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四川达州市委着眼于找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载体,着眼于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眼于让农民过上富裕民主文明的新生活,从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力实施“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的“三村建设”,快速地改变了农村面貌,收到了“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实际成效。
金秋的巴渠大地,一派葱郁,无限生机。
透过棠红柳绿,一簇簇崭新整洁的农舍,一条条宽敞平坦的水泥村道,一副副流露感激的对联,一块块播种希望的农田,一渠渠欢畅奔腾的溪水,一个个孕育硕果的柚园……在阳光雨露下,在白鹭的追逐翻飞欢叫声中,熠熠生辉,新鲜亮丽。
上千年哺育了卓越巴渠文化的达州,曾孕育了川陕苏维埃红色政权的达州,今天,风景这边独好,风景更胜当年……记者最近走进各地农村采访,实地感受着“三村建设”党建工程给这片热土带来的勃勃生机。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好载体
前不久,渠县卷硐乡党员教育田园学校开办的“山区柑桔栽培和黄连、杜仲种植技术”培训课,引起了山区不少村民的兴趣。数百村民在听完课、看完科技电教片后,又被领到学校附属的陡梯村实习基地里操作了一番。乡干部告诉记者,乡里不仅包农民种,收获后还有果品、药材公司统一收购。靠这种“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全乡建立了茶果园、药材基地、畜禽养殖、土陶烧制、运输等专合组织68个,联系着8万余农户,去年两季就使农民增收2000余万元。
卷硐乡各级党组织通过科技引导农民致富的做法,是全市实施“三村建设”工程中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增收致富的任务十分艰巨。在农村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达州农村以“三自四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活动蓬勃开展,村委会“海选”、村支部“公推直选”、乡镇领导干部“公推公选”普遍开展,“民主管村”已是大势所趋。彻底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的脏乱差现象,真正过上富裕、文明的生活成为农村居民的普遍诉求。此外,农村社会法治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依法治村方式,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
农村发生的这些巨变,迫切要求各级党组织迅速找到一种能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党建新载体,将农村党建与领导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民主管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市委书记李向志指出,基于这一思路,去年初,达州市委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力实施“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治管村”为内容的“三村建设”党建工程,把农村党建与领导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民主管理、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从而真正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并以此推动“三农”工作纵深开展。全市形成了党委揽总、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乡镇组织、农户实施,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工作成效出乎意料。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天宗介绍,全市县、乡(镇)两级共成立领导工作机构570个,规划示范村120个;3.1万名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村组具体指导“三村建设”;各县(市、区)共197名县级领导身体力行联系238个村,其中联系示范村86个。达县实行组织部领导分片负责包干制,下派118名机关干部驻村任支部书记,抓农村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推动了“三村建设”扎实开展。
这项尊重农民意愿并得到广大农民热情支持的活动,就像红土地上的杜鹃花一样,春风吹拂,就漫山红遍。535万达州农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引导下,进行着生产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革,塑造着全面小康农村的新风貌。
