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2006年中国利用外资形势展望:具平稳增长条件

作者:佚名 来源:http://www.gxi.gov.cn 发表时间:2005-12-06 点击:
【字号:   打印
     2005年以来,进入中国的跨国直接投资出现下降,短期来看负面影响相对有限,如果成为长期趋势,将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2006年在温和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利用外资仍然具有实现平稳增长的条件。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维护市场竞争和防范垄断风险等方面。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1—10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了年初以来的小幅下降趋势,实际到位资金比上年同期减少2.1%。在全球FDI从2004年起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这一新的变化,今后的形势将会如何?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报告将在2005年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2006年的走势做出展望。 

    一、2005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几大特点 

    第一,合同外资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实际投资金额略有下降。外资统计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达3.5万家,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合同外资金额1450.7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84.1亿美元,同比下降2.1%。由于这一格局基本上延续了年初以来的平稳态势,预计全年增长水平将与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相近,即2005年全年的合同外资将基本保持连续多年的较快增长趋势,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 

    第二,合资和合作企业实际投资下降,独资企业比重继续上升。不同投资方式在2005年前三季度的增长形势存在较大差距。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等三种主要投资方式的合同金额均实现10%以上增长;但从实际投资金额来看,仅有外商独资企业实现了4.3%的增长。由此导致独资企业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到71.2%,比上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鉴于同期在合同外资金额中的比重高达76.8%,可以预见今后独资企业实际投资的主流地位将会继续提升。 

    第三,欧盟和日本投资增长依然强劲,美国对华投资连续下降。根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1—10月对华投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台湾省、开曼群岛、德国、萨摩亚。这10个国家(地区)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4.7%。从实际投资金额来看,各国(地区)的增长形势表现不同。日本和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在2004年分别增长8%的基础上,2005年1—10月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上升到19.6%和27.9%;而且日本对华投资合同金额增长快于全部外资平均水平;韩国投资在连续多年超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似乎进入了调整期,同比下降了25.6%;美国在上年已经负增长的基础上,同比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到25.7%;目前英属维尔京群岛和萨摩亚等自由港增长十分迅速,在中国吸收外资中的比重也分别上升到15.8%和2.4%,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投资则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果按照国(地区)别划分,欧盟地区的英国和德国对华直接投资增长均达到40%以上,速度之快尤其引人注目。 

    第四,西部实际利用外资实现快速增长,东部地区所占比重仍在九成以上。从2005年1—7月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来看,西部地区一改2004年增长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实现25.6%的快速增长,其中四川、广西、内蒙古和陕西等成为西部外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中部地区的实际投资由2004年增长14.6%转为下降30.4%,江西、湖南、湖北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东部地区平均下降1.4%其中辽宁、河北、山东下降幅度最大,广东、北京和江苏实现了较快增长。虽然西部地区增长加快,但由于基数较小的原因,外商直接投资“东重西轻”的结构性问题仍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同期东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九成;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为6.7%和3.1%。此外,由于西部地区合同外资出现下降,实际投资继续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 

    第五,服务业实际投资下降幅度大于制造业,部分高新技术行业增长趋缓。2005年1—7月,按照WTO口径计算的服务贸易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减少了6.1%。这一幅度略大于同期制造业3.3%的负增长。其中,建筑服务、旅游服务、金融业、房地产业的下降速度都在10%以上,成为影响服务业整体实际吸引外资下降的主要因素。运输服务、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的实际利用外资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与2004年以来“煤电油运”紧张导致的投资需求扩大以及这些领域对外资的逐步开放有着直接的关系。另外,运输设备、专用设备、通用机械、电子通讯设备等在2004年曾经实现50%以上增长的领域,进入2005年以来出现明显变化,其中运输设备、电子通讯设备等行业的投资仍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已经回落到10%左右;专用设备、通用机械等则转为负增长。 

    第六,外商投资的平均规模明显上升,大型并购项目不断出现。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的平均合同额2004年是351万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3.8倍;2005年1—10月,进一步提高到411万美元,说明这种趋势今后将可能继续加快。尤其是并购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将为大型投资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机会。如2005年10月18日,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以3.4亿美元完成对湖南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36.7%股权的正式收购;2005年10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以7亿元收购南京商行约19.7%股权的申请获得股东大会通过;2005年5月9日,汇丰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斥资81.0亿港元(10.4亿美元)收购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91%股权,加上前次收购的10%,成为平安保险第一大股东;2005年3月,美国英特尔公司总投资达4.5亿美元的芯片后续组装工程项目在成都开工等 以上案例来自《中国并购交易网》,其中一些是在股票市场(包括香港)的并购交易,投资额并不列入商务部的外商直接投资统计。。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2005年中国经济的影响 

