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平脐蠕孢茎基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Bipolaris stem and root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禾旋孢腔菌 |
病原学名: | Cochliobolus sativus (Ito et Kurib.)Drechsl.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腔孢纲格孢腔菌目,旋孢腔菌属,禾旋孢腔菌 |
病原介绍: | 该菌为异宗配合种 , 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 ,pH6~6.5, 以透析袋为培养物 ,24 ℃培养 7 天 , 移至 20 ℃培养 14 天可形成子囊座。无性态分生孢子梗单生或 2~3 根丛生 , 从寄主表皮间生出 , 褐色 , 具隔膜。分生孢子形状和大小差异较大 , 一般为圆筒形 , 直或弯曲 , 两端略细 , 褐色 , 大小60~120 × 15~30(μm), 具隔膜 3~10 个。该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有的生理小种对幼苗为害严重 , 有的为害大麦成株。 病菌主要为害大麦、小麦、燕麦及其他禾 本科杂草。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发病初期玉米茎基 1~3 节出现大小不等的浅褐色病斑 , 后逐渐扩展 , 颜色由褐色变为黑褐色 , 气生根变为黑褐色 , 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 , 病节髓组织呈黄褐色干腐状。发病重的植株从病部折断倒伏。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Shoemaker 称麦根腐平脐蠕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 生孢子梗长短不等 , 橄褐色 , 顶端膝状曲折数次 , 宽径 6.2~10(μm), 下部与菌丝同宽 ,3.7~5.5(μm), 孢痕明显位于孢子梗顶端或折点处。分生孢子暗橄褐色 , 纺锤形或长椭圆形 , 正直或向一方弯曲 , 两端细胞钝圆 , 具 24 个隔膜 , 平均 6 个隔膜 , 大小 24.9~64.7 × 12.5~19.9(μm), 脐点明显 , 凹陷于基部细胞 ,孢子在水中 16 小时后 , 萌发率达 52.8%。孢子萌发多从两端长芽管。 |
发病规律: |
该病是土传病害 , 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 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 , 从根部伤口侵 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 件。尤其是雨后骤晴 , 土壤湿度大 , 气温剧升 , 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 ,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在栽培因素中 , 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 , 提高抗病性 , 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对氮肥能影响茎腐病发生有不同看法。栽植过密及连作地发病重。人工打叶和玉米螟等为害均能加重发病。此外许多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对茎腐病也具诱发作用。从病原来看禾谷镰刀菌在高湿、中湿、低湿条件下都能致病 , 高湿、中湿条件下发病率高。串珠镰刀菌在高湿条件不发病 , 而腐霉菌只在高湿条件下才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在明确当地致病菌种类和主要发病规律后 , 以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 , 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硫酸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综防措施 , 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为害。 (1) 选用抗病自交系 , 培育抗病品种如 登海 3 号、登海 3707、登海 3687 、登海 6213 、沈单 10 号、济单七号、济单 94-2 、浚单 18 、雅玉 12 、金象四号、金象一号、金象二号、原玉 9 号、吉新 205 、超甜 21 号、华甜玉 1 号、垦黏 2 号、渝糯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 D.maydis (Berk.)Sacc. 病菌在寄主表皮下产生较密集的黑色球形至扁球形分生孢子器 , 直径 350~500μm 。分生孢子浅褐色 , 圆筒形或椭圆形 , 具 1 隔膜 , 双胞 , 大小 13~33×3~7(μm); 在田间 , 有时可见无色透明的线状孢子。此外有报道 D.macrospora Earle 称大孢色二孢和 D.frumenti Ell.et Ev. 称干腐色二子孢 , 也可引起类似的病变。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带病种子或秸秆上越冬 ,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 随风传播。玉米吐雄时叶鞘较松散 , 落入叶鞘里的病菌直接或经伤口侵入 , 也可从茎秆基部、不定芽或花丝、穗梗的苞叶间直接侵入。该菌可随种子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病菌生长适温 28~30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0 ℃。