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新闻动态

东盟粮食和粮食加工业发展迅猛(2005/3/24)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发表时间:2005-12-31 点击:
【字号:   打印

 

    一、东盟粮食业现状
    近年来,东盟坚持对外开放,致力于贸易自由化改革。为了让市场力量引导粮食业的发展,东盟国家逐步放宽了政府对粮食业的控制。东盟国家的粮食生产、消费和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泰国是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榈油出口国,年均出口量达到1200万吨;东盟出口的禽肉、猪肉和其它农产品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同时,东盟继续从世界其它国家进口大量的小麦、玉米和大豆。
    1•大米
    东盟国家5.5亿人口饮食中的大米比例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东盟国家的粮食消费(包括饲用消费)年均约为1.9亿吨,其中大米占75%。但是,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许多东盟国家(包括相对贫困的越南)的人均大米消费量已经开始逐步下降,而肉类、海产品和蔬菜的消费量则开始稳步增加。泰国大米产量年均约为2600万吨,大米出口量约为750万吨。但是,由于劳动力短缺,泰国大米产量增长速度难以得到提高。与越南大米相比,泰国大米在价格和质量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2002年,泰国出口大米价格基本还接近了美国出口大米的价格。泰国的高价大米已经成为中国南部省份地区富有人群经常食用的食品。泰国大米出口完全由私营公司所操办。但是,为了确保农民的收入不下降,政府所属的公共仓库组织在必要时负责进行干预,主要形式是购买和储存部分国产大米,以调节出口大米的数量。由于市场化改革,越南大米出口迅速增长,2002年达到450万吨:水稻单产达到4.3吨/公顷,比1987年翻了一番,在东盟国家名列第一。湄公河三角洲新建的大规模浇灌设施正在促使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加。从长远来看,越南的大米出口预计将保持不断增长。2003年上半年,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同比增长了50%。越南可能会在不远的将来替代泰国成为世界头号大米出口国。缅甸2002年出口大米超过100万吨,成为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一。大米出口已经成为缅甸最大的外汇来源。缅甸适合种植水稻的土地潜力很大。为鼓励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政府最近宣布中止在过去40年长期实施的政府强制性收购体系。这一重大举措意味着农民将能够以市场价出售自己生产的全部大米,而不再承担任何将部分大米出售给政府的义务。缅甸政府所属的农产品贸易局(MAPT)也中止了对大米出口的垄断,从而允许私营贸易商从事大米出口活动。泰国、越南和缅甸出口的大米绝大多数销往其他东盟国家,例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是世界头号大米进口国,年均大米进口量高达300万吨;菲律宾年均大米进口量也达到100万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这2个国家一直奉行旨在实现大米自给的政策。但是,政府政策不透明和官僚主义作风导致大米生产效率难以迅速提高。
    2•小麦
       如果说大米是东盟国家调控最严、补贴最多的粮食作物,那么小麦则是东盟国家政府干预最少的粮食作物。东盟的面粉加工厂都是私营企业,可以自主进口所需小麦。由于只有泰国北部地区生产少量小麦,因此绝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小麦进口关税极低。东盟国家年均小麦消费量和进口量约为1100万吨。自从1997-1998年发生的危机以来,小麦进口量基本没有增长。印度尼西亚是最大的小麦进口国,2002年小麦进口量为470万吨。就人均小麦消费量而言,新加坡是最大的消费国,而越南则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过去2年中,东盟小麦进口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干旱,来自传统供应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小麦进口大量减少。同时,来自印度的小麦进口却迅速增加,2002/2003年度达到260万吨。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生产的小麦也开始销往东盟国家。美国出口至东盟国家的高质量小麦年均为近280万吨。
    3•玉米
    除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之外,东盟其他国家所生产的玉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为了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农民,这些国家都实施玉米进口配额制,并且对国内生产提供补贴。菲律宾年均生产约400万吨玉米;配额内的玉米进口关税为35%,配额外的进口关税则为50%。相比之下,菲律宾饲用小麦的进口关税为10%,面粉小麦的进口关税仅为3%。泰国、老挝和缅甸的玉米产量2002年分别为420万吨、20万吨和66万吨,基本上无需进口。2002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玉米进口量分别为230万吨、130万吨和45万吨。这3个国家进口的玉米约占东盟国家玉米进口总量450万吨的80%。越南饲养的猪目前已经超过2300万头,在过去10年中每年增加100万头。根据越南动物饲料协会的预测,2003年,越南玉米消费量将达到100万吨,而国内玉米产量却仅为30-40万吨。越南政府已经宣布到2005年将实现玉米自给,主要办法是在中部高地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但是,相关专家对越南政府能否实现这一目标表示怀疑。印度尼西亚进口的玉米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约七分之一。但是,该国政府2003年还是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玉米生产的新措施,以便在今后几年中实现玉米自给。近年来,中国已经取代美国和阿根廷成为向东盟国家出口玉米的最大供应国。由于比美国玉米便宜15美元/吨,再加上运输距离较近,来自中国的玉米已经占据东盟玉米进口总量的80%。
       4•大豆
    东盟国家生产的大豆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保护和鼓励国内大豆生产。但是,东盟每年还是需要进口近350万吨豆粕和300万吨大豆。印度尼西亚大豆产量年均约为80万吨,进口量约为140万吨。泰国大豆产量年均约为70万吨,大豆和豆粕进口量2002年分别为130万吨和190万吨。菲律宾大豆产量极少,大豆和豆粕进口量2003年预计将分别达到35万吨和120万吨。越南大豆产量也很少。越南利用关税和配额来限制大豆进口,但是并不直接干预大豆市场。由于饲料业发展迅猛,越南豆粕进口量2002年达到60万吨。美国一直是向东盟国家出口大豆和豆粕的最大供应国。但是,来自阿根廷和巴西的进口数量不断增加。此外,来自中国的豆粕也在增长之中。
    5•港口
    东盟地区最大的粮食进口专用港口位于越南胡志明市以东70公里的头顿省。该港口地理位置优良,由总部设在新加坡的Interflour面粉加工公司出资4100万美元建造,可以容纳巴拿马级货船。港口拥有6个容量分别为5000吨的钢制储存罐和2部每小时可卸载600吨的抽吸式卸载机。亚洲发展银行答应将向菲律宾提供1.7亿美元贷款,其中一部分将用于小型港口建设,但是贷款条件是菲律宾政府实施一系列粮食市场自由化措施。由于该国政府于2003年春季宣布不能满足这一条件,有关贷款的谈判仍在进行之中。
(作者:尹红)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采编       郑重声明:若有转载本网站内容者,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