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母种的制备
(1)母种斜面培养基的配制:
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克-20克。水1000毫升,pH值5-6;蛋白胨、葡萄糖、琼脂培养基:蛋白胨1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克-20克,水1000毫升,PH值5-6。
综合马铃薯培养基:去皮马铃薯700克,琼脂20克,硫酸镁1.5克,葡萄糖20克,磷酸二氢钾3克,维生素B1 1毫升,水1000毫升,pH值5-6。
配制PDA培养基及综合马铃薯培养基时,先将马铃薯去皮去芽眼,切成小薄片,称取200克,加水1000毫升,置于洁净铝锅中烧煮,至薯块熟透,然后用事先准备好的6-8层纱布过滤,滤液加水至1000毫升。再加入其他成分,烧煮并不断搅拌,使琼脂溶化,最后调节pH值到5-6。配制蛋白陈、葡萄糖、琼脂培养基时,可将各种成分配好后直接烧煮,并测定调节至pH值符合要求。
将配好的培养基分装试管,装人量为试管的l/4。装入后塞上棉塞,每10支一20支扎为一捆,用油纸包好管口棉塞,然后灭菌。一般宜用高压灭菌法,在压力1.1千克/厘米、温度121.5℃下保持30分钟。然后切断火源或电源,慢慢放气,或让压力自行下降至零,打开排气阀,揭开锅时,斜面为试管长度的1/3,冷却后即成。每批经灭菌的斜面培养基,宜抽取3支一5支,在25℃-30℃的恒温箱中培养3天,若斜面没有杂菌发生,说明灭菌彻底,可用于接种。
(2)斜面母种的制作:
孢子分离法:取健壮、无病虫害、无伤口的大形菌蛋,趁其即将裂口之际拣出,用清水洗净表面杂物,在接种室(箱)中用0.2%升汞液浸洗3分钟一5分钟,再用无菌水漂洗数次。然后装在事先经消毒的弹簧圈上,一起装人培养器或玻璃杯内,置于大型培养器中,上盖钟形玻璃罩,再一起放人20℃-25℃的培养箱中培养。当钟罩内的菌蛋破蕾成熟,抱子胶体自溶为液滴时,搬入接种室(箱),将孢子液用无菌水稀释,注入斜面试管培养基上,放在20℃-25℃下培养,经纯化转管,即得纯母种。用此法制作母种,孢子萌发率较低,萌发慢,菌丝长满管的时间长。
菌丝体分离法:取两端有节、表面布满竹荪菌丝的地下竹根数节,洗净后带入接种室(箱),用0.2%的升汞液消毒,然后用无菌水洗涤数次,吸干表面水分。用无菌接种刀削去外壳,从内壁削出带有菌丝的薄片,切成0.5厘米见方的块,接入斜面试管培养基上,在15℃-25℃下培养,纯化转管即得母种。
子实体组织分离法:选取健壮、无病虫害、无伤口、尚未破口的大型菌蛋,用清水洗净表面杂物,在接种室(箱)内用0.2%升汞液浸洗3分钟一5分钟,再用无菌水冲洗数次,然后放置于搪瓷盘内的培养皿中。所有器皿必须事先消毒,整个操作均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再用无菌接种把菌蛋切成1厘米xl.5厘米的小块,然后用无菌接种针接入斜面培养基上,每试管一块。在20℃-25℃下培养,便可得到母种。用此法制备母种,菌丝萌发快,技术易掌握。
上述方法得到的母种,一般应纯化转管,次数以2次一3次为宜。操作应严格无菌,将原母种琼脂切成小块一支25毫米X200毫米的试管,可转接30支一40支斜面培养基试管。接种时,菌丝面向上,琼脂面在下,贴好标签在20-25度下培养,20天一35天菌丝即可布满整个斜面,经纯化转管的母种,再制作原种和栽培种。
2.原种和栽培种的制备
(1)培养料:竹荪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配方亦相似。目前常用配方有:
碎竹菌种:将竹类破碎成1厘米一2厘米小块,用2%的糖水浸泡24小时,装人菌种瓶,并加人2%糖水至瓶高的1/5处,塞上棉塞,高压灭菌1小时或常压灭菌6小时-8小时。冷却后接入母种或原种,放人15-25度下培养,经50天一90天菌丝即发满全瓶。
