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玉米苗期立枯丝核菌根腐病

作者:玉米 来源:Corn seedling stage Rhizoctoni 发表时间:2007-07-09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玉米苗期立枯丝核菌根腐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Corn seedling stage Rhizoctonia root rot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立枯丝核菌
病原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
病原介绍:初生菌丝无色 , 直径 4.98~8.71 μ m, 分枝呈直角或近直角 , 分枝处多溢缩 , 并具 1 隔膜 , 新分枝菌丝逐渐变为褐色 , 变粗短后纠结成菌核。菌核初白色 , 后变为淡褐或深褐色 , 大小 0.5~5mm。菌丝生长温度最低 4 ℃ , 最高 32~33 ℃ , 最适 23 ℃ ,34 ℃停止生长。菌核形成适温 23~28 ℃。
病原中文名:瓜亡革菌
病原学名:Thanatephorua cucumeris (Frank) Donk.
分类地位:真菌界担子菌门层菌纲胶膜菌目,亡革菌属,瓜亡革菌
病原介绍:菌丝细胞含多个细胞核,有桶状隔膜,有些菌丝分化成念珠状细胞,菌丝体纠结形成质地疏松的菌核,子实层为一薄片或环状物,有时出现在近土面的茎或叶上及土粒上,由伞状或总状的无隔担子组成,担子圆筒形,大小10~25×6~19(μm),上面着生2~7个,一般具小梗4个,小梗直立粗状,长5.5~36.5μm。担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一侧扁平,顶端细尖,表面光滑,大小6~14×4~8(μm)。
病原图: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玉米
寄主英文名:corn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根、茎
症状图:
病害症状: 苗期引起根系及茎基部染病部位变褐坏死 , 地上部叶片边缘出现黄褐色云纹状斑 , 可致田间大量死苗 , 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 80%。
发病规律: 该病从播种至出苗期均可发生。丝核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在土 壤或病残体中越冬。遇有发病条件即开始侵染。侵染适期为苗龄 O~10 天。发病条件总的趋势是 : 土温低、湿度大、黏质土发病重 , 播种前整地粗放、种子质量不高、播种过深、土壤贫瘠易发病。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真菌
防治办法: (1) 实行大面积轮作。 (2) 采用高垄或高哇栽培 , 认真平整土地 , 防止大水漫灌和雨后积水。苗期注意松土 , 增加土壤通透性。 (3) 适期播种 , 不宜过早。 (4) 提倡采用地膜覆盖和种衣剂包衣 , 具体用法见玉米纹枯病。 (5)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 30% 苯噻氰( 倍生 ) 乳油 1000 ~1500倍液或 3.2% 恶甲水剂 700倍液或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 3000倍液。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主要为害玉米的根部和茎基部。苗期引起根系及茎基部染病部位变褐坏死 , 地上部叶片边缘出现黄褐色云纹状斑 , 可致田间大量死苗 , 严重地块发病率高达 80%。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称立枯丝核菌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Donk 称瓜亡革菌。此外 R.cerealis Vander Hoeven 称禾谷丝核菌中的 CAG-3 、 CAG-6 、 CAG-8 、 CAG-9 、 CAG-10 等菌丝融合群也是该病重要的病原菌 , 其中 CAG-10对玉米致病力强。我国不同玉米种植区玉米纹枯病的立枯丝核菌的菌丝融合群及致病性不同。引发典型症状的主要是立枯丝核菌 R.solani  AG-lIA  菌丝融合群。华北地区 AG-1IA 、 AG-lIB 、 AG-3 、 AG-5 四个菌丝融合群都能侵染玉米。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着 AG-4、AG-lIA 两个菌丝融合群 , 其中 AG-4 对玉米幼苗致病力较强 , 成株期 AG-1IA 的致病力较强。该 菌群是一种不产孢的丝状真菌。菌丝在融合前常相互诱引 , 形成完全融合或不完全融合或接 触融合三种融合状态。玉米纹枯病菌为多核的立枯丝核菌 , 具 3 个或 3 个以上的细胞核 , 菌丝直径 6~10 μm。 菌核由单一菌丝尖端的分枝密集而形成或由尖端菌丝密集而成。该菌在土壤中形成薄层蜡状或白粉色网状至网膜状子实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 , 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 , 上具 3~5 个小梗 , 梗上着生担孢子 ; 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 , 基部较宽 , 大小 7.5~12 × 4.5~5.5(μm) 。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 2 次担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从播种至出苗期均可发生。丝核菌主要以菌核、菌丝体在土 壤或病残体中越冬。遇有发病条件即开始侵染。侵染适期为苗龄 O~10 天。发病条件总的趋势是 : 土温低、湿度大、黏质土发病重 , 播种前整地粗放、种子质量不高、播种过深、土壤贫瘠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实行大面积轮作。 (2) 采用高垄或高哇栽培 , 认真平整土地 , 防止大水漫灌和雨后积水。苗期注意松土 , 增加土壤通透性。 (3) 适期播种 , 不宜过早。 (4) 提倡采用地膜覆盖和种衣剂包衣 , 具体用法见玉米纹枯病。 (5) 发病初期喷洒或浇灌 30% 苯噻氰( 倍生 ) 乳油 1000 ~1500倍液或 3.2% 恶甲水剂 700倍液或 95% 恶霉灵 ( 绿亨 1 号 ) 精品 3000倍液。
(责任编辑: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