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低温障碍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low temperature injury |
病原信息: | 没有这个病原信息!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整株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玉米原产于热带 , 是一种喜温作物 , 对温度要求较高。一些年份由于气温低 , 常使玉米产生低温冷害。播种至出苗遇有低温 , 出现出苗推迟 , 苗弱、瘦小 , 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降低等现象 , 且对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有阻碍作用。四展叶期 , 植株明显矮小 , 表现生长延缓 , 光合作用强度、植株功能叶片的有效叶面积显著降低 ; 四展叶期至吐丝期 , 低温持续时间长 , 株高、茎秆、叶面积及单株干物质重量受到影响 ; 吐丝至成熟期 , 低温造成有效积温不够。灌浆期 , 低温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减缓 , 灌浆速度下降 , 造成减产。 |
发病规律: |
从玉米整个生育期来看 , 芽期、苗期、灌浆期对低温敏感性很大。苗期低温降低了光合作用强度 , 影响植株生长。即使温度恢复后仍有一定的低温后效作用 , 然后逐渐恢复。同时 , 低温下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受到抑制 , 影响了植株总的有效叶面积 , 致光合生产率下降。 播种至出苗期需有效积温 79.4 日度 , 生物学低限为 9.3 ℃。播种至出苗的天数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平均气温 15 ℃ , 需 15~20 天。平均气温 12.8~16.8 ℃产量高 , 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都会减产。均温低于 10 ℃ , 光合生产率明显下降。生产上播种至出苗平均气温升高或降低 1 ℃ ,每 667 ㎡ 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 10.6kg。 出苗至吐丝期 , 进入了玉米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 , 尤其进入拔节以后 , 温度升高生长发育快 , 有利于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单位干物质重量的增加。平均气温低于 23.9 ℃ , 就会受到影响 , 低于 23 ℃就会减产。吐丝至成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 , 仍需较高温度。从开始吐丝至吐丝后 13 天是籽粒缓慢增重时期 , 吐丝后 14~45 天是籽粒快速增重阶段 , 灌浆速度直线上升 ,46 天后至成熟又转到籽粒缓慢增重阶段。此间平均气温提高或降低 1 ℃ , 则 667㎡ 生产量可增加或减少 76.6kg。 看来吐丝至成熟期间气温变化 , 尤其气温偏低对产量影响比播种至出苗期还要大。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温度失调 |
防治办法: |
(1) 玉米品种间耐低温差异很大 , 故应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耐低温高产优质玉米良种。 (2) 严格依据气候区划科学地确定播种期 , 适期早播 , 使各生育阶段温度指标得到满足。如播种至出苗气温最好为 12.8~16.8 ℃ , 不要低于 10 ℃ ; 出苗至吐丝平均气温高于 24 ℃为宜 , 不要低于 23 ℃ ; 吐丝至成熟需要较高温度 , 以利光合作用进行 , 尤其灌溉后期气温偏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 籽粒形成至灌浆期处于 7 月份 , 气温高于 23 ℃ , 约需积温 300 ℃ , 一般能满足。吐丝后 13~45 天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 需积温 1000 ℃ , 气温 20 ℃能顺利完成。