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Fusarium kernel or ear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禾谷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禾谷镰孢 |
病原介绍: | 在PSA上气生菌丝棉絮状,白色、草珠红色、石竹紫色,基物表面呈石竹紫色,培养基不变色。在Bilaiy培养基上和米饭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多,镰刀形,顶孢渐尖,基胞足跟明显,具2~6个隔膜,多为3~5隔,2隔膜着大小16.5~26.4×3.3~4.9μm;3~4隔膜者大小23.1~56 × 3.3~5.8μm;厚垣孢子球形;产孢细胞单瓶梗。 |
病原中文名: | 炭色长蠕孢 |
病原学名: | Bipolaris carbonum Wilson、B. zeicola (Stout.)Shoem.、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Ullstrup) Shoem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平脐蠕孢属,炭色长蠕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顶端色浅,单生或2~6根丛生,正直或有膝状弯曲,两端钝圆,基部细胞膨大,有隔膜3~5个,大小64.4~99×7.3~9.9μm。分生孢子深橄榄色,长椭圆形,中央宽,两端渐窄,孢壁较厚,顶细胞和基细胞钝圆形,多数正直,脐点小,不明显,具隔膜4~10个,多为5~7个,大小33~105×12~17μm。该菌有小种分化。 |
病原中文名: | 玉蜀黍赤霉 |
病原学名: | 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赤霉属,玉蜀黍赤霉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散生或聚生于寄主组织表面 , 略包于子座中 , 梨形 , 有孔口 , 顶部呈疣状突起 , 紫红或紫蓝至紫黑色。子囊无色 , 棍棒状 , 大小 100~250 × 15~150(μm), 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 , 纺锤形 , 两端钝圆 , 多为 3 个隔膜 , 大小16~33×3~6(μm) 。 |
病原中文名: | 藤仓赤霉 |
病原学名: | Gibberella fujikuroi (Saw .)WL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赤霉属,藤仓赤霉 |
病原介绍: | 子囊壳蓝黑色球形 , 表面粗糙 , 大小 240~360 × 220~420(μm ) 。子囊圆筒形 , 基部细而上部圆 , 内生子囊孢子 4~8 个 , 排成 1~2 行 , 子囊孢子双胞无色 , 长椭圆形,分隔处稍缢缩 ,大小 5.5~11.5 × 2.5~4.5 |
病原中文名: | 串珠镰孢 |
病原学名: |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串珠镰孢 |
病原介绍: | 气生菌丝粉红色 , 菌落较繁茂 , 小型分生孢子链生 , 椭圆形 , 大小 6~10 × 3~ 4μm ; 大型分生孢子弯月形,3~5 个分隔 , 大小 17.5~21 × 3.5~4.9μm。在 PSA 培养基上 , 开始呈白色绒毛状圆形菌落 ,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迅速 , 后期产出紫色色素。有时可产生橘橙色分生孢子座。基物表面牵牛紫色 , 培养基不变色。 病菌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梭形至镰刀形、直或稍弯 , 多具隔膜 3~5 个,3 个隔膜的大小 25~55 × 3~4.5μm。小型分生孢子数量多 , 卵形至椭圆形 , 在产孢细胞上串生 , 也有假头生。少数具 1 隔膜 , 大小 7~11.5 × 2~3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穗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病害症状: |
常见有两种。受禾谷镰刀菌侵染的染病果穗顶部变为粉红色 , 籽粒间生有粉红色 至灰白色菌丝 ; 受害早的果穗多全部腐烂 ; 病穗的苞叶与果穗黏结紧密 , 且在果穗与苞叶间长出一层淡紫色至浅粉红色霉层 , 有时病部现蓝黑色的小粒点 , 即病菌子囊壳。受串珠镰孢侵染的玉米生长后期的果穗 , 仅个别或局部籽粒染病 , 病粒易破碎。病粒上长一层粉红色霉状物 , 多为病菌的小孢子 , 有时也长橙黄色点状黏质物 , 即病菌的黏分生孢子团。该菌喜欢在穗虫或玉米螟为害后的沟槽里生长繁殖。湿度大时也为害雄花和叶鞘。 |
发病规律: |