促进“三农”工作的好抓手
宣汉县天台乡义和村丁家坝,前河旁。几棵硕大的古黄桷树泛着浓绿,掩映着一列列整齐的灾民新居。胡伯成老汉总是喜欢在新建的水泥村道上遛跶,他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自己生活了80多年的村子,去年9月初被特大滑坡及洪水荡涤一空,怎么一夜间变了个样呢?村民破旧的厕所、猪牛圈拆了,房前屋后的垃圾没了,新建的富有川东民居特色的新房漂亮整齐了,上厕所是干干净净的水冲式厕所,倒垃圾要倒在村头的垃圾池里,村里的水泥路两边还栽上了好看的花木。老汉虽然显得有些不习惯,但他打心眼里说好。“‘三村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太多了,感谢共产党哦!”抚摸着墙上的“三村建设”巨幅画报,望着印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共产党”的字句,胡老汉充满感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时光如流,岁月浸淫着秋风冬雨。尽管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农耕文明中生活了千百年的达州人民,在保持多姿多彩的巴渠民风民俗的同时,也残存了不少落后的、不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比如居所与猪圈、牛栏相邻,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取之同一河沟,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盛行……最早对这种生活方式、生存环境有“意见”的还是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农民。他们在外地打工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接受着现代文明的洗礼。一方面,农民、农村都在呼唤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他们既要物质的小康,也要精神的小康;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也在寻找农业税取消之后农村工作新的着力点,探索转变职能,为农民服务并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三村建设”犹如一曲优美的巴渠竹枝词,悠扬动听,飘进了巴渠乡村千家万户,飘进了535万达州农民的心坎上。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渠塘,改水、改厕、改灶、改路,各地坚持“以人才科技兴村”,把“三村建设”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带动农民以空前的热情投身“四清四改”;各级党组织、机关干部也没有忘记开展服务,搞规划、配图纸、送技术、帮资金、解难题,呈现出一幅幅城乡互动、干群和谐的动人画面。全市在实施“三村建设”中,为农户提供致富项目1394个,解决热、难点问题3071个,兴办好事实事5584件;仅今年新建、改建房屋9456户,实施“四改”24811户,建沼气池8862口,硬化院坝24.6万平方米,修便民路、通户路64公里,硬化村道280公里。达县赵家镇桂花村虽地处山区,却是全市“三村建设”最早最成功的典范。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村民们改荒山、建果园,修楼房、添设施,使整个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好改善。特别是每户村民都在屋后建了沼气池,沼气用来煮饭烧水,粪便经发酵池处理后用于种果树和蔬菜。由此一来,原来与农舍相连的简易厕所和村头的露天厕所一夜之间便拆除了,“人还没到位,臭气先到肺”的落后场景已成了历史,引来县内县外学习考察的络绎不绝。
“农产品网上营销”、“农技网上学”成为当地村民生产生活中的新用语。教师节前一天,开江县永兴镇方家沟村支书曾令权和村民正运用互联网,搜寻水果销售、养猪场扩建方面的信息。龚天富自豪地说:“互联网上便捷,我们购PIC优质种猪的信息都是从网上来的。”另一村民接话说:“镇上为2100多运输、建筑、打竹席、养殖、水果营销大户安了电脑,还请人制作网页,为村民发布了370多条农产品销售信息,引来10多个省市的客商和老外。估计我今年通过网上就可以卖20多万公斤苹果。”
在红四方面军转战过的宣汉县南坝镇龙文村,穿过一片桃林,我们走进翠竹掩映的龙文优质肉牛园区,叩开了饲养着41头安格斯的肉牛“公寓”。正清洗“公寓”的赵巨祥老汉喜滋滋地说,为解决村里地势高用水难的问题,2月初,镇里的干部牵线搭桥,帮村民引进了“无塔式供水系统”。瞧,龙头一开,清洌洌的泉水伴着嗡嗡的水泵声“哗哗”地流出,水龙头一关,水泵声戛然而止。哗哗的水声和赵老汉爽朗的笑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支美妙的山歌。渠县瑯琊镇金马村也是山高路陡,在县妇联的帮助下,村民们在院坝建起泵式自来水井,一举改变了到山下取水肩挑手提费时费力的状况。村民幽默地说:有了自来水,我们也可以用热水器洗澡了,洗衣机也不会当米缸用了!
听,巴渠广袤的丘陵平坝上,正传唱着老乡们自己编写的山歌:“哎哟喔,‘三村建设’好实在,老百姓心里好喜欢,新村新景新风貌,党和人民心相连!”
