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种可用种子播种繁殖。在高温环境中栽培的植株,经人工授粉可以收到种子,但生产栽培多不用此法。授粉:将成熟散开的白色花粉,以清洁干燥的毛笔蘸取点授于雌蕊柱头上,促进结籽。约经8~10个月,浆果变粉红色时,即可采集准备播种。播种前,用清水洗净种子外残留种皮,并使种子吸收水分后再播。在浅皿内先放1/2层厚的消毒泥炭,其上覆盖一层lcm厚清洁的粉末状青苔,再将种子均匀播下;播种后用细筛轻轻铺撒5~10mm厚的青苔碎末。置无阳光直射的遮阴处,温度保持25~30C,湿度控制在80%以上,约2~3周可出芽。实生苗3~4年开花。此法多用于培育新品种,从授粉开始到选出新优杂交苗,再经实验中试,作为新品种推向生产,共约需8年时间。
分株繁殖
每年4~5月间,可将开花后的成龄植株旁有气生根的已具3~4片叶的子株剪下,单独分栽。子株培养1年可形成花枝。1株成龄母株1年只能分出1~2株,繁殖率极低。可将母株旁侧芽基部用水藓、泥炭包住,并保湿,以诱发生根。
扦插繁殖
将较老的枝条剪下,每1—2节为一插条,去除叶片,使插条直立或平卧插于底温25~35℃的插床中,几周后长出新根和芽,成为独立的新株。繁殖率不高,且苗的整齐度差。
组织培养繁殖
为目前国内外生产中主要应用的繁殖方法,也是获取优质切花种苗的唯一好方法。1990年,北京市园林局花木公司花卉研究所在我国首次建立利用组织培养批量生产大叶花烛苗的现代化生产线。但作为商业生产,以积温较高的南方生产成本较低。目前我国利用组织培养繁殖的大叶花烛品种有:英格里特(Avo—ingid202),梯诺拉(Tinora),梦幻(Fantasia),热带(Tropi—cal),罗泽达(Rosetta),夕阳红等。
操作程序
愈伤组织诱导。取大叶花烛无菌苗叶片或幼嫩叶柄、叶片,经常规消毒后作外植体。将外植体切成4mm见方小块,接种在事先配制好的诱导培养基上。约1个月后,叶肉组织逐渐膨大,颜色变浅,并逐渐出现颗粒状凸起物。每40天继代培养1次。2个月后可得到大量浅绿色、质地匀整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增殖愈伤组织。
芽的诱导。利用愈伤组织表面形成的锥状突起物培养成幼芽。出现不定芽后生长开始加速,并不断从基部产生不定芽。从外植体接种到芽的产生约3个月。
芽的生长。当芽伸长到lcm后,叶柄伸长,叶片开始展开,形成幼苗,继续培养。
根的诱导。在苗的下端第一张叶片包茎基部产生根原基,由根原基长出根,形成完整植株。小植株长到2cm时移出培养。
出瓶移栽。根已长成的幼苗或第一张叶片包茎基部产生根原基后的幼苗(这类幼苗出瓶后已可生根成活),应适时出瓶。出瓶时,用微温(与组培室温相近)水洗净琼脂,移栽到栽培基质中。由于大叶花烛根需要良好的透气条件,在琼脂培养基内通气条件差,因此大部分根不向下长人培养基中而是向上生长,暴露在瓶内空气中。可及早将有根苗从愈伤组织上分离,栽到移栽基质中。
各培养阶段的主要条件
阶段I.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1/2MS+BAlXl0—6;阶段Ⅱ.芽的诱导和生长:MS+BA1X10—6;阶段Ⅲ.根的诱导和生长:1/2MS+NAA0.1 X 10—6,或1/2MS+BA0.5X 10—6+NAA0.5X10—6+IAA0.1X10—6。培养基中葡 萄糖(或蔗糖)浓度3%,大量元素中的硝酸铵浓度206mg/L,增加时可到825mg/L(注:MS中标准硝酸铵用量为1650mg/L,此处分别为标准量的1/8或1/2)。
各阶段温度(25±1)℃,光照12h/d,光强度1 500—2 0001x。
组培瓶内湿度的控制:大叶花烛生长喜较高的空气湿度,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常采用里外两层打字纸中间夹一层锡纸作为封瓶口纸,这样既能使瓶内培养基不致很快变干,又利于保持培养苗的正常生长,同时封瓶纸不易破损、可反复使用。
出瓶苗的管理
移栽基质。系以珍珠岩、苔藓、泥炭及粉碎树皮经配制消毒而成。
环境、营养。出瓶小植株培养温度应维持25—3012,空气湿度不能低于80%。每日光照12h或更长,光照强度应增加到不少于20001x,或置于散射的自然光条件下。每周喷施1次MS的大量元素50倍稀释液。
弱苗的处理。2个月后,小植株长出新叶片。对于组培瓶内幼苗根系发育好,叶片宽达
lml左右的大苗,直接移栽到培养基质中;而对于根系发育欠佳,叶片宽度尚不足0.8cm的弱苗,需先放到以珍珠岩为基质的扦插床中过渡30—45天,再进行第2次移栽。在此期间,还须根据苗大小进行分级,将同一规格的苗集中,栽入蜂窝巢状的移植盘中,3~6个月后,根系充满巢状植盘,便可出圃。
