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细菌性条纹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or maize bacterial stalk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须芒草假单胞菌 ( 高粱细菌条纹病假单胞菌 ) |
病原学名: | 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E.F.Smith.)Stapp.; P.woodsii。 |
分类地位: | 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须芒草假单胞菌 ( 高粱细菌条纹病假单胞菌 ) |
病原介绍: | 菌体杆状 , 大小 l~2 × 05~0.7(μm) , 有 1 根具翰的鞭毛 , 很少 2 根 , 单极生 , 不产生荧光色素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不抗酸 , 好气性。在肉汁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 光滑 , 白色有光泽 , 稍隆起 , 生长迟缓 ,黏稠。生长适温 22~30 ℃ , 最高 37~38 ℃ , 最低 5~6 ℃ ,48 ℃经 10 分钟致死。除侵染玉米外 , 还可侵染高梁、豆科、咖啡等。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叶鞘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在玉米叶片、叶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 , 严重时病斑融合。有的病斑呈长条状 , 致叶片呈暗褐色干枯。湿度大时 , 病部溢出很多菌脓 , 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 , 被雨水冲刷后易脱落。 |
发病规律: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 , 从伤口或气孔、皮孔侵入 , 病菌深入内部组织引起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 , 伤口多 , 偏施氮肥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细菌 |
防治办法: |
(1)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 多施河泥等充分腐熟有机肥。 (2) 加强田间管理 , 地势低洼多湿的田块雨后及时排水。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在玉米叶片、叶鞘上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 , 严重时病斑融合。有的病斑呈长条状 , 致叶片呈暗褐色干枯。湿度大时 , 病部溢出很多菌脓 , 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 , 被雨水冲刷后易脱落。
病原 Pseudomonas andropogonis (E.F.Smith.)Stapp. 称须芒草假单胞菌 ( 高粱细菌条纹病假单胞菌 ), 属细菌。异名 P.woodsii。 菌体杆状 , 大小 l~2 × 05~0.7(μm) , 有 1 根具翰的鞭毛 , 很少 2 根 , 单极生 , 不产生荧光色素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不抗酸 , 好气性。在肉汁洋菜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 光滑 , 白色有光泽 , 稍隆起 , 生长迟缓 ,黏稠。生长适温 22~30 ℃ , 最高 37~38 ℃ , 最低 5~6 ℃ ,48 ℃经 10 分钟致死。除侵染玉米外 , 还可侵染高梁、豆科、咖啡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 , 从伤口或气孔、皮孔侵入 , 病菌深入内部组织引起发病。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 , 伤口多 , 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 , 多施河泥等充分腐熟有机肥。 (2) 加强田间管理 , 地势低洼多湿的田块雨后及时排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