上述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致穗腐病 , 侵染玉米茎部引致茎腐病。干旱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的扩展和流行。当玉米产生生长裂伤或玉米穗虫玉米螟及其他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易发病。此外含赖氨酸高的一些玉米杂交种易感串珠镰孢穗腐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 , 因地制宜选用 , 做到不断更换新品种 , 不断扩大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在玉米穗粒腐病、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地区 , 可选用近年新选育的优良杂交种。如中原单 32 号、新单 22 、获白、玉单 6 号、丹玉 14 号、低三顶、沈 5 、 武 109 、武 117 、 7943 、吉 815 、 B70 、 337 、 Va35 、 V 矮 141 、自 C -2-9 、 CB5 、冀 524 、保 102 、双塘、双获、宿系 10 、丹早白、新黄 4、360、5 003 、张单 251 、多黄 1 、沈 219 、6050 、承 191 、徐 31 、凡荣 2 、京系 01 、单郑黄、黄 204 、抗旱大粒黄、植店 112 、 6009、晋穗 9 、中系 14 等。 (2) 轮作换茬。 (3) 加强田间管理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 增强抗病力。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常见有两种。受禾谷镰刀菌侵染的染病果穗顶部变为粉红色 , 籽粒间生有粉红色 至灰白色菌丝 ; 受害早的果穗多全部腐烂 ; 病穗的苞叶与果穗黏结紧密 , 且在果穗与苞叶间长出一层淡紫色至浅粉红色霉层 , 有时病部现蓝黑色的小粒点 , 即病菌子囊壳。受串珠镰孢侵染的玉米生长后期的果穗 , 仅个别或局部籽粒染病 , 病粒易破碎。病粒上长一层粉红色霉状物 , 多为病菌的小孢子 , 有时也长橙黄色点状黏质物 , 即病菌的黏分生孢子团。该菌喜欢在穗虫或玉米螟为害后的沟槽里生长繁殖。湿度大时也为害雄花和叶鞘。
病原 有两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称禾谷镰孢 , 有性态为 Gibberella zeae Schw.Petch. 称玉蜀黍赤霉 ;Fusarium moniliforme (Sheld.)S.et H. 称串珠镰孢 , 有性态为 Gibberella fujikuroi(Saw.)Wr. 称藤仓赤霉。玉蜀黍赤霉和藤仓赤霉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据云南玉溪植保站调查 玉溪地区玉米的穗粒腐病病原主要是禾谷镰孢,分离率为 90% 。此外炭色长蠕孢菌 (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 Vllstr.) 也是该病病原 , 分离率占 5.1%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上述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致穗腐病 , 侵染玉米茎部引致茎腐病。干旱温暖的气候有利于玉米镰刀菌穗粒腐病的扩展和流行。当玉米产生生长裂伤或玉米穗虫玉米螟及其他害虫为害造成伤口易发病。此外含赖氨酸高的一些玉米杂交种易感串珠镰孢穗腐病。
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气候 , 因地制宜选用 , 做到不断更换新品种 , 不断扩大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在玉米穗粒腐病、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混合发生地区 , 可选用近年新选育的优良杂交种。如中原单 32 号、新单 22 、获白、玉单 6 号、丹玉 14 号、低三顶、沈 5 、 武 109 、武 117 、 7943 、吉 815 、 B70 、 337 、 Va35 、 V 矮 141 、自 C -2-9 、 CB5 、冀 524 、保 102 、双塘、双获、宿系 10 、丹早白、新黄 4、360、5 003 、张单 251 、多黄 1 、沈 219 、6050 、承 191 、徐 31 、凡荣 2 、京系 01 、单郑黄、黄 204 、抗旱大粒黄、植店 112 、 6009、晋穗 9 、中系 14 等。 (2) 轮作换茬。 (3) 加强田间管理于玉米拔节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 , 增强抗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