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栀子花根结线虫病

作者:栀子花 来源:Gardenia savona root knot nema 发表时间:2007-07-0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栀子花根结线虫病
病害别名: 栀子花根瘤线虫病
病害英文名: Gardenia savona root knot nematode disease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南方根结线虫
病原学名: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分类地位: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南方根结线虫
病原介绍:成虫雌雄异形 , 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 , 尾端钝圆 , 无色透明 , 大小 1.0~1.5 × 0.03~0.04mm 雌成虫梨形 , 每头可产卵 300~800 粒 , 多埋藏于寄主组织内 , 大小 0.44~1.59 × 0.26~0.81mm, 乳白色。排泄孔近于吻针基球处 , 有卵巢 2 个 , 盘卷于虫体内 , 脏门和阴门位于虫体未端 , 会阴花纹背弓稍高 , 顶或圆或平 , 侧区花纹由波浪形到锯齿形 , 侧区不清楚 , 侧线上的纹常分叉。
病原中文名:花生根结线虫
病原学名: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 Chitwood
分类地位: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异皮总科,根结线虫属,花生根结线虫
病原介绍:雌虫梨形,0.51~1.0 × 0.4~0.6 (mm), 虫体末端具一棕黄色胶质卵囊 , 一端露于病瘤外 , 每卵囊内有卵 300~5 00个; 会阴部弓形纹较低平, 稍呈圆形, 背面圆而扁 ; 侧线上无明显沟纹 , 仅具不规则断续横纹, 近尾尖处无刻点。 雄虫线形。
病原图: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栀子花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症状图:
病害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受害 , 但苗期症状不明显。成株染病在根部形成大小不等根瘤 , 须根少。根瘤初为白色 , 渐增大 , 大者如绿豆 , 呈圆或纺锤形 , 可多个串生 , 严重时整个根系肿胀成鸡爪状。根结形成后地上部变黄 , 生长缓慢 , 叶边或叶尖出现黄色枯斑 , 叶片窄小枯焦。 此病地上部症状与栀子花褪绿黄化病相似 , 发病后较难区别 , 必要时需脱盆检查根部是否出现根结 , 以便对症诊治。
发病规律: 以卵囊、幼虫及成虫在病根残体、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内越冬, 翌年卵孵化成 2 龄幼虫进行为害。线虫随农事操作及灌水传播, 在适温 27~32 ℃条件下 ,20 天完成一代 , 低于 8 ℃或高于 32 ℃ , 雌虫不能成熟。高湿对线虫生育不利。 强烈光照、干旱或酷寒可杀死幼虫及卵。 卵在土壤中分期分批孵化进行再侵染。卵孵化变成一龄幼虫 , 蜕皮后为二龄幼虫 , 然后出壳活动 , 从寄主根尖处侵入 , 在细胞间隙和组织内移动。变为豆荚形时头插入中柱鞘吸取营养 , 刺激细胞过度增长导致巨细胞形成。二次蜕皮变为三龄幼虫 , 再经二次蜕皮变为成虫。雌雄交尾后 , 雄虫死去 , 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 , 卵囊存在于虫瘤内或露于其外 , 雌虫产卵后死亡。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线虫
防治办法: (1) 加强检疫 , 保护无病区 , 严禁从病区调花。 (2) 更换无线虫的盆土。 (3) 盆土中埋施 10% 涕灭威 ( 铁灭克 ) 颗粒剂或 3% 呋喃丹 ( 克百威 ) 颗粒剂 3~4g 或 5% 克线磷颗粒剂、 5% 硫线磷 ( 克线丹 ) 颗粒剂 6~7g 有效。 (4) 生物防治应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 , 能明显起到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又称根瘤线虫病。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受害 , 但苗期症状不明显。成株染病在根部形成大小不等根瘤 , 须根少。根瘤初为白色 , 渐增大 , 大者如绿豆 , 呈圆或纺锤形 , 可多个串生 , 严重时整个根系肿胀成鸡爪状。根结形成后地上部变黄 , 生长缓慢 , 叶边或叶尖出现黄色枯斑 , 叶片窄小枯焦。 此病地上部症状与栀子花褪绿黄化病相似 , 发病后较难区别 , 必要时需脱盆检查根部是否出现根结 , 以便对症诊治。 病原 Meloidogyne arenaria (Neal) Chitwood 称花生根结线虫和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 称南方根结线虫 , 均属植物寄生线虫。花生根结线虫雌虫乳白色 , 梨形 , 大小 405~960 μm, 口针基部球向后略斜 , 会阴花纹圆或卵圆形 , 近尾尖处无刻点 , 近侧线处有不规则横纹, 有些横纹伸至阴门角。 雄虫细长灰白 , 头略尖 , 尾钝圆 , 导刺带新月形 , 大小 1272~2226 × 35~53( μm)。 幼虫体长 448 μm, 半月体紧靠排泄孔前 , 直肠膨大 , 尾部向后渐细 , 末端较尖。南方根结线虫根结内的乳白透明小粒即雌成虫 , 洋梨形 , 大小 400 ~1300 × 270~750( μm)。 头部有一中空口针。卵排出体外 , 外包棕黄色卵囊 , 椭圆形。幼虫线形 , 经二次蜕皮后侵入根系。 雄虫寄生于根系中 , 发育为成虫后离开 , 雌虫经 3 次蜕皮为腊肠状 ,4 次脱皮为洋梨形。线虫在吸收养分同时分泌毒素刺激根系细胞膨大 , 最后形成根结。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卵囊、幼虫及成虫在病根残体、土壤和未腐熟的粪肥内越冬, 翌年卵孵化成 2 龄幼虫进行为害。线虫随农事操作及灌水传播, 在适温 27~32 ℃条件下 ,20 天完成一代 , 低于 8 ℃或高于 32 ℃ , 雌虫不能成熟。高湿对线虫生育不利。 强烈光照、干旱或酷寒可杀死幼虫及卵。 卵在土壤中分期分批孵化进行再侵染。卵孵化变成一龄幼虫 , 蜕皮后为二龄幼虫 , 然后出壳活动 , 从寄主根尖处侵入 , 在细胞间隙和组织内移动。变为豆荚形时头插入中柱鞘吸取营养 , 刺激细胞过度增长导致巨细胞形成。二次蜕皮变为三龄幼虫 , 再经二次蜕皮变为成虫。雌雄交尾后 , 雄虫死去 , 雌虫产卵于胶质卵囊内 , 卵囊存在于虫瘤内或露于其外 , 雌虫产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 (1) 加强检疫 , 保护无病区 , 严禁从病区调花。 (2) 更换无线虫的盆土。 (3) 盆土中埋施 10% 涕灭威 ( 铁灭克 ) 颗粒剂或 3% 呋喃丹 ( 克百威 ) 颗粒剂 3~4g 或 5% 克线磷颗粒剂、 5% 硫线磷 ( 克线丹 ) 颗粒剂 6~7g 有效。 (4) 生物防治应用淡紫拟青霉和厚垣孢子轮枝菌 , 能明显起到降低线虫群体和消解其卵的作用。
(责任编辑:wq)

上一篇:栀子花褐斑病

下一篇:栀子花根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