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紫薇煤污病

作者:佚名 来源:Crapemyrtle sooty mold 发表时间:2007-07-0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紫薇煤污病
病害别名: 紫薇煤烟病
病害英文名: Crapemyrtle sooty mold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芽枝状枝孢
病原学名: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Fersen.) de Vries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枝孢属,芽枝状枝孢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褐色,单生或丛生,光滑具隔,有屈膝状弯曲,不分枝或分枝少,长短不一,大小120.8~315×7.4~10.5(μm)。分生孢子着生在梗顶端或侧面,浅褐色至褐色,其形状有圆形、卵形、梭形等多种,多为单细胞,也有双胞,个别3胞,大小4.5~21.6×2.7~5.4(μm)。
病原中文名:链格孢属
病原学名:Alternaria sp.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
病原介绍:分生孢子梗深色,以和轴式延伸,顶端单生或串生淡褐色至深褐色、砖隔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从产孢孔内长出,倒棍棒形、椭圆形或卵圆形,顶端有喙状细胞。
病原中文名:出芽短梗霉
病原学名:Aureobasidium pullulans (de Bary) Arn.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芽孢纲,短梗霉属,出芽短梗霉
病原介绍:在查氏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早期粘稠为脏白色,不久变为脏绿色,最终成为黑色,有皱褶并发亮,皮革状。色泽变化由中央向边缘扩展,边缘有时可带白色环。新生菌丝壁较簿,细而无色透明,横隔少,老龄菌丝壁厚,色由暗转变黑。菌丝弯曲有隔,可以横裂形成芽管再发芽。分生孢子产生于菌丝的乳头状突起上,椭圆形。
病原图:
寄主信息:没有寄主紫薇、柳属、木槿的信息!
侵染部位: 叶、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该病是紫薇上的常发病害,为害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和嫩梢。初发病时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黑色稀疏的霉层,后逐渐扩展增厚,严重的融合成片,覆满叶面。霉层呈薄片状,可开裂或翘起或成片剥下。
发病规律: 以菌丝、分生孢子在寄主上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越冬,翌年寄主表面出现蚜虫的蜜露或蚧壳虫的排泄物或寄主渗出物时,病菌的分生孢子即可在这些物质上营腐生生活,并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情日趋严重。该菌发生普遍且寄主范围广,只要小气候适合即可发生。小生态条件潮湿,蚜虫、蚧壳虫为害严重,煤污病发生重。北京6月下旬~9月上旬是紫薇长斑蚜和紫薇绒阶为害盛期,此间遇高温、高湿煤污病发生严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寄主上发生蚜虫、蚧壳虫时及时喷洒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要注意防好紫薇长斑蚜和紫薇绒蚧。(2)控制浇水量,降低湿度;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适时修剪,使其通风透光,可减轻为害。(3)必要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该病是紫薇上的常发病害,为害严重。主要为害叶片和嫩梢。初发病时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黑色稀疏的霉层,后逐渐扩展增厚,严重的融合成片,覆满叶面。霉层呈薄片状,可开裂或翘起或成片剥下。 病原 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l.称链格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Fres.) de Vries称芽枝状枝孢;Aureobasidium pullulans (de Bary) Arnad称出芽短梗霉,均属半知菌类真菌。上述3种真菌除侵染紫薇外, 还可侵染柳属(Salix sp.)、木槿(Hibiscus syriacus)等多种观赏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分生孢子在寄主上或随病落叶进入土壤中越冬,翌年寄主表面出现蚜虫的蜜露或蚧壳虫的排泄物或寄主渗出物时,病菌的分生孢子即可在这些物质上营腐生生活,并进行多次再侵染,致病情日趋严重。该菌发生普遍且寄主范围广,只要小气候适合即可发生。小生态条件潮湿,蚜虫、蚧壳虫为害严重,煤污病发生重。北京6月下旬~9月上旬是紫薇长斑蚜和紫薇绒阶为害盛期,此间遇高温、高湿煤污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寄主上发生蚜虫、蚧壳虫时及时喷洒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要注意防好紫薇长斑蚜和紫薇绒蚧。(2)控制浇水量,降低湿度;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适时修剪,使其通风透光,可减轻为害。(3)必要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治1次或2次。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紫叶草根腐病

下一篇:紫薇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