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的好途径
“公仆助我‘三村’,农民含笑谢党恩。”巴渠儿女爱写对联,巴渠儿女喜抒情怀。他们,用对联表达着自己的期盼,用对联倾诉着幸福的心声。踏足巴渠乡村,你会发现,原来祈福求康的对联,如今都被“三村建设”的内容替代:“三新五好千家户、四清四改万户春”,“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路平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文明身体健康”,“四清四改村村美、惠农政策户户欢”……对联,折射出巴渠儿女对“三村建设”的参与热情。党组织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依靠民主法治管村,众志成城奔小康,成了全市“三村建设”的一抹靓丽风景。
在开江县讲治镇高峰村9组,“科技之星”果树大户廖灿位正在帮村民朱中富家采摘成熟的苹果和黄金梨。他说,3年前村上家家喂狗看家守院,吵架纠纷事不断。依法治村以来,村广播天天都有法制讲座,现在村里再没发生过刑事和治安案件。相反,村里发展起优质葡萄、苹果、枇杷、丰水梨、香柑等果园1000多亩,产值150多万元,每年仅水果一项人平纯收入突破1000元,还辐射到毗邻村组建成了3500亩的果园。普安镇谭家嘴村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移风易俗、计划生育等内容编成小品、相声、快板,组织人员深入农户院坝、田间地头广泛宣传,不但促进了“安全文明村”、“五好家庭”、“遵纪守法户”、“双文明户”的创建,节目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
各地村民自发成立了“村民民主议事会”、“禁赌会”、“禁邪教会”、“道德新风评议会”等,反赌破除迷信、依靠科学勤劳致富成为各地村民的自觉行动。如今,全市各地村组有2100多座宗祠在“三村建设”中改建为学校、农民图书室、支部活动室、幼儿园、农民夜校和田园学校。
“给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 市委副书记马波告诉记者,要把“三村建设”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这个“支点”显然是加强村级党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速发展农村经济,打造支柱产业链,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而“三村建设”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纲,使党管农村这一大方针变得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
置身于渠县、达县、通川区,放眼望去,天星镇文昌村和菜场村、百节镇交通村、麻柳镇烂泥湖村和亭子镇赵岩村,数万亩连片无公害蔬菜基地满目涌翠,万头PIC生猪、万头DLY生猪养殖基地、奶牛基地,发展场面热火朝天;一幢幢井然有序的“小康楼”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进村。“三村建设”党建工程,在描绘出秀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画卷的同时,也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干部群众鱼水情深的激越音符。鲜渡镇党委书记贺祥云说说:“农村税费刚改革我们一时适应不过来,不知道做什么。开展‘三村建设’后,干部们又有做不完的事。”“主要忙什么呢?”“搞规划、抓产品、促销售。”
“三村建设”就像一场春雨,使新产业、新经济组织这一“春笋”迅速茁壮成长。全市120个建设示范点,每个点都建立在特色产业基础上,每个产品都在组建农民自己的协会组织。渠县清溪场镇百花村、望江乡武坪村大面积种植特色七蕊黄花;开江县在永兴等12个乡镇重点规划油橄榄、银杏;大竹县东柳乡黄家坝村,通过开展“农村知识化工程”,使许多青壮年农民洗脚进城成为产业工人。
各地还坚持把“三村建设”与户办工程、扶贫新村建设相结合,求得资源共享、成果共有。通过实施电脑农业、上科技党课等途径,提高示范村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兴村力度。仅上半年,各地示范村农户人平增收达250元以上。尤其对捆绑投入的资金,各地坚持“突出重点,打捆使用,以奖代补”。据统计,全市各县(市、区)共捆绑资金4055万元,其中投入示范村建设资金1600万元;农户自主投入1.4248亿元,其中示范村农户投入4889万元;联系农户的县级部门帮扶资金730万元。
“春风化雨露,巴渠展新颜”。“三村建设”一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着全市每一个农民朋友的心田;它就像春播的种子,质地细腻地记载着全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观念更新那阳光雨露的日子。市委书记李向志满怀深情地说,开展“三村建设”,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当前,对这样一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程,全市必须通过一届又一届班子的努力,把“三村建设”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以彻底改变农村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推动活力达州、开放达州、和谐达州这 “三大任务”的落实,真正让农民过上富裕、文明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