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Trichothecium ear or kernel r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粉红单端孢 |
病原学名: |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 ,、Trichoderma roseum Pers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单端孢属,粉红单端孢 |
病原介绍: | 菌落初无色,后渐变粉红色,菌丝体由无色、分隔和分枝的菌丝组成。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无色、不分枝,有分隔,于顶端以倒合轴式序列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双胞,顶端圆钝,至基部渐细,无色或淡红色,大小17.5~27×5~12.5(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穗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主要为害果穗。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 , 使籽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 , 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 传播到果穗上 , 由伤口侵入。发病后 , 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蔓延 , 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 25~30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 , 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 。 (2) 选用抗病品种。 (3) 适当调节播种期 , 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 , 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 , 不要与雨季相遇。 (4) 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可减轻受害程度。 (5) 在玉米果穗吐恋时往穗部喷洒 5% 井冈霉素水剂 , 每 667 ㎡ 用药 50~75ml 对水 75~100 L, 或 40% 多?酮( 禾病净 ) 、克百菌悬浮剂 500 ~800 倍液、 30% 倍生乳油 1000 倍液、 40% 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视病情防治 1 次或 2 次。 (6) 在干旱缺水地区每 667㎡ 用 5% 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 4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 g 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 , 防治玉米穗腐病 , 防效 80% 左右 , 同时可混入杀虫剂兼防螟虫。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果穗。致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浅红色霉状物 , 使籽粒发霉。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上 , 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病原 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Link 称粉红聚端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初白色 , 后渐变粉红色。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 , 无色 , 顶端有时稍大 , 大小 162.5~2 00× 2.5~4.5 (μm); 分生孢子顶生 , 单独形成 , 多可聚集成头状 , 呈浅橙红色 , 分生孢子倒洋梨形 , 无色或半透明 , 成熟时具 1 隔膜 , 隔膜处略缢缩 , 大小 15~28 × 8~15.5(μm)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 传播到果穗上 , 由伤口侵入。发病后 , 病部又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 借风雨传播蔓延 , 进行再侵染。病菌发育适温 25~30 ℃ , 相对湿度高于 85% 易发病。
防治方法 (1) 首先要防治玉米纹枯病 , 从清洁病原、栽培耕作防治和药剂防治入手。 (2) 选用抗病品种。 (3) 适当调节播种期 , 尽可能使该病发生的高峰期 , 即玉米孕穗至抽穗期 , 不要与雨季相遇。 (4) 发病后注意开沟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可减轻受害程度。 (5) 在玉米果穗吐恋时往穗部喷洒 5% 井冈霉素水剂 , 每 667 ㎡ 用药 50~75ml 对水 75~100 L, 或 40% 多?酮( 禾病净 ) 、克百菌悬浮剂 500 ~800 倍液、 30% 倍生乳油 1000 倍液、 40% 农利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视病情防治 1 次或 2 次。 (6) 在干旱缺水地区每 667㎡ 用 5% 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或 4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 g 制成药土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点心叶 , 防治玉米穗腐病 , 防效 80% 左右 , 同时可混入杀虫剂兼防螟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