碎竹、枯枝、腐土菌种:按碎竹60%、枯枝20%、腐土20%的比例,将含水量调至60%,照上法同样装瓶、灭菌、接种、培养。
碎竹、木屑、米糠菌种:碎竹34%,木屑33%,米糠33%,制作方法同上。
木屑、米糠菌种:杂木屑73%,米糠25%,蔗糖1%,石膏粉1%,硫酸镁0.1%,水适量,调节pH值至 5.5-6 ,制作方法同上。
(2)培养和保存:接好的菌种,应在15-25度下培养。在菌种培养阶段,要经常检查菌种的生长情况。一般每2天检查1次,发现菌种有红、绿、黑、黄等杂菌时,应及时拿出室外处理。菌种检查进行至菌丝发到瓶的1/3止。在培养阶段,光线要控制较暗。菌丝发满全瓶后,应放在温度较低的室内,以免菌丝较早老化。
获得珍贵的竹荪菌种不易,一旦培养好后,就应及时用于扩接和生产。如需要保存,可把菌种瓶用牛皮纸包扎好后置4-12度下保存,可保存半年。栽培种如暂不使用,要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光线暗的地方。
菌种如需较长期保存,可保存母种,最简便的是采用低温保藏法,即将发到斜面2/3的母种包好后放人冰箱中贮存,温度可控制在4-6度。
(二)扩大生产
1、栽培季节的选择
目前大面积栽培的竹荪品种主要是长裙竹荪和棘托竹荪。后者耐涝耐旱,适宜在高温地区栽培。棘托竹荪菌丝生长旺盛,一般播种后 60 天一 70 天达到生理成熟。成熟后,如无2 3O度以上的高温很难形成菌球。因此,可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找出当地平均气温为23℃的初始期,向前推70天左右即为播种期。江南一带多为雨水至春分之间播种。如过早播种,虽然污染率较低,但菌丝体生理成熟后气温达不到23度,依然不能长出菌球,同时仍消耗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导致繁殖期营养不足。长裙竹荪属中偏高温型,形成菌球最低温度为25度以上,因而播种期比棘托竹荪推迟10天一15天,但其栽培技术条件要求较高。
2、栽培前的准备
(1)栽培原料的准备:
粗料:
各种阔叶树木的枝条、木块均可用来栽培竹荪,还可以在栽培料中混合少部分松、杉等针叶树种的材料。粗大的枝极采用人工切片或切片机切片。各种废弃竹类(竹头、竹尾等)均可用来栽培。竹可用铁锤打裂,切成10厘米一30厘米小段,小口径竹切成5厘米以下小段。上述木片、木块、竹块等均称为粗料,主要起着增加栽培床面透气性及延长出菇期的作用。
细料:
各类农作物秸杆、竹枝叶、篾器加工场下脚料,甚至部分野草(如五节芒、芦苇等)均可利用。晒干后,用刀切成5厘米左右的碎料,称之为细料。主要用于填充粗料间的孔隙。
所有粗细料均需晒干。每亩用干料2500千克。
(2)栽培场所的选择:
棘托竹荪可在室内床栽、箱栽,亦可在室外阳畦栽培(此法产量较高)。室外的栽培地要求土壤肥沃、土质酸性。排灌良好。高海拔地区宜选用向阳地;而低海拔地区夏季气温高的地方宜选择半日阳半日阴的坡地;雨水较多的地方宜选高台缓坡地,顺坡开畦。土质要求疏松,不易板结,团粒结构好,千万不能选择以细沙为主的沙壤地。总之,场所的选择是很重要的:
播种前一周,除弃杂草、杂物、犁地翻土,土块不应弄得太碎,以便通气。曝晒数天后造床。畦床宽80厘米。竹荪是好氧性菌类,其生长具有边际效应(即子实体多长在畦边,畦中部出蕾较少),因而畦不宜过宽,尤其是潮湿地块。雨水多的地方,还应筑高畦。结合翻土,要做好白蚁的防治工作。
3、培养料配制
(1)配方
