤维含量在干物质中不超过33%,木质化程度低于10%;
  ③ 鲜草中水分含量不超过85%;
  ④ 混播牧草中豆科牧草所占比例不低于1/3。
  (2) 原料的刈割期
  青草粉的质量与原料刈割期有很大关系,牧草应在产量及品质相兼的最佳时期收割,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品种的生产潜力及品质优势,所以刈割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① 牧草单位面积生产的可利用营养物质总量最高时期进行刈割;
  ② 牧草刈割时期不影响下一年的牧草生长势与产量。
  由上述两条原则确定刈割期,一般正常种植的豆科牧草,首年一般只提倡收割一次,而且第一次刈割期应在孕蕾期,第二年以后,每年刈割2—3次,刈割应在孕蕾末期;禾本科牧草不迟于抽穗期。最后一次应在霜期来临前一个月结束。
  (3) 生产工艺
  青草粉生产工艺要求从原料收获、干燥、粉碎、制粒、分级,到成品包装贮藏等环节都是优化的流水作业。牧草的干燥技术分天然晒干和机械高温快速干燥两种方法。
  ① 天然晒干
  由于技术和能源的问题,热带地区(例海南省)目前生产豆科草粉时多采用此法。其具体做法有三,一是田间直接晒干,即收割后直接摊放在田间,割后头2天每天翻转1—2次,随着干燥度的增加,翻草次数应减少。尽量减少叶片的掉落。利用此法晒制,在我省高温干旱的西南部地区约需2.5~3天即可达到粉碎标准;二是运回晒场晒干,其优点是干燥速度快,叶片损失少,在西南部地区仅需2~2.5天即可达到干燥,并且掉落的叶片可扫回加工,缺点是花工较多,不适于大规模的草粉生产;三是田间搭三角架晒干,此法的优点是晒草面积大,空气流动多,干燥速度快、养分损失少,缺点是需要搭架花费,增加了生产成本。
自然干燥法技术要求不高,易于推广,但养分损失较大。通过太阳晒干的牧草,其营养物质损失为50~60%。
  ②机械高温快速干燥
  就是在500~600℃的高温条年下,经几十秒到几分钟时间,将牧草一次性烘干,使其含水量由70%左右迅速降到9~12%。利用此法烘干牧草,养分损失最少,仅为5~10%。然而,此法技术要求较高,加之能源问题,目前仅在发达国家使用。烘干设备的研究,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研制出的93QH—300型小型快速烘干机组,已开始投入生产使用。
  粉碎:晒干后的牧草应尽快运回工厂打粉,也不宜在仓库堆放太久。目前海南省使用的是锤片式粉碎机,如红星—50型,华达FQ—50型等。这些机组生产能力较低,每小时仅几百公斤,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为了集约经营,尽快实现草业的产业化,有必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牧草加工生产线。
  3、草粉的贮藏
  加工好的草粉应尽快销售使用,据测定,常规条件(即装袋后堆放于仓库内)保存的草粉,贮存30天后,其胡萝卜素含量已明显降低,其降幅为39~52%;其它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胆碱、维生素B1、B2也明显下降。草粉的贮藏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低温密闭贮藏:如长期保存,需在3~9℃低温条件下密封贮存,才能使草粉的养分保持稳定,减少损失(胡萝卜素损失比常温条件下少3倍;粗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胆碱损失很少)。
  ②常温贮藏:常温贮藏的温度一般大15℃,如果在常温条件下贮藏9个月,胡萝卜素损失80-85%,维生素B1损失41-54%,维生素B2损失80%以上,粗蛋白质损失14%左右。贮藏时越长损失越多。
  ③干燥低温贮藏:青草粉含水量在13-14%时,要求温度15℃以下;含水量15%左右,相应的温度为10℃以下
  ④充入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贮藏:在密闭容器内贮藏时充入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减少氧气含量,氮气85-95%,二氧化碳气体10-12%,氧气1-3%。
  ⑤使用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表6—6 商品草粉的分级标准(前苏联)
等 级
指 标 一级 二级 三级
草粉的颜色与气味 绿色或暗绿色, 无异味或霉味
草粉的含水量(%) 9—12 9—12 9—12
碎干草的含水量(%) 9—15 9—15 9—15
干物质粗蛋白含量(%)不低于 19 16 13
