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炭疽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anthracnos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禾生炭疽菌 |
病原学名: | 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Ces.)Wil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黑盘孢目,刺盘孢属,禾生炭疽菌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盘长形 , 黑褐色 , 初埋生在叶鞘的表皮下 , 后黑色小粒点突破表皮外露。直径 50~200μm, 具深褐色刚毛 , 大小 50~100× 5~9(μm), 刚毛具隔膜 , 正直或微弯。分生孢子梗短小 , 无色至褐色 , 具分隔 , 不分枝 , 分生孢子单胞无色 , 新月形至纺锤形 , 大小 19~29 × 3~5(μm) 。 |
病原中文名: | 禾生小丛壳 |
病原学名: | Glomerella graminicola Pollti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小丛壳属,禾生小丛壳 |
病原介绍: | 该菌有寄主专化性 , 不同菌株对小麦致病性有差异。病菌生长适温 25 ℃。除侵染小麦外 , 还可侵染大麦、 燕麦、黑麦、玉米、高粱及禾本科杂草。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梭形至近梭形 , 中央浅褐色 , 四周深褐色 , 大小 2~4 × 1~2(mm), 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 , 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 后期病斑融合 , 致叶片枯死。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 , 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多雨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垦黏 2 号、渝糯 1 号、西玉 7 号、白黏早玉米、黄黏早玉米等优良品种。 (2)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深翻土壤 , 及时中耕 , 提高地温。 (3) 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 用种子重量 0.4% 的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拌种。 (5) 必要时喷洒 25% 溴菌腈( 炭特灵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 咪鲜胺锰盐 ( 施保功 )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病斑梭形至近梭形 , 中央浅褐色 , 四周深褐色 , 大小 2~4 × 1~2(mm), 病部生有黑色小粒点 , 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 后期病斑融合 , 致叶片枯死。
病原 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 (Ces.)Wilson 称禾生炭疽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散生或聚生 , 黑色 ; 刚毛暗褐色 , 具隔膜 3~7 个 , 顶端浅褐色 , 稍尖 , 基部稍膨大 , 大小60~ 119 × 4~6(μm); 分生孢子梗圆柱形 , 单胞无色 , 大小 10~15 × 3~5(μm);分生孢子新月形 , 无色 , 单胞 , 大小 17~32 × 3~5(μm) 。有性态为 Glomerella graminicola Politis 称禾生小丛壳。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盘或菌丝块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 , 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高温多雨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垦黏 2 号、渝糯 1 号、西玉 7 号、白黏早玉米、黄黏早玉米等优良品种。 (2)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 深翻土壤 , 及时中耕 , 提高地温。 (3) 施用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4) 用种子重量 0.4% 的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拌种。 (5) 必要时喷洒 25% 溴菌腈( 炭特灵 ) 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50% 咪鲜胺锰盐 ( 施保功 ) 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