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细菌性茎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bacterial stalk rots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 |
病原学名: | Erwi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 Victria , Aroleda et Munoz.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殴文杆菌属,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 |
病原介绍: | 细菌单生 , 短杆状 , 两端钝圆 , 大小 2.6~3 × 0.6~0.8( μm), 鞭毛周生 , 无芽孢和荚膜 , 革兰氏染色阴性。牛肉浸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变形虫状 , 初乳白后变土黄色 , 无光泽。厌气生长 , 不耐盐 , 能使多种糖产酸 , 使明胶液化 , 产生吲哚 , 对红霉素敏感 , 产生抑制圈。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秆、叶鞘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玉米 10 多片叶时 , 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 , 病组织开始软化 , 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 , 边缘浅红褐色 , 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 , 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 , 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 3~4 天病部以上倒折 , 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 , 但病部也易折断 , 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江苏、河南、山东、四 川、广西均有发生。近年四川受害较重。河南新乡也有发生严重的报导。 |
发病规律: |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 玉米60cm 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 , 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 , 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 均温 30 ℃左右 , 相对湿度高于 70% 即可发病 ; 均温 34 ℃ , 相对湿度 80% 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 , 密度过大 , 通风不良 , 施用氮肥过多 , 伤口多发病重。轮作 , 高畦栽培 , 排水良好及氮、磷、 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 , 发病率低。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 , 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 将病残株妥善处理 , 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 , 采用高畦栽培 , 严禁大水漫灌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2) 及时治虫防病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 , 及时喷洒 50% 辛硫磷乳油 1500 倍液。 (3) 田间发现病株后 , 及时拔除 , 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4) 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 , 在病部涂刷石灰水。用熟石灰 lkg, 对水 5~1Okg 涂刷有效。 (5) 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 25% 噻枯唑 ( 叶枯唑、川化 018) 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 倍液有预防效果。 (6) 发病后马上喷洒 5% 菌毒清水剂 600 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 4000 倍液 , 防效较好。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 10 多片叶时 , 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 , 病组织开始软化 , 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 , 边缘浅红褐色 , 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 湿度大时 , 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 , 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 3~4 天病部以上倒折 , 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 , 但病部也易折断 , 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江苏、河南、山东、四 川、广西均有发生。近年四川受害较重。河南新乡也有发生严重的报导。
病原 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Sabet)Victoria, Arboleda et Munoz 异名 E.carotovora f. sp.zeae Sabet 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 , 属细菌。菌体杆状 , 两端钝圆 , 单生 , 偶成双链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周生鞭毛 6~8 根 , 无芽孢 , 无荚膜 , 大小 0.85 × 1.6(μm) 。菌落圆形 , 低度突起 , 乳白色 , 稍透明。此外 , 有报道 Pseudomonas zeae Hsi.et Fang. 称玉蜀黍假单胞菌 , 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 , 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 玉米60cm 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 , 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 , 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 均温 30 ℃左右 , 相对湿度高于 70% 即可发病 ; 均温 34 ℃ , 相对湿度 80% 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 , 密度过大 , 通风不良 , 施用氮肥过多 , 伤口多发病重。轮作 , 高畦栽培 , 排水良好及氮、磷、 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 , 发病率低。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实行轮作 , 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 , 将病残株妥善处理 , 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 , 采用高畦栽培 , 严禁大水漫灌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2) 及时治虫防病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 , 及时喷洒 50% 辛硫磷乳油 1500 倍液。 (3) 田间发现病株后 , 及时拔除 , 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4) 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 , 在病部涂刷石灰水。用熟石灰 lkg, 对水 5~1Okg 涂刷有效。 (5) 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 25% 噻枯唑 ( 叶枯唑、川化 018) 可湿性粉剂 300 倍液或 20% 噻菌铜 ( 龙克菌 ) 悬浮剂 500 倍液有预防效果。 (6) 发病后马上喷洒 5% 菌毒清水剂 600 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 4000 倍液 , 防效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