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细菌性条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bacterial strip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须芒草假单胞杆状细菌 |
病原学名: | 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 E. F. Smith) Stapp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黄单胞杆菌属,须芒草假单胞杆状细菌 |
病原介绍: | 病原为须芒草假单胞杆状细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 E. F. Smith) Stapp],与高粱细菌性条纹病病原相同。菌体杆状,大小为1~2×0.5~0.7微米,具1或多根极生鞭毛(图2),好气性,生长温度最低为5℃,最高为38℃,最适温为22~30℃,致死温度为48℃、10分钟。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豆科作物和咖啡等。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片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玉米细菌性条叶枯病又称细菌性条纹病、细菌性叶斑病,是广东玉米近年发现的新病害。此病最早见于东莞市农科所的玉米地,引致叶片干枯,影响植株生长和结实。省内外其他地方发生情况不详。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延及叶鞘。染病叶片初现水渍状暗绿色条斑,沿叶脉纵向扩展,后条斑转呈黄褐色,逐渐扩大并相互连合为条状斑块,致叶片部分或大部分变褐干枯。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干燥后菌脓为膜状物,易被雨水冲刷脱落。 |
发病规律: |
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借风雨、昆虫和流水传播,从寄主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高温多湿的植地环境有利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结、植株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不详。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防治本病应采取以栽培防病为主,辅以喷药预防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避免在低湿地种植玉米。植地注意开沟排水,雨后清沟排渍降湿。 (2)配方施肥,勿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早生快发,稳生稳长,增强植株抵抗性。 (3)抓好田间卫生。加强检查,剪除初发病叶并妥善处理,切勿遗弃田间;收获时收集病杆烧毁。 (4)抓好喷药预防控病。在植株封行期、最迟于病害始见期开始,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中文病害:玉米细菌性条斑病 别名:
英文名称:
病原学名: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 E. F. Smith) Stapp
分类地位:须芒草假单胞杆状细菌
症状:
玉米细菌性条叶枯病又称细菌性条纹病、细菌性叶斑病,是广东玉米近年发现的新病害。此病最早见于东莞市农科所的玉米地,引致叶片干枯,影响植株生长和结实。省内外其他地方发生情况不详。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延及叶鞘。染病叶片初现水渍状暗绿色条斑,沿叶脉纵向扩展,后条斑转呈黄褐色,逐渐扩大并相互连合为条状斑块,致叶片部分或大部分变褐干枯。湿度大时,病部溢出菌脓,干燥后菌脓为膜状物,易被雨水冲刷脱落。
发病部位:叶片
病原:
病原为须芒草假单胞杆状细菌[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 E. F. Smith) Stapp],与高粱细菌性条纹病病原相同。菌体杆状,大小为1~2×0.5~0.7微米,具1或多根极生鞭毛(图2),好气性,生长温度最低为5℃,最高为38℃,最适温为22~30℃,致死温度为48℃、10分钟。除侵染玉米外,还侵染高粱、豆科作物和咖啡等。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借风雨、昆虫和流水传播,从寄主伤口或气孔侵入致病。高温多湿的植地环境有利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板结、植株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不详。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应采取以栽培防病为主,辅以喷药预防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避免在低湿地种植玉米。植地注意开沟排水,雨后清沟排渍降湿。
(2)配方施肥,勿偏施过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适时喷施叶面营养剂,促植株早生快发,稳生稳长,增强植株抵抗性。
(3)抓好田间卫生。加强检查,剪除初发病叶并妥善处理,切勿遗弃田间;收获时收集病杆烧毁。
(4)抓好喷药预防控病。在植株封行期、最迟于病害始见期开始,喷施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或77%可杀得悬浮剂800倍液,20%喹菌酮可湿性粉1000倍液,或25%叶双青可湿性粉600~8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5天一次,交替喷施,喷匀喷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