干物质粗纤维含量(%)不高于 23 26 30
每公斤干物质中胡萝卜素 210 160 100
浓度(毫克)不少于
含有毒性物质 不允许
每公斤草粉中小于2毫米的碎悄 50 50 50
(毫克)不高于
一般砂石含量(%)不高于 0.7 0.7 0.7
草粉过3毫米孔径筛后, 5 5 5
剩余物(毫克)不高于
混有破碎金属 大于2毫米碎粒 不允许
(mg/kg) 2毫米以下不多于 50 50 50
  4、草粉的质量标准
  为促进草粉的流通化和商品化,各国都有其相应的草粉分级标准,但目前我国尚无草粉的统一标准。根据农业部[1988]农[牧草]字第15号文件规定,在我国草粉质量级标准制定颁布前,草粉质量标准暂按前苏联草粉质量标准的有关规定执行。各地在今后的流通领域里,商品草粉可暂参照表6-6标准按质定价。
  5、草粉的利用
  草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被动物消化吸收,使用草粉作饲料可以提高饲料报酬。草粉可以作为蛋白质、维生素饲料添加到饲料中,也可以代替部分精料成为配、混合饲料的原料,其加比例的大小,应根据不同区的饲料资源的实际情况以及饲喂对象来确定。一般地说,喂猪可占日粮的10—15%,鸡2—5%,鸭10%,鹅20—30%或更高,兔30—40%,牛、羊、鹿40—60%。
  (三)叶粉加工
  叶粉是把可饲用的树木叶收获后干燥成的一种饲料。我国木本植物约7000多种,可饲用的约有400种,每年约有5亿吨可供利用。树叶营养丰富,但含纤维素高,消化率低,如果利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和利用方式,可获得较高的经济价值。一方面能为畜禽提供营养丰富而廉价的饲料,扩大饲料来源,使林业成为印刷品养业的”空中牧场”,解决林业与畜牧业之间的争地矛盾。另一方面又可为木本植物整枝疏叶,促进其生长,以及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蔓延等。
  国外许多国家(如前苏联、美联社、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对木本饲料的加工利用进行了研究和推广应用。墨西哥和澳大利亚已大量种植和加工的银合欢,被誉为”奇树”、”饲料之王”。
  我国灌木资源十分丰富,从北到南都有野生灌木、半灌木的分布,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丘陵、沙漠地带有大量灌木植物,形成天然的灌木、半灌木草地,近年来人工种植的灌木草地有长足的发展,为叶粉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原料来源。目前我国对木本饲料的利用率还很低,若能利5亿吨木本饲料的1/5,即相当于目前全国饲料用粮的3倍。所以,叶粉的生产加工是目前解决饲料严重不足的又一条途径。
  华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以及台湾大量推广种植的银合欢,其嫩茎、叶片、荚以及种子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种子中含的粗蛋白最高,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蛋白饲料资源。如添加或掺和到其它豆科或禾本科草粉中,可大大提高草粉的质量。
  叶粉的加工工艺流程:①脱叶→切碎→烘干→粉碎→包装→贮存。这是正规的叶粉生产厂采用的成套设备进行流水作业;②也可采用人工采叶,自然干燥,单机粉碎,人工包装的分散作业。这是小型叶粉生产厂采用的生产工艺,但生产的叶粉质量差异较大。
  七、牧草产品市场分析
  1、主要牧草产品
  目前,国际上已开发的牧草产品有草粉、草颗粒、草块、草饼、草捆、叶块、叶粒和浓缩叶蛋白。其中,浓缩叶蛋白因为营养价值接近鱼粉,并且各类氨基酸比较完善,近年来研究和开发利用较多,但是由于加工过程中的能耗过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较低,还无法在我国应用。我国主要生产的牧草产品为草捆、草粉和少量草粒。
  2、国际市场进出口概况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牧草产品的主要出口国,而日本、韩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是主要进口国,其中,紫花苜蓿是生产量和销售量最大的牧草产品,在美国已成为仅次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的第四大农作物,年产值达数十亿美元,被誉为”现金作物”。加拿大利用其西部沿海地区核电站产生的丰富热力资源,主要生产脱水苜蓿。