    2005年以来的利用外资形势对国内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投资增长趋缓客观上对减轻宏观调控压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外商实际投资金额与2004年相比略有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投资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投资同比增长了24.8%和21.9%,分别比2004年全年增长水平回落27.3和9.7个百分点;而且低于同期全国26.1%的平均增长水平。从不同行业来看,非金属材料、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房地产、化工、造纸、金属制品、纺织纤维等2004年的投资增长过热行业中,外商投资占总投资的13—45%左右;2005年以来这些行业的外商投资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甚至下降。总体上看,在投资增长过快的风险因素依然存在的背景下,短期内外商投资增长趋缓或小幅下降客观上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第二,外资企业继续成为全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海关统计,2005年1—9月,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同比增长了32.3%,快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1个百分点。出口规模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7.3%,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出口快速增长有助于缓解国内工业产品产能过剩压力,带动出口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从结构上看,外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对全国出口增长的拉动效果继续上升。2005年1—9月,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四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期增长了33.6%;在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中的比重占87.8%,比2004年水平提高了近0.5个百分点。可见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结构的变化对贸易结构升级继续发挥着促进作用。 

    第三,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增长趋势。2005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各项指标平稳增长,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月,外商投资企业(含港澳台企业)实现工业利润2748亿元,同比增长2.7%,占全国同期工业利润总额的27.8%。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统计,1—6月,外商投资企业缴纳各种税收(不包括关税和土地税费)同比增长19.5%,在全国同期税收总额中继续保持20.3%的较大比重。这些指标充分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形势中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下降趋势如果长期化将会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份额较大,如果这种下降趋势长期化,必然导致经济整体增长趋缓。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相对比较集中的高新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受到的不利影响将更为明显。目前,国内物价水平上升乏力、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的紧缩迹象已经有所显现,经济上升因素的稳定和培育十分重要。如何避免外商直接投资负增长趋势的长期化将成为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个重要政策课题。 

    第二,地区分布中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在全部外资中比重仍然很小,增长的趋势并不稳定,各省区之间的差距也非常大。另外,截止到7月份,东北三省的外商投资全部出现下降,其中辽宁下降幅度在50%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如何消除地区分布差距、建立稳定的重点地区跨国公司投资促进机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三,外资企业结售汇增长加大了国际收支“双顺差”压力。国际收支巨额“双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长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外商投资企业结售汇的长期顺差虽然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对外支付能力,但在储备资产增长过快、货币政策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成为宏观经济稳定的风险因素之一。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资料,2005年上半年外资企业结售汇顺差同比增长了50.3%,其中贸易项下顺差增长75.2%。这一顺差占全国同期外汇储备增加值的57.1%。 

    第四,外商投资的“独资化”、“大型化”趋势将增加行业垄断的风险。外商投资的“独资化”和“大型化”趋势对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具有很好的作用,一是根据国际经验,独资企业的技术转移程度相对较高;二是投资规模上升反映了利用外资的资本和技术集约程度明显提高;三是大型投资对于提升电子通讯设备、装备工业等一些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规模效益、弥补部分高技术领域的空白、增强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趋势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我国现有企业通过合资或合作方式引入新的资金、技术的机会明显减少;其二,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决策的制定与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上升,从而增加产业发展与市场稳定的不确定性;其三,由于跨国公司所拥有的强大资本、技术和品牌优势,很容易在中国的一些重要领域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增加少数外资企业进行行业垄断的可能性。 

    三、2006年利用外商投资形势展望 

    1、国际经济环境对直接投资的影响 

    国际经济环境中存在着有利于直接投资继续增长的条件。首先,在美国经济复苏、企业收益提高和股市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2004年全球直接投资结束了2001年以来连续三年的下滑趋势,实现了2%左右的增长。市场普遍认为国际直接投资将从此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5年以来并购投资的增长趋势也确实说明了这一点。根据国际著名商业机构汤姆逊金融公司的统计,2004年,全球并购投资增长了30.9%,成为带动全球直接投资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005年上半年并购投资仍然保持了30.2%的增长水平。另外根据美国Dealogic公司公布的数据,2005年前9个月全球并购交易总额达到1.98万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9%;其中亚洲地区收购活动已达到创记录水平。第二,2004年以来全球直接投资增长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比例上升。根据IMF、OECD等国际组织的统计结果,2004年发展中国家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了49.0%,比重上升到43.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新一轮直接投资增长的主要特点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尤其是并购投资增长将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这些背景对于中国吸收跨国投资无疑会成为利好因素。但另一方面,由于能源价格高位运行和汇率波动等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风险、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升产生分流效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引资竞争日趋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2、国内经济形势对吸引外资的可能影响 

