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新闻动态

新加坡生物医药业(2005/1/16)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发表时间:2006-01-05 点击:
【字号:   打印

 

    新加坡开展生物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经济发展局成立生物技术投资风险基金,开始关注生物医药业并向其投资。伴随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加之20年的研究积累,为发展生物医药业提供了前提条件。到2000年,前期准备就绪,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决定将生物医药业作为战略产业,政府予以重点扶持和优先发展。
    经过短短4年,生物医药产值在2000年的基础上几乎翻了一番,2004年可望达到120亿新元(1.7新元约合1美元),提前一年完成既定产业发展目标。这期间,就业人数增加了35%,为750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人均年产值91万新元,远高于其他制造业14万新元的平均水平。一跃成为次于电子、化工的第三大加工业,占加工业产值的8%,预计2010年达到15%。计划2014年再翻一番,达240亿新元,提供1.5万个就业岗位,届时生物医药将发展成支柱加工业。
     除大量吸引投资,鼓励外来企业在本地加工生产成品药物外,上游研究集中和关注的领域分别有干细胞、脑神经、热带病(例如登革热)、SARS、结核病和某些热带经济植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相比之下,应用研究的比例大得多。
    战   略
    生物医药发展战略,实际上也就是科技局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研发战略,可概括为人才资本、专利资本和工业资本,资本英文的第一个字母是C,简称3C战略。新加坡政府的所有投入,无论是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对研究的投入,还是对产业的投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产业增值和利润最大化,所以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围绕“资本”做文章,资本就成了战略的核心内容。实施战略的过程,也是“生意”的运作过程,难怪有人把新加坡政府形象地比喻成为一个“大公司”。
    1.人才资本战略。1990年以来,新加坡开始大批引进研究专才,可谓“求贤若渴”,为了吸引优秀研究人员,提供诸多优惠条件,包括高薪、假期、住房补贴、子女入学补助、配偶工作等,更鼓励加入新加坡国籍。形成了研究领域外来人才占70%~80%的局面,主要来自美国、中国、印度、英国和德国。人才的大量引进,使新加坡在较短时间内进展显著,同时也带来了因人才引进过多、本地人才和引进人才比例失衡的问题。因此近几年来对人才资本战略的重点做了调整,投资方向改为以培养本地人才为主,期望通过数年努力,使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的比例达到各占50%的格局。
    自2001年起,科研局建立了培养生物医药科学、物理科学和工程研究人才的两类政府奖学金。一类叫“国家科学奖学金”,资助对象是有志于从事生物医药科学等研究的高中毕业生攻读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回报,毕业后必须在其下属的公共研究所工作数年。另一类叫“科研局研究生奖学金”,与当地大学和研究所共同合作培养博士生。资助对象是在职研究人员,通常3~4年,后两年做博士后。奖学金得主或送海外,或在本国完成学业,都有机会在海外从事一段时间的研究实习,尤其博士后,必须送到国际一流实验室参与研究,了解前沿。


    四年来,共资助了480名学子。奖学金对新加坡公民、永久居民和愿意加入新加坡国籍的优秀青年学生开放。2002年以来,科研局开始重视在中学开展科普活动,设置生物选修课程,激发中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创造良好的研究气氛,吸引优秀生申请政府研究奖学金。
    2.专利资本战略。2002年共申请专利936项、批准451项,分别是1996年的3.16倍和5.09倍。虽然没有进一步的数据显示生物医药学科的专利增长了多少,也能通过总体增长趋势判断出专利资本战略在生物医药领域所产生的效果。据统计,2002年每项申请专利的研究费用360万新元,1998年为430万新元,效益提高了16%。
    为了加强对公共研究所专利资本的管理,鼓励多出专利,2002年科研局成立了技术开发公司,帮助和指导研究所专利申请和推销。
    由于国家小,资源有限,必须将财力集中在有限领域,重点突破。2001至2005年,研究部门计划投入研究经费50亿新元,投在生物医药领域高达40%。
    3.工业资本战略。经发局设立了12亿新元的生物医药发展基金,以资金、土地和厂房折价等方式合资,重点是吸引国际著名大企业在新加坡设立研发中心和加工厂。自1991年以来,以资金入股的形式累计投入4.36亿新元,支持了大小80家公司,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直接投资办加工企业,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另一种尝试,2002年经发局决定投入1.5亿~2亿新元,计划2006年建成本地最大的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以生产克隆抗体为主,为主要制药公司提供原料和服务,包括培养、纯化、分析测试和质量控制等。
    体   制
    政府部门涉及到生物医药业的有科研局和经发局。科研局负责研究,经发局负责招商和产业扶持。为加强领导协调,由科研局主席负责生物医药业,同时又兼任经发局的联合主席,经发局的生物医药部门接受其领导,工作对其负责。形成了从研发、引进到生产,从上游到下游完整的发展链,以及服务于发展链的工作机制,提高政府效率,加速产业发展。
    科研局下设的两个研究理事会,其职责是受理研究项目申请、审批和拨款。为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其中的一个(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专门受理生物医药类的研究。凡属非生物医药的研究项目全部归另一个理事会受理。研究经费的40%集中在生物医药领域。
        措   施
        1.产权保护。2003年香港国际政治和经济风险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新加坡是整个亚洲对知识产权保护最好的国家,能够有效地遏制各种非法侵权活动。尽管成本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得好,投资者仍然有信心。
        2.营造环境。“纬壹科学城”占地200公顷,新加坡国立大学和科学园区环绕其四周,该科学城集工作、学习、娱乐和居住四项功能为一体。该科学城包括启奥生物医药园和汇聚科学工程园,以及各种配套设施和建筑物,共计划投入20亿新元。
        3.招商引资。招商的重点是知名企业,以入股的形式合资在新加坡建研发中心和生产企业,并给予相当优惠的条件。


        新方作为合资的甲方,通常占70%左右的股份,以厂房和土地折价入股为主。为了鼓励多雇用本地员工,经发局给企业增发雇用本地人员补助费,按人头核算,也计入甲方的股本金,甚至还有少量的现金投入。引进方作为乙方,通常把技术和专利折成股份与甲方合作,占有剩余股份。合资企业通常还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研发费用双重扣除后核定企业所得税;先驱行业5~10年免纳企业所得税等。
       合资企业前几年(3~10年)的经营权交乙方负责,甲方不干预,利润分成形式也相当灵活,前几年更多的照顾到乙方的利益。根据协议,甲方到期收回经营权,乙方可以撤股,带走研究成果。针对不同的企业,经发局在做法和优惠程度上有所区别,总之是想通过上述方式把国际一流企业留在新加坡,经过几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把技术和管理学到手,消化成为自己的企业。
      国际10大制药企业中,已有6家在新加坡落户,分别是美国的Pfizer、EliLilly、Merck、Scher-ing-Plough,英国的Glaxo-Smithkline和瑞士的Novartis。其中Pfizer、Eli Lilly和Novartis3家设有研发中心,还有一些知名企业设立了药物临床实验项目。
        4.扩大影响。从2002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国际生物技术会展,期间,邀请诺贝尔获奖者和知名企业总裁做论坛发言,营造新加坡在逐渐成为亚洲地区生物医药产、学、研中心的态势。

 

 

 

(责任编辑:wq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