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线虫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nematod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
病原学名: | Pratylenchus scribneri Steiner. |
分类地位: | 线虫门侧尾腺口纲垫刃目,短体线虫属,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
病原介绍: | 虫体圆筒状,小,唇区溢缩、具2个唇环,受精囊卵圆形,后阴子宫囊短且不分化,尾端宽圆且无环,具4条刻线,雄虫罕见。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根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玉米根部受外寄生线虫为害后 , 根群发育受抑 , 根的数量减少 , 地上部生长不良 , 发生严重的植株矮小、黄化 , 对产量影响很大。根结线虫能引起肿瘤 , 根腐线虫引起褐色病斑 , 严重的烂腐。 |
发病规律: |
玉米收获后 , 线虫的幼虫和卵散落在土壤或粪肥里越冬 ,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 也可通过人、畜和农具携带进行传播 , 在田间主要靠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线虫 |
防治办法: |
(1) 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烧毁 , 深翻 5Ocm, 起高垄 3Ocm, 沟内淹水 , 覆盖地膜 , 密闭 15~20 天 , 经高温和水淹 , 防效 90% 以上。 (2) 棚室栽培玉米前可用液氨熏每 667㎡ 用液氨 30~60 kg, 于播种或定植前用机械施入土中 , 经 6~7 天后深翻 , 并通风 , 把氨气放出 ,2~3 天后再播种或定植。 (3) 轮作发病重的田块应与葱、蒜、韭菜、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等进行 2~3 年轮作。 (4) 必要时选用 10%噻唑膦( 福气多 ) 颗粒剂 , 每 667 ㎡ 1.5~ 2.0 kg 混入细砂 10~2Okg 于栽植前 15 天开沟施入土中 2Ocm 处 , 施药后马上覆土 ,10~15 天后播种。此外也可用 98% 棉隆微粒剂 , 每 667 ㎡ 用量 3~5kg, 但要注意防止药害和毒害。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玉米根部受外寄生线虫为害后 , 根群发育受抑 , 根的数量减少 , 地上部生长不良 , 发生严重的植株矮小、黄化 , 对产量影响很大。根结线虫能引起肿瘤 , 根腐线虫引起褐色病斑 , 严重的烂腐。
病原 Pratylenchus scribneri Steiner. 称斯克里布纳短体线虫 , 属植物寄生线虫。虫体圆筒状 , 小 , 唇区缢缩 , 具 2 个唇环 , 受精囊卵圆形 , 后阴子宫囊短且不分化 , 尾端宽圆且无环 , 具 4 条刻线 , 雄虫罕见。此外 P.zeae 、 Meliodogyne sp. 、 Helicotylenchus sp. 、 Aphelenchoides sp. 等也都是玉米寄生性线虫。线虫寄主范围广 , 能为害 14 科 80 多种植物。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玉米收获后 , 线虫的幼虫和卵散落在土壤或粪肥里越冬 ,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 也可通过人、畜和农具携带进行传播 , 在田间主要靠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防治方法 (1) 前茬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 , 集中烧毁 , 深翻 5Ocm, 起高垄 3Ocm, 沟内淹水 , 覆盖地膜 , 密闭 15~20 天 , 经高温和水淹 , 防效 90% 以上。 (2) 棚室栽培玉米前可用液氨熏每 667㎡ 用液氨 30~60 kg, 于播种或定植前用机械施入土中 , 经 6~7 天后深翻 , 并通风 , 把氨气放出 ,2~3 天后再播种或定植。 (3) 轮作发病重的田块应与葱、蒜、韭菜、水生蔬菜或禾本科作物等进行 2~3 年轮作。 (4) 必要时选用 10%噻唑膦( 福气多 ) 颗粒剂 , 每 667 ㎡ 1.5~ 2.0 kg 混入细砂 10~2Okg 于栽植前 15 天开沟施入土中 2Ocm 处 , 施药后马上覆土 ,10~15 天后播种。此外也可用 98% 棉隆微粒剂 , 每 667 ㎡ 用量 3~5kg, 但要注意防止药害和毒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