生产上播种晚的 ( 一般 6 月份以后播种 ), 进入籽粒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气温低于 20 ℃或更低 , 积温仅 910 ℃ , 不能满足灌浆成熟需要 , 这样低温对产量影响比较大 , 因此必须确定适合当地能满足玉米生育后期对温度需要的播种期 , 做到适期早播。 (3) 苗期施用磷肥能改善玉米生长环境 , 对缓减低温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 50 ml, 对水 500 ml拌种 , 可提高抗寒力。 还可用生物钾肥 500g 对水 250 ml 拌种 , 稍加阴干后播种 , 增强抗逆力。 (4) 必要时选用育苗移栽。 (5) 提倡采用玉米覆盖地膜栽培法常见形式有 : ①玉米平作宽幅覆膜。 ②玉米垄作窄幅覆膜。③带田套种一膜两用。④正方形窝播覆膜。⑤掩子田或称撮种覆膜。⑥垄沟聚雨覆膜。⑦丰产坑覆膜。③膜侧玉米。⑨拱棚加地膜两段覆膜。 10 玉米覆膜育苗移栽。采用玉米覆膜栽培 , 田间管理过程基本上与大田栽培技术相同 , 但在播种至揭膜阶段稍有不同。重点是掌握铺膜和揭膜两个关键技术 , 确保苗全、苗壮。技术要点 : 一是精细整地。北方应在秋季整地、施肥、耙磨、镇压 , 早春顶凌耙磨、起垄作畦。有灌溉条件的 , 应在秋冬季灌好底墒水 , 适时镇压、耙耱, 防止失墒 , 达到畦平、土细、上虚下实。二是选用良种。玉米采用地膜覆盖以后 , 争 取了 250~300 ℃的有效积温 , 延长了生育季节 , 因此可选择比当地玉米生长期长 10 天左右的品种。三是合理密植。要求做到密度适宜 , 用膜较少 , 管理方便。可采用宽窄行或大、小垄种植法 , 即大行距 8Ocm, 小行距 25cm, 用 70~75cm 宽的薄膜覆盖 2 行玉米 , 两边压人薄膜 1Ocm 。好处是密度可保证 3800 ~4500 株 , 通风透光好 , 能发挥边行优势。每 667㎡ 用膜0.5kg。 一般密度可比露地玉米增加 10%~15% 左右。四是早播早覆膜。一般比露地早 10~15 天 , 播后先在垄两边各开一条沟 , 沟深5cm, 把塑料膜紧贴地面 , 松紧适宜 , 膜边压土严实 , 使膜的采光面在 35cm 以上。草害严重的 , 播种后用拉索 100 g 或西玛津 150g, 对水于垄面喷雾 , 喷后再覆膜。 五是推广机械覆膜。六是揭膜放苗。先播后覆膜的玉米 , 适时揭膜放苗至关重要。覆膜玉米经 10~15 天出苗 , 在幼苗第 1 片叶展开后及时破膜放苗 , 放苗过迟 , 容易在封孔时压住玉米植株或灼伤叶片。破膜放苗最好选择晴天下午 , 使幼苗得到锻炼。放苗时用小刀或竹片破 12cm 小孔 , 放出幼苗 , 然后用细湿土沿幼苗茎基部把间隙封严 , 防止进入冷空气 , 保持膜内温湿度。日均气温升至 25 ℃以上后 , 应除去塑料膜 , 便于管理。提倡使用光降解膜和生物降解膜。 (6) 提倡施用 " 农家宝 "1 号 30ml 拌玉米种子 , 使根系发达提高抗病力 , 早发芽 36 小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 " 农家宝 "90ml, 对水 5Okg 喷洒 , 可使叶片气孔关闭 , 减少水分蒸腾 , 提高抗旱能力。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玉米原产于热带 , 是一种喜温作物 , 对温度要求较高。一些年份由于气温低 , 常使玉米产生低温冷害。播种至出苗遇有低温 , 出现出苗推迟 , 苗弱、瘦小 , 种子发芽率、发芽势降低等现象 , 且对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有阻碍作用。四展叶期 , 植株明显矮小 , 表现生长延缓 , 光合作用强度、植株功能叶片的有效叶面积显著降低 ; 四展叶期至吐丝期 , 低温持续时间长 , 株高、茎秆、叶面积及单株干物质重量受到影响 ; 吐丝至成熟期 , 低温造成有效积温不够。灌浆期 , 低温使植株干物质积累速率减缓 , 灌浆速度下降 , 造成减产。
病因 从玉米整个生育期来看 , 芽期、苗期、灌浆期对低温敏感性很大。苗期低温降低了光合作用强度 , 影响植株生长。即使温度恢复后仍有一定的低温后效作用 , 然后逐渐恢复。同时 , 低温下植株功能叶片的生长受到抑制 , 影响了植株总的有效叶面积 , 致光合生产率下降。 播种至出苗期需有效积温 79.4 日度 , 生物学低限为 9.3 ℃。播种至出苗的天数随温度增高而缩短。平均气温 15 ℃ , 需 15~20 天。平均气温 12.8~16.8 ℃产量高 , 高于或低于这个温度都会减产。均温低于 10 ℃ , 光合生产率明显下降。生产上播种至出苗平均气温升高或降低 1 ℃ ,每 667 ㎡ 产量就会增加或减少 10.6kg。 出苗至吐丝期 , 进入了玉米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 , 尤其进入拔节以后 , 温度升高生长发育快 , 有利于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单位干物质重量的增加。平均气温低于 23.9 ℃ , 就会受到影响 , 低于 23 ℃就会减产。吐丝至成熟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 , 仍需较高温度。从开始吐丝至吐丝后 13 天是籽粒缓慢增重时期 , 吐丝后 14~45 天是籽粒快速增重阶段 , 灌浆速度直线上升 ,46 天后至成熟又转到籽粒缓慢增重阶段。此间平均气温提高或降低 1 ℃ , 则 667㎡ 生产量可增加或减少 76.6kg。 看来吐丝至成熟期间气温变化 , 尤其气温偏低对产量影响比播种至出苗期还要大。
