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害
1、茄子猝倒病
(1)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或引起烂种。幼苗出土后,开始在胚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渍状病斑,病部组织腐烂干枯而凹陷,并产生缢缩。使幼苗子叶或幼叶还没有凋萎就倒伏,表现猝倒症状。条件适宜时成片死苗。在病情基较高的地块,幼苗常在出土前或刚吐出胚芽就受侵染,引起烂种。病田表土湿度大时,遗留在地里的死苗及所处的土表,往往长出一层棉絮状的白霉,即致病菌。空气温度差异过大,土壤温度低于15℃,且含水量过高,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最易发病和流行蔓延。苗床管理不当,如播种过密、漫水灌溉、苗床启盖等,都会诱发病害。此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施用未腐熟堆肥的地块都易引起发病。
(2)防治方法
选地势高,排水方便,背风向阳,土质疏松肥沃的田块。
育苗苗床土壤的消毒用50%多菌录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或40%五氯硝基苯,每平方米用药8-10克。先将药粉与适量细干土混拌,然后用1/3药土撒入播种沟沟底,其余2/3药土盖于播下的种子上面,最后覆土。
种子消毒是在播前用55℃温水浸泡15分钟,经催芽后播种。
注意苗床通风透光,实行小水勤灌。
药剂防治是在出苗后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铜合剂1:6.5:1200倍液。配制铜合剂的方法是:1千克硫酸铜加碳酸铵6.5千克,研细混拌均匀,密闭存放24小时后加水使用。药剂喷施越早越好,一发现有零星病苗就应喷药。每隔7-10天喷一次,喷洒2-3次。
2、茄子立枯病
(1)症状 多发生于苗期。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长圆形至椭圆形暗褐色病斑,后病斑凹陷,横向扩展绕茎一周后,病部出现缢缩,逐渐根部收缩干枯。早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正常,后随着病情的发展,萎蔫不现恢复正常,并继续失水,逐渐枯死。立枯病苗不倒伏,病部菌丝不明显,而猝倒病幼苗倒伏,病部菌丝茂密成层,是两病区别的特征。高温高湿,或气温忽高忽低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
(2)防治方法 除了采取与茄苗猝倒病相同防治方法外,还可采用药液灌根的方法。于移栽后即用药液灌根,以后每隔10天灌一次,连续3次。每次每株灌药量分别为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药剂采用20%甲基立枯灵乳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粉剂800倍液,或70%五氯硝基苯粉剂1000倍液。
3、茄子黄萎病
(1)症状 发病初期,叶片边缘和叶脉间褪绿变黄褐色,逐渐发展到全叶,一般由下向上发展。发病初期病株在晴天出现萎蔫,早晚和阴天又恢复正常,发病后期不再恢复正常,直到病株枯死。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有时半边发病,半边正常,故称“半边风”。根茎部的导管变黄褐色,这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多年连作、地温偏低,过冷凉水浇灌和线虫为害有利于发病。一般气温20-25℃,土壤潮湿或多雨,发病率高,气温超过28℃病害受到抑制。
(2)防治方法
实施检疫,不从病区调种。
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80%福美双或50%克菌丹可湿粉剂拌种,药量为干种重的0.2%。
用无病土育苗。
避免连作,有机肥一定要腐熟,以免肥料带菌入田。
药剂防治。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或60%防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0%治萎灵水剂200-3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DT)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在发病初期灌根,每株灌250毫升,7-10天再灌一次,叶面结合喷施0.3%尿素+0.3%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
4、茄子绵疫病
(1)症状 苗期发病,胚茎基部呈水渍状,发展很快,常表现猝倒症状。成株期叶片受害,最初呈暗绿色渍状半圆形病斑,或呈不规则病斑,以后变淡褐色或褐色病斑,有明显轮纹。潮湿时,病斑扩展迅速,边缘不明显,可使全叶烂掉;干燥时,病部易干枯破裂。茎部受害,形成水渍状缢缩或折断,并长白霉。果实受害最重,开始出现水渍状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稍凹陷,呈暗褐色,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病部果肉变黑腐烂,易与花萼脱离而落下。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训中病残体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高温高湿有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气温25-30℃,相对湿度85%以上,植株表面结水,发病严重。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土壤粘重或雨后易积水的田块以及过度密植,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和蔓延。
(2)防治方法
与非茄科、葫芦科物轮作。
选择高畦或中高畦栽培。
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
适时整枝,摘除病果、病叶,及时排灌。
药剂防治是在发病初期,采用下列农药之一喷雾,隔6-7天喷一次,连喷3-4次,常用农药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增效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5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也可用72.2%普力克水剂700倍液。
5、茄子褐纹病