出瓶苗温、湿度的控制。在空气湿度与温度难以保证的地区,须安装自动喷(弥)雾装置,床底铺电热丝加温,室内还须配备供(保)暖设施。应使空气湿度维持在80%以上。冬季移栽插床或移栽苗盘放置的插床下,可由自动控温仪调节电热丝,使基质温度高出室温3—5C,这样可以加速根部生长,即使室内温度较低也能移栽成功,保证成活率可达80%~90%。
营养钵育苗
出圃的大叶花烛苗,在养护管理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还需1.5年左右才能进入开花期。为了提高温室生产的经济效益,成活后的苗最好采用营养钵育苗处理。
育苗基质
松针土+2kg粉碎腐熟饼肥+1.5kg过磷酸钙(或细骨粉)+lkg硝酸钾,充分混匀。
育苗容器
以透气性良好的陶土或周侧有孔隙的其他材料(如硬塑)制作均可,容器底要有一瓦砾泄水层,
容器大小随苗龄增长加大。在正常管理条件下,3~5个月需换大一号的容器,观察幼苗的叶片边缘,若基本达到容器周缘时即标志根系已满盆,需及时换盆,否则就会抑制根系生长而延长育苗期。
栽培管理
重栽培基质
要求排水通畅,透气良好,有较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南方地区用木泥炭、草炭土、珍珠岩、花生壳或谷壳等均可,花生壳、谷壳使用前要进行蒸煮,杀死病原菌;北方地区用松针土作栽培基质效果良好。荷兰安祖公司的栽培基质由碎肥泥、碎石、岩棉等lcm方块配制。
栽植床(槽)
床(槽)高(深)30~50cm,宽30~50或1OOcm,视单、双行栽植而异。床(槽)底铺10~
20cm厚碎石或瓦砾,上面再铺25cm厚的人工栽培基质,以利于排水。亦可就地采用栽培蘑菇的废料,树皮、泥炭、珍珠岩、炉渣等配制。炉渣粒径最好控制在2—5mm左右;因炉渣呈碱性,在使用前要用废酸处理掉过多的钙质,然后用水清洗,晾晒后再掺配调制。定植前对植床(槽)基质适时消毒处理。国内外大叶花烛植床多采用高出地面的高床(槽)。也可用营养钵栽培成龄苗进行切花生产。
定植
每m26株或9株,每667m2温室用苗量约2 200~2 500株。
定植后的管理
光大叶花烛为喜阴植物,但光对其叶片同化作用效率的影响极大。叶片大小、佛焰苞大小、产花数及花的质量,均会随光照度的适当增强而相应增高。生产上大红色系品种应维持光强300001x,粉色系品种应维持200001x。光强度若过高,会使佛焰苞色泽变浅。
温度大叶花烛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5~30℃,白天不超过35℃,夜间不低于14℃。低于10℃时生长不良,恢复极慢;遇30℃以上高温时,要特别注意加强通风,以清水喷(弥)雾降温。
湿度与灌溉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以上,以向空气中喷布极小的弥雾为佳。湿度低易引起花盘伸展不平整,影响美观。若遇温度低于12℃的阴雨天气,应停止喷雾。高温与干旱的日子可适当增加喷雾次数。栽培基质中若用炉渣比例较高的,要适当增加喷(滴)灌量,尤以夏季要特别注意防止基质变干,影响根系发育。
肥料幼苗期间肥料中总盐量不能超过100X10-6。大叶花烛在不同生长期所需氮磷钾比例不同。不同器官中氮磷钾的积累量是钾多于氮,氮多于磷;根中氮磷钾含量则是氮多于钾,钾多于磷。开花期氮磷钾的吸收量大大高于营养生长期,积累量也最大。大叶花烛花、叶交替长出,即一片叶一枝花。植株营养充足时,出花叶位上叶的面积大,花的佛焰苞片也就大,花茎也长。生长健壮的植株可连续开花10年以上。
肥料种类。栽植前,可在栽培基质中加入传统肥料,如腐熟粉碎的花生麸、酱渣、骨粉(或过磷酸钙)或马蹄片,经高温消毒干燥的家禽
粪,按每m31.5~2k8量配入,充分混匀后作为基肥。由于植床栽培基质渗漏性高,所以大叶花烛供肥的方式应以追肥为主。追肥配方可参考:四水硝酸钙236mg/L(单位下同)+二水硫酸钙86+硝酸铵80+硝酸钾354+磷酸二氢钾136+七水硫酸镁247。同时进行每周1~2次0.2%磷酸二氢钾、硝酸钙叶面喷施。
施肥方法。采用滴灌法、微喷灌法和常规的灌溉方法均可。成龄苗需肥量大大增加,能耐受的肥料浓度也较高,要及时调整肥料浓度。
但大叶花烛能忍耐的肥料浓度是一般花卉的1/2~1/3,应采取勤施薄施的办法。
增添栽培基质。随着大叶花烛逐年生长,老茎逐年增高,每年必须增添1~2次栽培基质,使植株稳固在新增添的基质中,否则植株会
因茎太高而不稳,发生倾斜,使叶片与花茎不能挺直生长,影响充分受光,降低切花品质。
(责任编辑:WangQiang)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