    2006年国内经济增长总体上仍然会保持8—9%左右的增长;在温和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作用下,投资需求虽然可能低于2005年水平,但仍有可能实现15—20%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强劲动力,国内市场继续具有对外部投资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入世”后过渡期临近结束,目前仍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限制的领域、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将会进一步扩大,将为跨国公司、特别是金融保险、商业和运输服务等领域的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如2004年以来,英国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美国新桥集团成为深圳发展银行第一大股东、英国零售商特意购(TESCO)收购中国乐购连锁店、汇丰控股保险并购平安保险公司股权等服务业大型并购案件的不断出现已经显示了跨国公司投资中国服务业的“高度热情”。 

    一种观点认为,2005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形势趋于严峻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投资环境的恶化。一是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导致许多领域的投资需求增长受到抑制,企业投资收益下降;二是“煤电油运”紧张提高了企业经营成本。严重影响开工率;三是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造成出口型企业的市场预期降低;四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中国制造”的价格竞争力面临挑战;五是新的土地管理政策增加了新建企业项目的实施难度;六是外资优惠政策调整的信号明显加强,大批境外中小企业开始观望。这些问题一类实际上与2004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主要受到短期经济波动因素的影响,随着宏观调控效果的显现和国内需求形势的逐步好转,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另一类如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的长期预期和土地等重要资源的制约等问题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将是长期的,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 

    3、2006年利用外资趋势估计 

    结合上述因素和2005年合同外资增长形势判断,2006年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将延续2000年以来平稳增长的态势,有可能实现5—10%的增长,并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外商独资企业继续较快增长,实际投资额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可能上升到75%左右。二是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制造业部门,其中金融、保险、运输服务、电力水煤气生产供应和分销服务投资增长趋势可能明显加快。三是来自东盟、韩国等东亚地区和欧盟的投资比重持续上升;日本投资增长趋缓。四是东部和中部吸收外商实际投资可能恢复增长,西部地区则转为下降。五是并购投资方式有望继续增加,尤其是东部地区以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以国有企业战略重组为目的的并购投资鼓励政策将取得明显效果。六是单位项目投资规模持续上升、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加。七是跨国公司将加快对现有在华投资企业进行资本整合,提高总部的集中控制和运营能力,地区总部型公司将明显增加。八是以适应当地市场和应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研发项目投资增长加快,现有企业技术和产品开发投入比例上升。九是大型并购投资将可能主要向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贸易领域、中高档消费品、汽车、基础材料和机械等生产领域集中。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课题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第一年,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的良好“开局”至关重要,保持利用外资的平稳发展和结构升级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同时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和竞争政策、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和产业发展环境仍然是新的一年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跨国公司始终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作为最具吸引力的要素之一,维护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实现较快增长首先应当成为改善投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2004年以来抑制投资增长过快的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和物价上涨率回落到1%以下等反映出的国内需求趋缓迹象值得引起注意。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从扩大内需的角度,适时调整紧缩性调控的力度和方向,政策着力点应当放在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方面,防止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滑,为包括外商在内的投资者创造更好的投资收益预期。 

    2、从适应市场主体多样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来看,实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并轨已成必然。但是为了避免过快的政策调整造成跨国公司投资活动“大起大落”,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应当通过以下措施做到平稳过渡:一是设定合理的税率水平;二是设置较长的过渡期;三是在一些鼓励投资的领域和地区,对内外资企业实施统一的优惠政策;四是配套实施一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通过降低交易和投资成本抵消税率上调可能增加的成本。 

    3、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有利于外资向土地资源相对宽松的中西部转移,符合地区协调发展政策的要求。今后应当继续坚持。但跨国公司因此可能降低对华投资的积极性,东部沿海等较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可能首先受到较大影响。建议加快完善外资并购环境,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减少新的土地占有。 

    4、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是外商认为中国投资环境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已经成为跨国公司产业和技术转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障碍。中国应继续加大打击各种侵权行为的力度,并切实提高法律和行政法规实际执行的能力。 

    5、随着投资独资化、大型化和部分行业的集中度的提高,国内市场受到跨国公司垄断的风险程度将有所上升。因此,加快《反垄断法》的立法进程、通过建立完善的投资竞争政策体系和产业与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和约束跨国公司对境内企业的并购行为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对于防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有效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