(1)症状 幼苗期多在茎基部发病,产生近梭形水渍状病斑,后变为暗褐色,凹陷,出现猝倒或立枯。病斑上有小黑点。成株期受害,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形成水渍状白色小斑点,后变成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上面轮生小黑点,茎受害,病斑褐色,梭形,以后扩大为边缘暗、中间灰白色凹陷的干腐状溃疡斑,上有许多隆起的小黑点,溃疡斑如环绕色病斑、稍凹陷,逐渐扩大到半个果甚至整个果,病部表皮皱缩,有周心轮纹,若多雨或高温扩展迅速,则不形成同心轮纹,其上有小黑点,最后病果软腐脱落或干腐成僵果挂在枝上。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附着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种皮内,或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落于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病害流行最适条件是高温多湿,在气温28-30℃,相对湿度82%以上,结露多雨,有利病害发生。连作,密度过大,氮肥过多或者脱肥,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都易引起发病或加重病害。
(2)防治方法
栽培措施有在无病田或无病株上采种;播种前种子经消毒处理;重病采取2-3年轮作;雨季排水,生长中后期实行小水勤浇;及时清除病株残叶。
药剂防治。茄子幼苗移植后,在植株基部撒施草木灰或熟石灰粉,减轻茎基侵染。也可在发病初期喷药,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增效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乙锰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6、茄子早疫病
(1)症状 叶片受害,自下而上蔓延。初生深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圆开或近圆形的病斑。边缘颜色深,呈褐色,中部颜色浅,呈灰白色,具有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有黑色霉状物。初次侵染来源为带菌种子和土壤中病残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重。
(2)防治方法 栽培措施参照褐纹病。常用药剂主要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70%乙锰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4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二)主要虫害
1、朱砂叶螨
(1)形态特征 雌螨体椭圆形,体长0.4-0.5毫米,体色有红色、锈红色等。身体背面两侧有大型暗色斑块。体背有长刚毛,4对足的长度相近,雄螨长圆形,体长0.4毫米,腹末略尖。
(2)为害特点 以若螨和成螨群聚在叶北有刺吸汁液,被害处开始为淡黄色小斑点,严重时小斑点相并以至整个叶变成黄褐色,造成落叶及植株早衰。茄果受害,果皮变粗,影响品质。
(3)防治方法 可选用下列农经,每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5%尼索朗乳油800-1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4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3000-4000倍液。
2、茶黄螨
(1)形态特征 雌螨体卵圆形,体长0.2-0.25毫米,淡黄乳白色,背面隆起半透明,足4对,较纤细,雄螨体狭长,足短而粗。
(2)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植株的幼嫩部分,如嫩叶叶背、嫩稍,也为害花及果实,受害部位呈灰褐或黄褐色,油渍状。叶片受害往往造成叶片沿叶缘向下卷曲以至落叶,心叶受害造成生长点枯死,蕾期受害,造成花蕾不能正常开放或落花,幼果受害可造成果皮龟裂,严重时造成落果。
(3)防治方法 在田间出现为害状时,可采用73%克螨特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倍液;15%哒螨灵乳油3000-4000倍液;20%杀螨尽粉剂3000倍液;1.8%爱福丁乳油4000倍液等农药进行喷雾,每5-7天使用一次,连用2-3次,重点喷射叶梢及嫩梢。
3、茄黄斑螟
(1)形态特征 体及翅白色,体长6.5-10毫米,前翅具4个明显的黄色大斑纹;后翅中室具1小黑点。幼虫体长15-18毫米,黄白色至粉红色,各节具6个黑褐色毛斑。
(2)为害特点 以幼虫钻蛀为害茄子的嫩茎、嫩梢及蕾花和果实,造成枝梢枯死、落花、落果及果实腐烂。
(3)防治方法
清洁环境 及时剪除烧毁被害植株嫩梢及茄果,收获后及时处理烧掉或深埋残败叶,减少为害虫源。
药剂防治 于幼虫盛孵期或田间出现为害状时,选用20%速灭丁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倍液;40%辛硫磷1000倍液;40%水胺硫磷、50%乐果等1000-1500倍液;98%巴丹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90%万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4、茄二十八星瓢虫
(1)形态特征 成虫呈半球形,体长约6毫米。成虫前胸背板具6个黑色斑,中间的2个常连成1个黑斑,两鞘翅上各具14个黑斑,其中鞘翅基部第二列的4个黑斑基本在一条线上。幼虫体表多枝刺,体长约7毫米,体节及枝刺白色,其基部有黑褐色环纹。
(2)为害特点 成虫和幼虫都可为害。取食叶肉残留上表面似网状,严重时吃尽全叶,仅留叶中脉。此外,还能啃食茄子果皮,被害部变粗糙,影响果实质量。
(3)防治方法
人工捕杀 在害虫大发生时,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拍打植株并用盆盛接坠落的成虫而将其杀死,人工摘除卵块。
药剂防治 可选用下列药剂进行防治:98%马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2.5%功夫乳油3500倍液;20%速灭丁乳油3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90%敌百虫800-1000倍液;50%辛硫磷2000倍液,每5-7天喷药一次,连用2-3次。
5、棕榈蓟马(参见冬瓜“主要虫害”部分)。
(责任编辑:WangQiang)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