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栀子花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Gardenia savona Phyllosticta leaf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栀子生叶点霉 |
病原学名: | Phyllosticta gardenicola Sa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栀子生叶点霉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生在叶面 , 球形或扁球形 , 深褐色 , 直径 65~104 μ m; 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 , 无色 , 大小 5~10 × 3.5~5.5.( μ m) |
病原中文名: | 栀子叶点霉 |
病原学名: | Phyllosticta gardeniae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球壳孢目,叶点霉属,栀子叶点霉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器直径 120~140 μ m, 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一端或两端略尖 , 大小 7~8 × 2~3.( μ 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有两种: 栀子叶点霉引起的病斑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灰褐色至黄褐色, 边缘颜色略深, 直径 3~8mm,4~5 月发生 , 常与栀子生叶点霉引起的叶斑病混合发生。栀子生叶点霉, 引起黄褐色近圆形病斑 , 直径 0.5~3mm, 略隆起 , 后脱落形成穿孔 ,4~5 月发生。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广州 3~11 月均有发生 , 北方发生在棚室盆栽植株上。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易发病。一般大叶栀子花发病重。近年栀子花源源不断、 一批接一批地调往北方 , 贮运途中常见发生。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精心养护。 栀子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 适宜生长温度为 23~28 ℃ , 喜肥沃带酸性土壤 , 对含碱及缺铁的土壤不太适应 , 北方碱性盆土养护时 , 隔 10 天须浇 1 次稀薄的矾肥水 , 促其叶色浓绿或定期浇含有硫酸亚铁的矾肥水 , 夏天炎热季节要多浇水 , 每天早晚用清水喷洒叶面并向四周地面洒水, 中午应避免烈日直射 , 北方应在寒露过后移至向阳窗台上 , 室温不宜低于 0 ℃ , 以 10~12 ℃为宜 , 南方可露地越冬 , 由于气温低 , 南北方均应控制浇水 ,5~7 天浇 1 次 即可 , 做到干透浇透。 9 月后停止施肥 , 开春后再施追肥。秋末冬初 , 剪除重病叶 , 集中烧毁 , 以 减少菌源。 (2) 发病初期喷洒 25% 苯菌灵?环己锌乳油 800倍液或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 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40% 百菌清悬浮剂 500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3~4 次。 (3) 贮运时不宜过多浇水 , 途中需适当放风 , 严防湿气滞留。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有两种: 栀子叶点霉引起的病斑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 灰褐色至黄褐色, 边缘颜色略深, 直径 3~8mm,4~5 月发生 , 常与栀子生叶点霉引起的叶斑病混合发生。栀子生叶点霉, 引起黄褐色近圆形病斑 , 直径 0.5~3mm, 略隆起 , 后脱落形成穿孔 ,4~5 月发生。
病原 Phyllosticta gardeniae Sacc. 称栀子叶点霉和P.gardenicola Saw. 称栀子生叶点霉 , 均属半知菌类真菌。前者分生孢子器直径120~140 μm, 分生孢子椭圆形或长椭圆形 , 单胞无色 , 一端或两端略尖 , 大小 7~8 × 2~3( μm)。 栀子生叶点霉分生孢子器生在叶面 , 球形或扁球形, 深褐色 , 直径 65~104 μm; 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 , 无色 , 大小 5~10 × 3.5~5.5( 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 翌春产生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广州 3~11 月均有发生 , 北方发生在棚室盆栽植株上。温度高、湿度大、通风不良易发病。一般大叶栀子花发病重。近年栀子花源源不断、 一批接一批地调往北方 , 贮运途中常见发生。
防治方法 (1) 精心养护。 栀子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 , 适宜生长温度为 23~28 ℃ , 喜肥沃带酸性土壤 , 对含碱及缺铁的土壤不太适应 , 北方碱性盆土养护时 , 隔 10 天须浇 1 次稀薄的矾肥水 , 促其叶色浓绿或定期浇含有硫酸亚铁的矾肥水 , 夏天炎热季节要多浇水 , 每天早晚用清水喷洒叶面并向四周地面洒水, 中午应避免烈日直射 , 北方应在寒露过后移至向阳窗台上 , 室温不宜低于 0 ℃ , 以 10~12 ℃为宜 , 南方可露地越冬 , 由于气温低 , 南北方均应控制浇水 ,5~7 天浇 1 次 即可 , 做到干透浇透。 9 月后停止施肥 , 开春后再施追肥。秋末冬初 , 剪除重病叶 , 集中烧毁 , 以 减少菌源。 (2) 发病初期喷洒 25% 苯菌灵?环己锌乳油 800倍液或 50% 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 800 倍液、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 40% 百菌清悬浮剂 500倍液。隔 10 天左右 1 次 , 防治 3~4 次。 (3) 贮运时不宜过多浇水 , 途中需适当放风 , 严防湿气滞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