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褐斑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Corn or maize brown spo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玉蜀黍节壶菌 |
病原学名: | Physoderma maydis Miyabe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壶菌门壶菌纲壶菌目,节壶菌属,玉蜀黍节壶菌 |
病原介绍: | 休眠孢子椭圆形,一端扁平有盖,大小22~45×18~30(μm),萌发时盖开启,内生具乳头状突起无盖的排孢,释放出单尾鞭毛的游动孢子,大小5~7×3~4(μm);外生菌体是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的薄壁孢子囊,产生具单尾鞭毛的小型游动孢子。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叶、叶鞘、茎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叶片、叶鞘染病病斑圆形至椭圆形 , 褐色或红褐色 , 病斑易密集成行 , 小病斑融合成大病斑 , 病斑四周的叶肉常呈粉红色 , 后期病斑表皮易破裂 , 散出褐色粉末 , 即病原菌的休眠孢子。茎部染病易倒折。 |
发病规律: |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到叶片上侵入为害。 7~9 月气温高、湿度大 , 长时间降雨易诱发此病。我国长江流域发病重。近年华北夏玉米受害日渐严重 , 尤其是密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 , 及时深翻。 (2) 选用抗病品种如豫玉 22 、农大 108,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 适时追肥、中耕锄草 ,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 提高抗病力。 (4) 栽植密度适当 ,667 ㎡ 低于 3500 株 , 提高田间通透性。 (5) 用 34% 卫福 1kg 拌玉米种 133kg。 必要时在玉米 10~13 叶期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 3000 倍液或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 也有较高防效。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 , 叶片上与叶鞘相连处易染病。叶片、叶鞘染病病斑圆形至椭圆形 , 褐色或红褐色 , 病斑易密集成行 , 小病斑融合成大病斑 , 病斑四周的叶肉常呈粉红色 , 后期病斑表皮易破裂 , 散出褐色粉末 , 即病原菌的休眠孢子。茎部染病易倒折。
病原 Physoderma maydis Miyabe. 称玉蜀黍节壶菌 ,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休眠孢子椭圆形 , 一端扁平有盖 , 大小 22~45 × 18~30(μm), 萌发时盖开启 , 内生具乳头状突起无盖的排孢 , 释放出具单尾鞭毛的游动孢子 , 大小 5~7 × 3~4(μm); 外生菌体为长椭圆形至长卵圆形的薄壁孢子囊 , 产生具单尾鞭毛的小型游动孢子。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风 雨传播到叶片上侵入为害。 7~9 月气温高、湿度大 , 长时间降雨易诱发此病。我国长江流域发病重。近年华北夏玉米受害日渐严重 , 尤其是密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 , 及时深翻。 (2) 选用抗病品种如豫玉 22 、农大 108, 实行 3 年以上轮作。 (3)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 适时追肥、中耕锄草 ,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 提高抗病力。 (4) 栽植密度适当 ,667 ㎡ 低于 3500 株 , 提高田间通透性。 (5) 用 34% 卫福 1kg 拌玉米种 133kg。 必要时在玉米 10~13 叶期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 3000 倍液或 50% 福?异菌 ( 灭霉灵 ) 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 , 也有较高防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