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扩展。 防治方法 (1) 选种抗病品种。 (2) 与豆科等作物实行 2~3 年以上的轮作 , 避免在低洼阴冷的地块种植玉米 ,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和病果穗 , 千方百计减少越冬菌源。 (3) 该病发生重的地区 , 于播种前用 0.5% 的 40% 拌种双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 可减轻发病。 (4) 采收时果穗水分控制在 18% 、脱下的籽粒保持在 15% 以下 , 做到安全贮藏。 7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发病初期玉米茎基 1~3 节出现大小不等的浅褐色病斑 , 后逐渐扩展 , 颜色由褐色变为黑褐色 , 气生根变为黑褐色 , 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 , 病节髓组织呈黄褐色干腐状。发病重的植株从病部折断倒伏。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Shoemaker 称麦根腐平脐蠕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 生孢子梗长短不等 , 橄褐色 , 顶端膝状曲折数次 , 宽径 6.2~10(μm), 下部与菌丝同宽 ,3.7~5.5(μm), 孢痕明显位于孢子梗顶端或折点处。分生孢子暗橄褐色 , 纺锤形或长椭圆形 , 正直或向一方弯曲 , 两端细胞钝圆 , 具 24 个隔膜 , 平均 6 个隔膜 , 大小 24.9~64.7 × 12.5~19.9(μm), 脐点明显 , 凹陷于基部细胞 ,孢子在水中 16 小时后 , 萌发率达 52.8%。孢子萌发多从两端长芽管。有性态为 Cochliobolus sativus 称禾旋腔菌 ,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菌为异宗配合种 , 雌雄同株。自交不孕。该菌在麦秆浸汁琼脂培养基上 ,pH6~6.5, 以透析袋为培养物 ,24 ℃培养 7 天 后移至 20 ℃培养 14 天可形成子囊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是土传病害 , 且由多种寄生和半寄生性病原菌引起。病菌在 种子上或土壤、肥料中的病残体上越冬。带病种子和病残体是主要初侵染源 , 从根部伤口侵 入。矮秆品种、早熟品种易染病。玉米抽雄期至成熟期高温、高湿是茎腐病发生流行的重要条 件。尤其是雨后骤晴 , 土壤湿度大 , 气温剧升 , 往往导致该病暴发成灾。适时晚播 ,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和良好的土壤透气性可减轻或延缓发病。在栽培因素中 , 氮、磷、钾合理施用能增强植株长势 , 提高抗病性 , 尤其是氯化钾能减轻茎腐病的发生。对氮肥能影响茎腐病发生有不同看法。栽植过密及连作地发病重。人工打叶和玉米螟等为害均能加重发病。此外许多叶部、穗部和根部病害对茎腐病也具诱发作用。从病原来看禾谷镰刀菌在高湿、中湿、低湿条件下都能致病 , 高湿、中湿条件下发病率高。串珠镰刀菌在高湿条件不发病 , 而腐霉菌只在高湿条件下才发病。
防治方法 在明确当地致病菌种类和主要发病规律后 , 以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 , 配合药剂处理种子、调整茬口、适期晚播、合理密植、与矮秆作物间作、增施有机肥和硫酸钾肥、及时防治玉米螟等综防措施 , 可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为害。 (1) 选用抗病自交系 , 培育抗病品种如 登海 3 号、登海 3707、登海 3687 、登海 6213 、沈单 10 号、济单七号、济单 94-2 、浚单 18 、雅玉 12 、金象四号、金象一号、金象二号、原玉 9 号、吉新 205 、超甜 21 号、华甜玉 1 号、垦黏 1 号、渝糯 7号、西星糯 1 号、筑糯 5 号、恒丰 1 号、农大高油 115 、农大 84 、濮单 5 号、屯玉 27 号、屯玉 1 号、屯玉 2 号、屯玉 3 号、屯玉 65 号、潞玉十三号、郑单 958 、铁单 8 号、沈单 7 号、丹玉 6 号、 13 号、 16 号、农大 40 、中丹 11 号、冀单 29 、 30 等。 (2) 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根据土质、地势和肥力 ,667 ㎡ 施优质农家肥 3000 ~4000 kg, 纯氮 13~15kg, 如使用的品种不是抗病品种 ,667 ㎡ 基施硫酸钾 8~1Okg 或氯化钾 15~2Okg 。如用秸秆沤肥待充分发酵后再施用 , 减少菌源。(3)扩大玉米、小麦、马铃薯等多种形式间作面积。 (4) 适期晚播。 (5) 与大豆、花生等作物轮作 , 合理密植 , 及时防治黏虫、玉米螟和地下害虫。 (6) ①玉米茎腐病菌多在玉米苗期就在根内处于潜伏侵染状态 , 后期条件适宜时又会扩展、显症 , 为此应在播种前用 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200 g( 有效成分 3Og) 拌 5Okg 玉米种子充分拌匀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 0.3% 的药量拌种。 ②用种子重量 4% 的 5% 根宝种衣剂拌种 , 效果很好。③防治玉米的镰刀菌茎腐病 , 每 5Okg 种子用 10% 咯菌腈悬浮种衣剂 5O m1, 先以 0.25~0.5kg 水稀释药液后均匀拌和种子 , 晾干后即可播种。 (7) 玉米进入雨季 , 茎腐病迅速扩展时 , 马上用 50% 氯溴异氰尿酸 ( 消菌灵 ) 水溶性粉剂 1000 倍液或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淋茎下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