配方中各材料的比例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应根据当地资源情况、播种期的迟早、适合竹荪发育期的年短、栽培场所土质及透气性等综合考虑、应掌握以下原则:播种期早、竹荪发育期较长、土壤透气性差的要增加粗料用料比例,反之则减少。无论是粗料还是细料均得自及竹类材料,而且总用量不得低了10%。这主要里为了适应竹荪的自然生长习性。在森林资源缺乏地方,粗料用量最低限度应掌握在30%以下,以保证培养料床有一定的透气性尤其是栽培棘托竹荪时粗料显得更为重要。农作物秸杆(包括野草中的五节芒、芦苇等)用量可以增至 6 0%一 70 %。此外添加木屑的主要作用是填充培养料层的间隙,起着连接雨丝的作用,用量根据粗、细料用量比例增减,通常5%-10%。
(2)培养料的配制
在使用之前,培养料需经预处理。顶处理的方法要有水煮法药物浸泡法、发酵法、石灰水浸泡法、石灰水浸泡再发酵法等。大生产上主要用石灰水浸泡法。
石灰水浸泡法:
播种前一周左右将粗细料装入塑料编织袋内(占2/3袋)扎口,竖置入03%石灰水池内上置重物(使石灰水淹没原料)。浸泡5天一6天至水池内产生大量气泡,PH值降至 8 一9。浸泡的目的是通过碱处理,破坏竹片表面的蜡质层,并使材质软化,导致部分纤维素降解以利于竹荪菌丝吸收利用。但必须注意的是浸泡后必须用清水将培养料反复冲洗至pH值7 . 5以下,以满足竹荪喜偏酸性环境营腐生的生活习性。也可将培养料从石灰池捞出后,整袋竖立了溪水内,提动袋口进行漂洗使PH值降至7 . 5以下。
石灰水浸泡再发酵法:
播种前一个月左右,将上述石灰水浸泡后的湿料与未浸的细料等混合再加总用量1%的过磷酸钙、l%红糖及 3 %花生(或黄豆,或菜籽饼)粉。含水量控制在 65 %左右,如水分不足,可加些清水,随后立即堆成锥形堆,堆高 80 厘米,宽 100 厘米,长度5米,堆面用厚草帘等覆盖(雨天盖薄膜,雨后及时揭膜)。堆中部插温度表,当堆温达 65OC 以上时进行第一次翻堆,以后每隔6、5、4、3天翻堆一次,最后次翻堆要补足水分。整个发酵过程为20天左右。发酵好的培养面有白色斑点(白化)闻之有土香含水量为65%。
最近也有人采用清水直接浸泡法,即将栽培原料浸泡2天-3天,直至劈开料块后无白心为止。这同样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无论采用何法,原料处理后均应立即下堆栽培,以防污染。
4、播种
根据栽培面积和劳力的情况,播种方法有层播、条播和穴播等,也可以层播和穴播、条播相结合播种。
( 1 )菌种处理:
将经严格挑选的、生理成熟的菌种扒出盆内,尽可能使菌种块保持1厘米左右大小。每平方米用种量为5瓶一 8 瓶。
(2)播种方法:
层播:
为三层料夹播二层菌种或二层料夹播一层菌种均可。选择晴天将畦面表土扒去2厘米一3厘米,推向畦面两侧,以备覆土。将0 . 1%锌硫磷与湿松木屑和石灰粉拌均匀,撒在畦面或用茶籽饼水浇灌,以便驱虫。再均匀盖上 1 厘米厚的土块。随后将预处理过的粗料入畦,厚度5厘米然后,在料面上均匀撒播一层菌种。第二层再堆放粗、细料混合物,厚度为10厘米左右,亦再播一层菌种。之后,堆放一层5厘米厚的细料盖顶,并用扁担拍实,使菌种块与培养料更好地接触。最后在畦面表层全面覆盖1厘米一3厘米厚度的腐殖土。该法播种速度较快,适合在大面积生产上使用,但出菇较慢,不整齐。
穴播(点播):
将粗料置于畦底,细料置其上,堆成龟背形,厚度 1 5厘米一20厘米。料面稍拍紧后用长圆锥形木棒每间隔10厘米做‘品’字形,打孔孔深度为15厘米。随后再向穴内撤入菌种,每穴播种量大致15克。该法播种速度较慢不适合大面积栽培,但出菇集中。
在上述层播时,也可在层播基础上再每间隔10厘米左右进行点播,该法能保证所有接种穴菌种均成活。
条播:
粗料下畦后用齿耙在料畦面上开出2条浅沟,将菌种撒入浅畦沟内,再堆上粗细料混合物,在料面上再开出浅沟,撒入菌种,并覆盖细料,其余同层播法。该法栽培效果较理想。
覆土:
