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竹丛枝病 |
病害别名: | 竹雀巢病 、 扫帚病 |
病害英文名: |
Bamboo witches broom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丛枝疣座菌 |
病原学名: | Balan-sia take(Miyake)Hara |
分类地位: | 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 |
病原介绍: | 病菌的子座内有多个不规则的腔室,腔室内产生许多分子孢子。分生孢子无色,细长,3个细胞,两端细胞较粗,中间细胞较细。子囊壳埋生于有性子座中,瓶状,并露出乳头孔口。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线形,无色,8个束生,有隔膜,会断裂。
|
病原中文名: | 丛枝疣座菌 |
病原学名: | Balan-sia take(Miyake)Har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黑痣菌属,丛枝疣座菌 |
病原介绍: | 病菌的子座内有多个不规则的腔室,腔室内产生许多分子孢子。分生孢子无色,细长,3个细胞,两端细胞较粗,中间细胞较细。子囊壳埋生于有性子座中,瓶状,并露出乳头孔口。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线形,无色,8个束生,有隔膜,会断裂。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没有寄主竹的信息! |
侵染部位: |
枝条、叶片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发病初时,个别细弱枝条节间缩短,叶退化呈小鳞片形。病枝在春秋季不断的长出侧枝,形似扫帚,严重时侧枝密集成丛,形如雀巢。 |
发病规律: |
4-5月,病枝梢端、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为病菌菌丝和寄主组织形成的假子座。雨后或潮湿的天气,子座上可见乳状的液汁或白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6月间,子座的一侧又长出1层淡紫色或紫褐色的疣状有性子座。9-10月,新长的丛枝梢端叶梢内,也可产生白色米粒状物。但不见有性子座产生。病竹从个别枝条丛枝发展到全部枝条发生丛枝,致使整株枯死。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按竹龄大小合理砍伐,并及时松土、施肥,促进竹林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2.新造竹林,应严格选择母竹,不能用有病母竹造林。 3.竹林中一旦发现个别丛枝病株,立即剪除病枝烧毁。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中文名称:竹丛枝病 别名:雀巢病、扫帚病
英文名称:Bamboo witches broom 病原学名:Balan-sia take(Miyake)Hara
分类地位: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菌目,黑痣菌属,丛枝疣座菌
症状:
发病初时,个别细弱枝条节间缩短,叶退化呈小鳞片形。病枝在春秋季不断的长出侧枝,形似扫帚,严重时侧枝密集成丛,形如雀巢。
发病部位:枝条、叶片
病原菌:
病菌的子座内有多个不规则的腔室,腔室内产生许多分子孢子。分生孢子无色,细长,3个细胞,两端细胞较粗,中间细胞较细。子囊壳埋生于有性子座中,瓶状,并露出乳头孔口。子囊圆筒形,子囊孢子线形,无色,8个束生,有隔膜,会断裂。
发病规律:
4-5月,病枝梢端、叶鞘内产生白色米粒状物,为病菌菌丝和寄主组织形成的假子座。雨后或潮湿的天气,子座上可见乳状的液汁或白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6月间,子座的一侧又长出1层淡紫色或紫褐色的疣状有性子座。9-10月,新长的丛枝梢端叶梢内,也可产生白色米粒状物。但不见有性子座产生。病竹从个别枝条丛枝发展到全部枝条发生丛枝,致使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
1.加强竹林抚育管理,按竹龄大小合理砍伐,并及时松土、施肥,促进竹林旺盛生长,提高抗病力。
2.新造竹林,应严格选择母竹,不能用有病母竹造林。
3.竹林中一旦发现个别丛枝病株,立即剪除病枝烧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