防治方法 (1) 玉米品种间耐低温差异很大 , 故应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耐低温高产优质玉米良种。 (2) 严格依据气候区划科学地确定播种期 , 适期早播 , 使各生育阶段温度指标得到满足。如播种至出苗气温最好为 12.8~16.8 ℃ , 不要低于 10 ℃ ; 出苗至吐丝平均气温高于 24 ℃为宜 , 不要低于 23 ℃ ; 吐丝至成熟需要较高温度 , 以利光合作用进行 , 尤其灌溉后期气温偏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 籽粒形成至灌浆期处于 7 月份 , 气温高于 23 ℃ , 约需积温 300 ℃ , 一般能满足。吐丝后 13~45 天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 需积温 1000 ℃ , 气温 20 ℃能顺利完成。生产上播种晚的 ( 一般 6 月份以后播种 ), 进入籽粒快速增长阶段平均气温低于 20 ℃或更低 , 积温仅 910 ℃ , 不能满足灌浆成熟需要 , 这样低温对产量影响比较大 , 因此必须确定适合当地能满足玉米生育后期对温度需要的播种期 , 做到适期早播。 (3) 苗期施用磷肥能改善玉米生长环境 , 对缓减低温冷害有一定效果。也可用禾欣液肥 50 ml, 对水 500 ml拌种 , 可提高抗寒力。 还可用生物钾肥 500g 对水 250 ml 拌种 , 稍加阴干后播种 , 增强抗逆力。 (4) 必要时选用育苗移栽。 (5) 提倡采用玉米覆盖地膜栽培法常见形式有 : ①玉米平作宽幅覆膜。 ②玉米垄作窄幅覆膜。③带田套种一膜两用。④正方形窝播覆膜。⑤掩子田或称撮种覆膜。⑥垄沟聚雨覆膜。⑦丰产坑覆膜。③膜侧玉米。⑨拱棚加地膜两段覆膜。 10 玉米覆膜育苗移栽。采用玉米覆膜栽培 , 田间管理过程基本上与大田栽培技术相同 , 但在播种至揭膜阶段稍有不同。重点是掌握铺膜和揭膜两个关键技术 , 确保苗全、苗壮。技术要点 : 一是精细整地。北方应在秋季整地、施肥、耙磨、镇压 , 早春顶凌耙磨、起垄作畦。有灌溉条件的 , 应在秋冬季灌好底墒水 , 适时镇压、耙耱, 防止失墒 , 达到畦平、土细、上虚下实。二是选用良种。玉米采用地膜覆盖以后 , 争 取了 250~300 ℃的有效积温 , 延长了生育季节 , 因此可选择比当地玉米生长期长 10 天左右的品种。三是合理密植。要求做到密度适宜 , 用膜较少 , 管理方便。可采用宽窄行或大、小垄种植法 , 即大行距 8Ocm, 小行距 25cm, 用 70~75cm 宽的薄膜覆盖 2 行玉米 , 两边压人薄膜 1Ocm 。好处是密度可保证 3800 ~4500 株 , 通风透光好 , 能发挥边行优势。每 667㎡ 用膜0.5kg。 一般密度可比露地玉米增加 10%~15% 左右。四是早播早覆膜。一般比露地早 10~15 天 , 播后先在垄两边各开一条沟 , 沟深5cm, 把塑料膜紧贴地面 , 松紧适宜 , 膜边压土严实 , 使膜的采光面在 35cm 以上。草害严重的 , 播种后用拉索 100 g 或西玛津 150g, 对水于垄面喷雾 , 喷后再覆膜。 五是推广机械覆膜。六是揭膜放苗。先播后覆膜的玉米 , 适时揭膜放苗至关重要。覆膜玉米经 10~15 天出苗 , 在幼苗第 1 片叶展开后及时破膜放苗 , 放苗过迟 , 容易在封孔时压住玉米植株或灼伤叶片。破膜放苗最好选择晴天下午 , 使幼苗得到锻炼。放苗时用小刀或竹片破 12cm 小孔 , 放出幼苗 , 然后用细湿土沿幼苗茎基部把间隙封严 , 防止进入冷空气 , 保持膜内温湿度。日均气温升至 25 ℃以上后 , 应除去塑料膜 , 便于管理。提倡使用光降解膜和生物降解膜。 (6) 提倡施用 " 农家宝 "1 号 30ml 拌玉米种子 , 使根系发达提高抗病力 , 早发芽 36 小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 " 农家宝 "90ml, 对水 5Okg 喷洒 , 可使叶片气孔关闭 , 减少水分蒸腾 , 提高抗旱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