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矮花叶病毒病 |
病害别名: | 玉米花叶条纹病 、 黄绿条纹病 |
病害英文名: |
Corn(maize) dwarf mosaic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玉米矮花叶病毒 |
病原学名: |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
分类地位: | 马铃薯Y病毒科,马铃薯Y病毒属,玉米矮花叶病毒 |
病原介绍: | 病毒粒体长条状,750×12 ~ 15(nm),钝化温变55~60℃,稀释限点100~1000倍,20℃体外存活期1~2天。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我国 1966 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 , 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 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 , 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 , 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 , 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 , 变脆 , 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 , 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 , 为害重。 |
发病规律: |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 , 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 , 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 23 种蚜虫 , 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 , 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 , 吸毒后即传毒 , 但丧失活力也较快 ; 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 ; 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 , 一般在 0.05% 上下。除侵染玉米外 , 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 A 、 B 、 C 、 D 及 O 株系 , 其中 A 、 B 两个株系最重要。 A 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 ,B 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 B 株系、 O 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 , 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 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 , 即 5~7 月凉爽、降雨不多 , 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 , 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 , 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 , 自然界毒源、量大 , 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 , 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 81515 、 Mol7 、掖 107 种子带毒率分别为 0.1% 、 0.13% 、 0.16%,8112 为 1.04%,7942 的种子带毒率高达 12.6%, 黄早 4 、 478 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 , 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 , 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 , 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 , 介体蚜虫大量繁殖 , 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病毒 |
防治办法: |
(1) 因地制宜 , 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农大高油 115 、农大 86 、恒丰 1 号、中原单 32 号、筑糯 5 号、西星糯 1 号、渝糯 7 号、雅玉 12 号、浚单 18 、济单 94-2 、登海 6213 、 登海 3707 、潞玉十三号、屯玉 27 号、濮单 5 号、濮单 6 号等。 (2) 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 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 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 , 可减少传毒寄主 , 减轻发病。 (4) 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 , 及时喷洒 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我国 1966 年在河南辉县首次发现 , 接着陕西、甘肃、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北京、 内蒙古也有发生。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幼苗染病心叶基部细胞间出现椭圆形褪绿小点 , 断续排列成条点花叶状 , 并发展成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 , 后期病叶叶尖的叶缘变红紫而干枯。发病重的叶片发黄 , 变脆 , 易折。病叶鞘、病果穗的苞叶也能现花叶状。发病早的 , 病株矮化明显。该病发生面积广 , 为害重。
病原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MDMV),Potyviridae 称玉米矮花叶病毒。异名: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 。病毒粒体线状 , 大小 750 × 12~15(nm), 在电镜下观察病组织切片有风轮状内含体。体外保毒期为 24 小时 , 致死温度 55~60 ℃ , 稀释限点 1000 ~2000 倍。病株组织里的病毒在超低温冰箱保存 5 年后仍具侵染能力。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 , 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 , 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传毒蚜虫有玉米蚜、桃蚜、棉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等 23 种蚜虫 , 均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毒 , 其中玉米蚜是主要传毒蚜虫 , 吸毒后即传毒 , 但丧失活力也较快 ; 病汁液摩擦也可传毒 ; 染病的玉米种子也有一定传毒率 , 一般在 0.05% 上下。除侵染玉米外 , 还可侵染马唐、虎尾草、白茅、画眉草、狗尾草、稗、雀麦、牛鞭草、苏丹草等。玉米矮花叶病毒有 A 、 B 、 C 、 D 及 O 株系 , 其中 A 、 B 两个株系最重要。 A 株系主要侵染玉米和约翰逊草 ,B 株系只侵染玉米。我国已鉴定出 B 株系、 O 株系。病毒通过蚜虫侵入玉米植株后 , 潜育期随气温升高而缩短。该病发生程度与蚜量关 系密切。生产上有大面积种植的感病玉米品种和对蚜虫活动有利的气候条件 , 即 5~7 月凉爽、降雨不多 , 蚜虫迁飞到玉米田吸食传毒 , 大量繁殖后辗转为害 , 易造成该病流行。近年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北移大面积发生。一是主推玉米品种和骨干自交系不抗病 , 自然界毒源、量大 , 气候适于介体繁殖、迁飞等。二是种子带毒率高 , 初侵染源、基数大。经检测 81515 、 Mol7 、掖 107 种子带毒率分别为 0.1% 、 0.13% 、 0.16%,8112 为 1.04%,7942 的种子带毒率高达 12.6%, 黄早 4 、 478 未检测到种子带毒。种子带毒率增高 , 致田间初侵染源基数增大 , 在抗病品种尚缺乏情况下 , 遇玉米苗期气候适宜 , 介体蚜虫大量繁殖 , 病毒病即迅速传播。
防治方法 (1) 因地制宜 , 合理选用抗病杂交种或品种如农大高油 115 、农大 86 、恒丰 1 号、中原单 32 号、筑糯 5 号、西星糯 1 号、渝糯 7 号、雅玉 12 号、浚单 18 、济单 94-2 、登海 6213 、 登海 3707 、潞玉十三号、屯玉 27 号、濮单 5 号、濮单 6 号等。 (2) 在田间尽早识别并拔除病株 这是防治该病关键措施之一。 (3) 适期播种和及时中耕锄草 , 可减少传毒寄主 , 减轻发病。 (4) 在传毒蚜虫迁入玉米田的始期和盛期 , 及时喷洒 50% 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