播种后将料面稍压平即可覆土。为了保证菌丝正常呼吸,最好采用规格相近的粗土(花生大小),覆土层厚度为1厘米一3厘米。但含细沙量过高的沙壤土不宜用,否则一旦喷水或淋雨后易板结。土粒偏干时用清水逐渐调湿。较干燥地区最好在畦面再盖上10厘米厚的松针或茅草、瓦萁骨等遮荫,每平方米用料量为5千克。
搭建拱棚和遮荫棚:
江南3、4月份春雨连绵,播种后应立即在畦边插上长竹片,弯成拱形,并盖上薄膜。这既能防雨淋,还有利于提高畦床温度。此外,还要搭建遮荫棚。这种棚有高矮棚之分,前者操作方便,后者省材料。早春遮荫物宜薄些,随着气温上升,可逐渐加厚。
5、管理
必须根据竹荪不同的发育阶段,及时调整畦床上下温度、湿度、光照等,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以满足竹荪对环境的要求。
(1)菌丝培养阶段的管理:
控温发菌:
播种一周后,一般菌丝已开始萌发。此时午后应经常观察畦内外温度的变化,通过掀盖薄膜调整畦温。若发现插入 畦床温度表的温度高于25℃则要掀膜降温;若畦床温度低于16度,除了午后短时间掀膜透气外,其余时间均要盖严压好,并防止夜间刮风吹开薄膜。另外,还可通过调整遮荫物厚度来调节畦床温度。
精心调水:
竹环菌丝属于典型的好氧性菌类菌丝极不耐湿,又怕旱,因而需要一个不潮湿又较湿润的栽培环境,即栽培料食水量保持在65%,覆土层含水量保持在18%- 20 %。每日应巡视栽培场,视日照、风速、蒸发量等决定喷水量和喷水次数。一般每日次以少喷、勤喷为主可用浇花喷而淋水,但亦要防止喷水过急引起漏床,造成菌按萎缩,应经常翻开覆在土层上的枝叶观察土粒的含水量。
及时排涝:
雨季来临之前要挖好栽培场四周的排水沟。排水沟要比畦沟深30厘米以上。下雨天要经常巡视菇场,及时排水。菌丝在料层内蔓延的速度和栽培材料的质地有关。若以秸秆为主要栽培原料,一般播种覆土后40天一60天长满培养料,经15天左右,菌索生理成熟,并爬上覆土层,再经10天一20天菌球形成。从播种到菌球形成50天一80天(视品种和当地气温而定)。虽然菌球形成较快,但一般仅能采收二潮菇,第二年因培养料已耗尽而不再出菇。若以碎竹枝和碎木块为主的培养料,则从播种到菌球出现的时间比用秸秆为主的培养料长得多,大约需要80天一90天,但产菇潮次、菇蕾密度、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秸秆为主的培养料,甚至第二年春末还会出菇。
(2)子实体发生阶段的管理:
菌球期管理
播种后经40天一60天精心管理、一般菌丝可发透菌床。再经15天左右菌丝生理成熟,不久在畦床表土面上形成白色小菌球。棘托竹荪为高温型菌株,进入菌球形成期后,耗氧量明显比其它品种高此时应及时将畦床面上的覆盖物扒开。菌球初期白色外表布满白色短刺状棘托,随着菌球迅速膨大,颜色由白转灰(颜色的深浅与栽培场所光线强弱有关)。湿度不足时菌球表面棘突逐渐消失,残留在菌球外成褐色斑点。靠近菌球基部有时仍长有白色卷须状的基棘。随着菌球的发育,外包被逐渐龟裂,出现不规则的龟斑,其原因是围球内外发育不同步所致。
菌球形成后,管理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和通风。要维持薄膜罩内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达85%-90%),以薄膜罩内有小水珠聚集、但不滴为度。白大时常将拱棚两端薄膜打开换气。阴雨天还要用树枝稍微提高畦面两侧薄膜,以利畦面通风。气温回升至25℃以后,除下雨外均将薄膜架在拱棚顶。若未建遮荫棚而以其它作物做为遮荫材料的阳畦,畦面遮盖物始终不应扒掉,以便鞋面上层能维持较高的湿度,仅需在出现菌球的周围将覆盖草扒开露球即可。要根据天气状况喷水保湿,每日1次一2次。菌球出现直至于实体形成需经20天一25天。
子实体形成期的管理:
