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大孢指疫霉)疯顶病 |
病害别名: | 玉米指疫霉病 |
病害英文名: |
Corn or maize crazy top downy mildew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 |
病原学名: | Sclerophthora macrospore (Sacc.)Thirum.Shaw & Naras var .maydis Liu & Zhang,J.Yunnan Agr.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卵菌门卵菌纲霜霉目,指疫霉属,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 |
病原介绍: | 菌丝体生在寄主组织里细胞间 , 孢囊梗很短 , 单生 , 偶有 2 次分枝 , 长 4.8~30μm , 由气孔伸出 , 其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形至洋梨状 , 具带紫褐色或浅黄色的乳突 , 大小 15~84 ×13~56(μm) 。孢子囊萌发产生30~90 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 , 大小 9~16(μm) 。藏卵器球形至椭圆形 , 浅黄褐色至茶褐色 , 大小 42.5~105 × 37.5~82.5(μm) 。卵孢子球形 , 浅黄色 , 位于寄主维管束及叶肉组织中不易散出 , 大小 35~49 × 36~55(μm), 萌发产生孢子囊。1~3 个雄器侧生 , 浅黄色 , 大小 17.5~66 × 5~29(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实际上也是一种霜霉病。大孢指疫霉侵染玉米 , 产生典型的 疯顶症。发病初期出现过度分蘖, 每株 3~5 个或 6~10 个 , 上部的叶片旋转扭曲。典型症状是雄穗局部或完全增生 , 致穗上形成一堆叶状结构。这些变态的叶状花序称为丛顶或疯顶。 有时叶扭曲也可能发生在雌穗上。发病程度与病菌侵入时间及在寄主上侵染程度有关。发病严重的叶片变狭窄 , 呈带状 , 坚韧。有的仅表现植株矮化或叶片上有褪绿条斑。该病多发生在 温带或暖温带。我国山东、四川、江苏、宁夏、北京、广东、台湾均有发生。 |
发病规律: |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卵孢子在潮湿的土壤中萌发 , 产生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 侵入寄主的组织 , 其菌丝完成系统发。孢囊梗从寄主叶片上气孔伸出 , 其上产生孢子囊 , 藏卵器在病部大量产生。田间植株在 4~5 片叶以前若土壤湿度饱和 , 苗期就可发病 , 土壤湿度饱和状态持续 24~48 小时 , 就能完成侵染。这可能是饱和的湿度使土壤中的卵孢子开始发芽并提供游动孢子活动的水湿条件 , 使其能顺利到达玉米侵染点。适于侵染的土温幅度比较宽。在叶面上形成孢子适温为 24~28 ℃ ,孢子发芽适温 12~16 ℃。试验证明种子能传播该病 , 但对其流行并不重要。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大面积轮作。 (2) 在潮湿地区注意排水 , 不要在低洼地方种植玉米。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玉米指疫霉病。实际上也是一种霜霉病。大孢指疫霉侵染玉米 , 产生典型的 疯顶症。发病初期出现过度分蘖, 每株 3~5 个或 6~10 个 , 上部的叶片旋转扭曲。典型症状是雄穗局部或完全增生 , 致穗上形成一堆叶状结构。这些变态的叶状花序称为丛顶或疯顶。 有时叶扭曲也可能发生在雌穗上。发病程度与病菌侵入时间及在寄主上侵染程度有关。发病严重的叶片变狭窄 , 呈带状 , 坚韧。有的仅表现植株矮化或叶片上有褪绿条斑。该病多发生在 温带或暖温带。我国山东、四川、江苏、宁夏、北京、广东、台湾均有发生。
病原 Sclerophthora macrospore (Sacc.)Thirum.Shaw & Naras var .maydis Liu & Zhang,J.Yunnan Agr. 称大孢指疫霉玉蜀黍变种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o 菌丝体生在寄主组织里细胞间 , 孢囊梗很短 , 单生 , 偶有 2 次分枝 , 长 4.8~30μm , 由气孔伸出 , 其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形或倒卵形至洋梨状 , 具带紫褐色或浅黄色的乳突 , 大小 15~84 ×13~56(μm) 。孢子囊萌发产生30~90 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椭圆形 , 大小 9~16(μm) 。藏卵器球形至椭圆形 , 浅黄褐色至茶褐色 , 大小 42.5~105 × 37.5~82.5(μm) 。卵孢子球形 , 浅黄色 , 位于寄主维管束及叶肉组织中不易散出 , 大小 35~49 × 36~55(μm), 萌发产生孢子囊。1~3 个雄器侧生 , 浅黄色 , 大小 17.5~66 × 5~29(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春卵孢子在潮湿的土壤中萌发 , 产生 孢子囊和游动孢子 , 侵入寄主的组织 , 其菌丝完成系统发。孢囊梗从寄主叶片上气孔伸出 , 其上产生孢子囊 , 藏卵器在病部大量产生。田间植株在 4~5 片叶以前若土壤湿度饱和 , 苗期就可发病 , 土壤湿度饱和状态持续 24~48 小时 , 就能完成侵染。这可能是饱和的湿度使土壤中的卵孢子开始发芽并提供游动孢子活动的水湿条件 , 使其能顺利到达玉米侵染点。适于侵染的土温幅度比较宽。在叶面上形成孢子适温为 24~28 ℃ ,孢子发芽适温 12~16 ℃。试验证明种子能传播该病 , 但对其流行并不重要。
防治方法 (1) 大面积轮作。 (2) 在潮湿地区注意排水 , 不要在低洼地方种植玉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