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直立黄芪紫纹羽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Uprightness astragalus violet r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紫卷担菌 |
病原学名: | 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 Pat.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木耳目,卷担子菌属,紫卷担菌 |
病原介绍: |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 6~6.4(μm)。 |
病原中文名: | 紫纹羽丝核菌 |
病原学名: | Rhizoctonia crocorum F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禾谷丝核菌 |
病原介绍: | 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 6~6.4(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根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染病株地下部须根先发病 , 后病部菌丝不断向侧根及主根上扩展, 造成病部由外向内腐烂, 流出无味的褐色浆液。皮层腐烂后易与木质部分离。皮层表面现明显紫色菌丝体及线状菌索。后期病部皮层上生有深紫色不规则菌核。有时可见紫色菌丝块。菌丝体常从根部扩展到地面上, 形成包围茎基的一层紫色线状皮壳, 即病原菌的菌膜。 |
发病规律: |
菌核在土中可存活 3~4 年, 翌春条件适宜时 , 菌核即可萌发 , 侵染黄芪根部, 引起发病。每年6月下旬始发,7~9月进入发病盛期。土壤粘重的重茬地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注意清除病残株, 集中沤肥或烧毁。 (2) 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4 年以上轮作。 (3)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注意防止菌核、菌索散落土中。 (4) 播种前, 每667㎡ 施石灰氮20~25kg作基肥, 经2周后再播种。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染病株地下部须根先发病 , 后病部菌丝不断向侧根及主根上扩展, 造成病部由外向内腐烂, 流出无味的褐色浆液。皮层腐烂后易与木质部分离。皮层表面现明显紫色菌丝体及线状菌索。后期病部皮层上生有深紫色不规则菌核。有时可见紫色菌丝块。菌丝体常从根部扩展到地面上, 形成包围茎基的一层紫色线状皮壳, 即病原菌的菌膜。
病原 Helicobasidium purpureum (Tul.) Pat. 称紫卷担菌, 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为Rhizoctonia crocorum Fr. 称紫纹羽丝核菌 , 属半知菌类真菌。担子果由疏松菌丝体形成, 不发达, 平铺在基物上。担子顶端弯曲。 菌核表层紫色, 内层黄褐色, 中心白色。担子圆筒形, 无色 , 常弯成弓状, 向上侧生圆锥形小梗, 顶端生担孢子; 担子产生在菌丝顶端, 担孢子散落后, 担子即凋萎或消失。担孢子近圆形至镰刀形, 顶端圆 , 基部略尖, 表面光滑 , 单胞无色 , 大小16~19 × 6~6.4(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菌核在土中可存活 3~4 年, 翌春条件适宜时 , 菌核即可萌发 , 侵染黄芪根部, 引起发病。每年6月下旬始发,7~9月进入发病盛期。土壤粘重的重茬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注意清除病残株, 集中沤肥或烧毁。 (2) 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进行3~4 年以上轮作。 (3)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注意防止菌核、菌索散落土中。 (4) 播种前, 每667㎡ 施石灰氮20~25kg作基肥, 经2周后再播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