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链格孢菌叶枯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Alternaria leaf bligh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链格孢 |
病原学名: | Alternaria alternate(Fries)Feissl、A.tenuis Nee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链格孢 |
病原介绍: | 分生孢子梗簇生 , 暗褐色 , 较短粗 , 或呈不规则棍棒形 ,2~9 个隔膜 , 大小 27.5~110 × 2.75~4.5μm , 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倒棒状或圆筒状 , 淡黄色 , 大小 9.5~40×5~11.25μm , 具纵隔 1~6 个 , 多数 3~4 个 ; 横隔 1~5 个 , 多为 3 个。具短喙 , 仅为孢身长的一半 , 喙多无隔 , 少数 1~2 个隔 , 无色。 |
|
病原图: |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叶鞘、苞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该病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为害叶片、叶鞘及苞叶。初期病部现水渍状小圆斑点 , 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的病斑 , 中央灰白色至枯白色 , 边缘红褐色 , 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 大小 6~13 × 4~8(mm) 。后期病部可见黑色霉层 , 一些病斑中间破裂穿孔 , 严重的整株叶片病斑满布 , 呈撕裂状干枯坏死。近年河南新乡发病率 14%~53%, 为害有上升之势。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 , 但寄主种类多 , 分布广泛 , 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 , 也是玉米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 , 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 , 利于该病扩展。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培育、选择抗病品种。 (2) 按配方施肥要求 , 充分施足基肥 , 适时追肥。 (3) 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隔 7-15 天 1 次 , 防治 2~3 次。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该病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为害叶片、叶鞘及苞叶。初期病部现水渍状小圆斑点 , 逐渐扩展成椭圆形至近圆形的病斑 , 中央灰白色至枯白色 , 边缘红褐色 , 病健部交界明显。病斑扩展不受叶脉限制 , 大小 6~13 × 4~8(mm) 。后期病部可见黑色霉层 , 一些病斑中间破裂穿孔 , 严重的整株叶片病斑满布 , 呈撕裂状干枯坏死。近年河南新乡发病率 14%~53%, 为害有上升之势。
病原 Alternaria tenuis Nees 称链格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 , 直或稍弯曲。分生孢子 3~6 个串生 , 梭形、椭圆形、卵形、倒棒状 , 形状不一致 , 褐色至淡褐色 , 无喙或喙短 , 喙长不超过孢子的 1/3, 分生孢子光滑或具瘤 , 孢痕明显 , 大小为 13~68× 7~13(μm), 具横隔膜 1~7 个 , 多为 4~5个 , 隔膜处缢缩 , 纵隔膜 0~3 个。喙大小为 0~20.8 × O~5.2(μm), 分隔数 0~1 个。在病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3~4 根丛生 , 淡褐色至褐色 , 顶端细胞色淡或上下色泽均匀 , 多屈曲状 , 少数直 , 不分枝或少有不规则分枝 , 孢痕明显 , 基细胞膨大 , 具 2~8 个分隔。该菌寄生性不强 , 但寄主范围广。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 ,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该菌寄生性虽不强 , 但寄主种类多 , 分布广泛 , 在其他寄主上形成的分生孢子 , 也是玉米生长期中该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源。一般成熟老叶易染病 , 雨季或管理粗放、植株长势差 , 利于该病扩展。
防治方法 (1) 培育、选择抗病品种。 (2) 按配方施肥要求 , 充分施足基肥 , 适时追肥。 (3) 喷洒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50% 异菌脲 ( 扑海因 ) 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 50% 腐霉利 ( 速克灵 ) 可湿性粉剂 1500倍液、 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 , 隔 7-15 天 1 次 , 防治 2~3 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