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紫菜薹立枯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Red tsai-tai Rhizoctonia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立枯丝核菌 |
病原学名: |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
病原介绍: | 初生菌丝无色 , 直径 4.98~8.71 μ m, 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 , 分枝处多溢缩 , 并具 1 隔膜 , 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 , 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 , 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 , 大小 0.5~5mm。菌丝生长温度最低 4 ℃ , 最高 32~33 ℃ , 最适 23 ℃ ,34 ℃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 23~28 ℃。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初发病时在病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椭圆形暗褐色病斑 , 略凹陷 , 扩展绕茎 1 周后造成幼苗病部以上萎蔫 , 后逐渐枯死。病苗多立着不倒伏故称之为立枯病。湿度大时 , 病部生出蛛丝状浅褐色霉 , 即病原菌菌丝。立枯病病程较猝倒病长 , 扩展速度也缓慢 , 别于猝倒病。 |
发病规律: |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 , 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 , 不休眠。有报道 , 无寄主存在时菌丝可腐生 140 天以上 , 由于该菌寄主范围广 , 一旦进入菜田 , 则较难根治。此菌在土表有时形成子实层 , 产生担孢子 , 借风传播至 100 m 左右 , 落到寄主上几小时即萌发,4 天后表现症状 , 但其产生机会少 , 作用不大。在田间 , 主要靠接触传染 , 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 , 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 , 在有水膜的条件下 , 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 , 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菌丝生长温限 6~40 ℃ , 生长适温为 20~30 ℃ , 尤以 25~30 ℃生长最快。菌丝存活需要冷凉干燥的土壤。当土壤湿度维持在最大含水量的 20%~60% 时 , 其腐生能力最强 , 超过 70% 对基物的占领能力显著下降 , 高于 90% 其腐生定殖能力几乎完全消失 , 这主要是高湿有利于土壤中细菌对它的为害。但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 , 一般相对湿度 98% 才能萌发 , 侵入也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水或近 100% 的相对湿度。土壤酸碱度对该菌的生长影响不大 , 一般 pH5.8~8.1 病菌生长良好 , 小于 pH4 时生长速度才明显下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苗床设在地势较高 , 排水良好的地方 ; 选用无病新土作苗床 ; 如用旧床应进行床土消毒 ; 使用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 播种不宜过密 , 覆土不宜过厚。(2) 加强苗床管理 , 看天气保温与放风 , 水分的补充宜多次少洒 , 浇水后注意通风换气。 (3) 床土处理 : 每㎡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精品 1g 对细土 15~20kg 拌匀 , 播前把药土的 1/3 撒在打好底水的畦面上 , 播后再将余下的 2/3 药土覆在种子上 , 做到上覆下垫 , 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4) 药剂防治 : 播前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 或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 60% 多?福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200 倍液、 3.2% 恶?甲 ( 克枯星 ) 水剂 300 倍液、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精品 30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发生在苗期出苗前后。初发病时在病苗茎基部产生水渍状椭圆形暗褐色病斑 , 略凹陷 , 扩展绕茎 1 周后造成幼苗病部以上萎蔫 , 后逐渐枯死。病苗多立着不倒伏故称之为立枯病。湿度大时 , 病部生出蛛丝状浅褐色霉 , 即病原菌菌丝。立枯病病程较猝倒病长 , 扩展速度也缓慢 , 别于猝倒病。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称立枯丝核菌 , 属半知菌类真菌。初生菌丝无色 , 后变黄 褐色 , 具隔 , 直径 8~12 μ m, 分枝基部变细 , 分枝处往往成直角。菌核不定形 , 浅褐至黑褐色。 有性态为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 称瓜亡革菌 , 属担子菌门真菌。担孢子圆形,大小 6~9 × 5~7μm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 , 其生长发育最适温度 24 ℃左右 , 最高 40~ 42 ℃ , 最低 13~15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主要以菌丝或菌核在土壤或病残体内越冬 , 土壤中的菌丝营腐生生活 , 不休眠。有报道 , 无寄主存在时菌丝可腐生 140 天以上 , 由于该菌寄主范围广 , 一旦进入菜田 , 则较难根治。此菌在土表有时形成子实层 , 产生担孢子 , 借风传播至 100 m 左右 , 落到寄主上几小时即萌发,4 天后表现症状 , 但其产生机会少 , 作用不大。在田间 , 主要靠接触传染 , 即植株的根、茎、叶接触病土时 , 便会被土中的菌丝侵染 , 在有水膜的条件下 , 与病部接触的健叶即染病。此外 , 种子、农具及带菌堆肥等都可使病害传播蔓延。菌丝生长温限 6~40 ℃ , 生长适温为 20~30 ℃ , 尤以 25~30 ℃生长最快。菌丝存活需要冷凉干燥的土壤。当土壤湿度维持在最大含水量的 20%~60% 时 , 其腐生能力最强 , 超过 70% 对基物的占领能力显著下降 , 高于 90% 其腐生定殖能力几乎完全消失 , 这主要是高湿有利于土壤中细菌对它的为害。但菌核的萌发需要高湿 , 一般相对湿度 98% 才能萌发 , 侵入也需要保持一定时间的自由水或近 100% 的相对湿度。土壤酸碱度对该菌的生长影响不大 , 一般 pH5.8~8.1 病菌生长良好 , 小于 pH4 时生长速度才明显下降。
田间病害的流行还与寄主抗性有关。不利于寄主生长的土壤温湿度,如过高、过低的土温 , 黏重而潮湿的土壤 , 均有利发病。
无公害防治法 (1) 苗床设在地势较高 , 排水良好的地方 ; 选用无病新土作苗床 ; 如用旧床应进行床土消毒 ; 使用腐熟有机肥或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 播种不宜过密 , 覆土不宜过厚。(2) 加强苗床管理 , 看天气保温与放风 , 水分的补充宜多次少洒 , 浇水后注意通风换气。 (3) 床土处理 : 每旷苗床用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精品 1g 对细土 15~20kg 拌匀 , 播前把药土的 1/3 撒在打好底水的畦面上 , 播后再将余下的 2/3 药土覆在种子上 , 做到上覆下垫 , 使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4) 药剂防治 : 播前用种子重量 0.3% 的 50% 福美双粉剂拌种 , 或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 60% 多?福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20% 甲基立枯磷乳油 1200 倍液、 3.2% 恶?甲 ( 克枯星 ) 水剂 300 倍液、 95% 恶霉灵原药 ( 绿亨 1 号 ) 精品 30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