  美国出口的牧草产品主要包括:苜蓿、猫尾草、燕麦草、苏丹草、狗牙根、多年生黑麦草和苇状羊茅等。1997年美国向太平洋周边国家和地区共出口196万吨干草,其中,日本占89.6%、韩国占5.7%、台湾占4.5%、中国和印尼、菲律宾占0.2%。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是主要的生产和出口地区,干草出口总量的7%均产自该地区,尤其是苜蓿干草出口总量的70%均来源于西北部沿岸地区。
日本对牧草产品的需求量较大,是进口量最大的国家,其1997年进口牧草产品(草块、草捆、草颗粒)量为267万吨(见表1),其中美国占73%,加拿大占19%。在过去的几年里,日本草捆的进口量显著增长,美国提供了绝大部分产品。近年来,美国出口的苜蓿草块数量有所减少,而加拿大则扩大了其市场份额。与1997年同期相比,1999年日本对苜蓿草块的进口量下降了11%,干草捆下降了22%;加拿大对日本苜蓿草块的出口量也下降了9%,这是日本的持续经济衰退所致。但随着经济的复苏,牧草进口对这个岛国仍十分重要。美国和加拿大将继续保持对日本主要出口商的地位。
  
   表1 1997年日本进口牧草产品及来源情况
产品 苜蓿草块 苜蓿颗粒 干草捆 总计(万吨)
数量 小计(万吨) 65 175.7 26.3 267
及 来自美国(%) 74 83 73
来源 来自加拿大(%) 23 大于73 19
饲养奶牛(%) 90 60
用途 饲养肉牛(%) 10

     2 1997年韩国牧草产品进口情况(吨)
国 家 草颗粒 草 块 苜蓿干草 禾本科牧草 总 计
美国 - 30080(占53%) 26875(占87%) 53403(占69%) 113358
加拿大 53368 25930(占46%) 3558 467 83323
中国 28 - 92 23580 23700
其它 - 516 926 - 1442
总计 53396 56526 34451 77450 221823

  韩国是牧草产品消费的第二大国,这是由于人口和牧畜数量的增加,可耕地的限制以及更强的经济实力。表2是韩国1997年进口牧草产品情况,1997年韩国牧草进口总量约22万吨,美国占51%。1998年1-7月韩国的进口总量比1997年同期减少了55%,其原因是1997年12月的金融风暴所致。但随着经济的复苏,其市场前景仍为可观。据估计韩国潜在的市场规模将是日本用量的1/4-1/3,即50-80万吨的草颗粒、干草、草块和禾本科牧草干草捆。
  台湾是太平洋周边地区牧草消费的第三大市场,1995年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牧草191049吨,1996年和1997年分别进口133760吨、125398吨。
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苜蓿草产品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同时,大多数富裕的伊斯兰国家农业资源贫乏,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消费市场之一。
  3、国内市场概况
  我国主要生产的牧草产品为草捆、草粉和少量草粒,已形成产业化生产的草种主要为北方的苜蓿,南方的柱花草。国内市场对牧草产品需求量较大的主要是配合饲料生产厂家和规模较大的草食性牲畜饲养企业等。依据我国1997年配合饲料的产量5500-5800万吨估算,可用于配合饲料的牧草产品潜在市场约650-800万吨左右,同时,随着我国配合饲料产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对牧草产品的需要量也将以每年7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长。据统计,1997年我国共生产草产品210万吨,外调29.5万吨,出口18.55万吨(芫箐、甘蓝、甘草、苜蓿和三叶草等产品)。
  目前,我国已开始简单加工的牧草占人工种草资源的5%左右,这些牧草产品主要用于规模较大的奶牛场、赛马场及特种动物养殖场,配合饲料用草和出口的数量很少。因此,今后我国配合饲料用草和规模化养殖场用草的数量每年至少在1000万吨左右。
  据业内人士透露,海南目前生产的热研2号柱花草干草粉和草捆年生产量为:2001年5千吨,2002年可达1万吨,如果经济效益好海南全省年可生产10万吨以上。但由于我国牧草产品加工较为粗糙,大部分草产品的规格和质量均无法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责任编辑:WangQiang)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