当菌球由近扁形发育进人蛋形期时,工作重点是维持畦床面上小区空气的相对湿度(85%-90%),同时增加光照,以利于诱导菌球破口。具体措施是:每日根据大气状况及畦面土块的干湿度决定喷水次数和喷水量。通常以喷水后士粒湿度为标准,即捏之会扁,松开手不粘。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23%(一段时期后,畦面上会长出青苔,则是湿度正常的指示)。
若畦面湿度不足时,常会导致菌球缺水性萎缩。表现为菌球色泽变黄,外表被表皮呈皱状,菌球柔软肉质白色,闻之无味。原因多为播种时培养料水价偏低,或栽培管理中过分失水,或菌球形成后空气相对湿度不足。为此,应常于傍晚向畦沟内灌水,翌日排出,以提高湿度。若畦面湿度过大,常会导致形成水渍状菌球。表现为菌球色泽变褐色至深褐色,外包被表皮呈皱褶状,肉质呈褐色,质脆,闻之有臭味,底层栽培料变黑甚至积水。原因多为栽培场土质过于粘重,喷水过重,造成‘渗漏’,或下雨时未能及时覆盖薄膜遮雨,或畦沟面高于畦床底,造成积水使菌丝不能很好地分解底层培养料,成覆土块含沙量过高,喷水过度,土块松散,造成板结,影响畦内水分蒸发。
一般采用深挖畦沟,排除积水,用具团粒结构的覆土,栽培畦打凿孔加速蒸发等办法解决上述问题。
随着菌球的发育,其外形逐渐由扁球形发育成椭圆形再进一步演变成“桃形”(菌球顶部出现小突)。“桃形”菌球的出现,预示菌球即将破口。“桃形”菌球通常在清晨形成。菌球破口一般从清晨5时一6时开始,首先在“桃形”菌球顶尖出现,“一”字形的裂口,仅数秒钟后,第一菌盖突破外包被,随之菌柄伸出。当气温偏高时,菌球顶端外包被组织偏厚,有时较不易破口,从而造成菌球侧面强行撕裂,造成菌柄弯曲易折断影响等级。此时应用小刀及时“助产”,割断部分仍连结的外包被,使菌柄正常伸长。
菌柄破口伸出后,其伸长速度极为迅速,仅需十余分钟,菌柄伸长高度就达10厘米一20厘米。30分钟一60分钟后(视畦床温度及空气相对湿度而定)第二菌盖(菌裙)从菌盖下端开始向下放裙。若此时空气相对湿度低于80%,首裙撒放速度很慢,甚至一直不敢裙。此时可喷雾以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也可采用催撒裙的办法解决。正常情况下,从开始撒裙至撤裙结束仅需10分钟一20分钟。空气相对湿度高,则菌裙开张角度较大,相反,菌裙呈下垂状。随后,菌盖潮解,绿色孢子液流下,玷污白色菌裙,已很难洗净,从而影响等级,故及时采收甚为重要,其方法后述。
(3)越冬管理:
竹荪是“一年播种,二年收”的菌类。当畦面温度降至16度以下时,就停止出菇。若栽培材料中粗料比例较大,第二年还有希望出菇,但应搞好清场补料和防寒越冬工作。
清场补料:扒开畦床上的覆土层,清除畦床各菌丝的栽培料添补救的粗、细料(每平方米补充5千克一10千克新料),覆土,保温过冬。
防寒保温:冬季气温较低,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更应注意搞好防寒保温工作。通常,卸下拱棚架的竹弓,将薄膜直接贴紧畦面,用土块压住,定期掀膜通风换气,井少量喷水,使环境较干燥过冬。待第二年气温回升后,再分次喷水,调整湿度。
6、 采收
当竹荪菌裙达到最大开张庭时,便及时采收,否则半小时后就开始萎蔫、倒伏。采收时,用小刀切割茵托基部的菌索,切勿用手强拉硬化,否则菌柄易断。采后弃掉菌盖和菌托,若菌裙上沾有孢子液,可用清水漂洗。
由于竹荪成熟较为一致,难免使部分污绿色孢子液沾粘菌裙,为了提高产品等级,常在竹荪子实体未撒裙之前就采收。采后马上用小刀切去菌盖顶2毫米一3毫米,再在萌盖上轻轻纵切一刀,剥离掉菌盖上污绿色组织,置于竹篮内,带回,置于预先洒湿的水泥地面上,一朵朵摆好,不定点放置砖块,再盖上薄膜以便使薄膜内有较高的湿度。在此环境下,由于后熟作用,菌裙依然会正常放裙。随后将其置于铺放有纱布的竹筛上进行鼓风烘干。
(责任编辑:WangQiang)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