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玉米黑粉病 |
病害别名: | 玉米黑穗病 、 玉米瘤黑粉病 、 玉米灰包 、 玉米乌霉 |
病害英文名: |
Corn smut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玉蜀黍黑粉菌 |
病原学名: | Ustilago maydis (DC.) Corda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黑粉菌目,黑粉菌属,玉蜀黍黑粉菌 |
病原介绍: | 厚垣孢子卵圆形或球形,壁厚,茶褐色,表面具细刺状突起,大小8~13×3~13μm。厚垣孢子萌发生具隔的担孢子(先菌丝),在其顶部或分隔处侧生担孢子及次生担孢子。担孢子系单核体,长出的单核菌丝可侵染寄主,但不形成瘤,只有不同性的单核菌丝,在玉米体内、外结合成双核菌丝后,才能在寄主组织内迅速发育,刺激生瘤,产生厚垣孢子。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寄主中文名: | 玉米 |
寄主英文名: | corn |
寄主学名: | |
|
侵染部位: |
茎、叶、穗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 , 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 , 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 , 最后外膜破裂 , 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 , 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 , 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 , 病株较矮小。受害早 , 果穗小 , 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 , 形成肿瘤 , 破裂后散出黑粉 , 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 , 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
发病规律: |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 , 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 随风雨、昆虫等传播 , 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 , 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 , 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 26~30 ℃ , 最高 38 ℃ , 最低 5 ℃。担孢子萌发适温 20~25 ℃ , 最高为 40 ℃ , 侵入适温 26.7~35 ℃。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 , 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 玉米受旱 , 抗病力弱 , 遇微雨或多雾、多露 , 发病重。前期干旱 , 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 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 种植抗病品种如海玉 8 号、辽源、 1 号、农大60、吉单 101 、科单 102 、春杂 2号、西星糯 1 号、津玉 61 、豫玉 26 号、浚单 18 、济单 94-2 、济单七号、农大 108 、登海 6213 、登海3707 、屯玉 13 号、蒙丰 88 、农大高油 115 、金象 3 号、连玉 19 号、郑单 958 、濮单 6 号等。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 , 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 , 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黑粉病发生重的地区要慎重推广含 478 或其改良系亲本的杂交品种。 (2) 加强农业防治 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 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 3 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 , 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 , 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 , 集中深埋 , 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 , 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 首选 6% 戊唑醇 ( 立克秀 ) 悬浮种衣剂每 5Okg 种子用药 50~100ml 拌种 , 先按 0.7~1kg 水稀释后 , 倒在种子上迅速搅拌 , 直至药液均匀地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 防效好 , 安全性高。此外 , 也可选用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拌种剂 , 每 5Okg 种子用药240~320ml( 有效成分 30~40g) 拌种。还可用 10% 咯菌腈( 适乐时 ) 悬浮种衣剂 50~100ml 拌玉米种子 100kg , 防效优异。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黑穗病、瘤黑粉病。俗称灰包、乌霉。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叶、雌穗、雄穗、腋芽等幼嫩组织。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病瘤未成熟时 , 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 , 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 , 最后外膜破裂 , 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 , 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茎节、果穗上瘤大如拳头。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 , 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植株茎秆多扭曲 , 病株较矮小。受害早 , 果穗小 , 甚至不能结穗。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 , 形成肿瘤 , 破裂后散出黑粉 , 别于丝黑穗病。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 , 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
病原 Ustilago maydis (DC.)Corda 称玉蜀泰黑粉菌 , 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厚垣孢子球形 或卵形 , 黄褐色 , 表面具明显细刺 , 大小 8~12 μm; 厚垣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先菌丝 , 侧生 4 个无色梭形担孢子 ; 担孢子萌发产生侵染丝 , 芽殖产生的次生小孢子也能萌发产生侵染丝。玉米黑粉菌以异宗结合方式进行繁殖 , 在人工培养基上以连续芽殖方式形成菌落。该菌有多个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粪肥或病株上越冬 , 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春季气温回升 , 在病残体上越冬的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 , 随风雨、昆虫等传播 , 引致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形成肿瘤 , 肿瘤破裂后厚垣孢子还可进行再侵染。该病在玉米抽穗开花期发病最快 , 直至玉米老熟后才停止侵害。厚垣孢子萌发适温为 26~30 ℃ , 最高 38 ℃ , 最低 5 ℃。担孢子萌发适温 20~25 ℃ , 最高为 40 ℃ , 侵入适温 26.7~35 ℃。这两种孢子萌发后可不经气孔直接侵入发病。高温高湿利于孢子萌发。寄主组织柔嫩 , 有机械伤口病菌易侵入。 玉米受旱 , 抗病力弱 , 遇微雨或多雾、多露 , 发病重。前期干旱 , 后期多雨或干湿交替易发病。 连作地或高肥密植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如海玉 8 号、辽源、 1 号、农大60、吉单 101 、科单 102 、春杂 2号、西星糯 1 号、津玉 61 、豫玉 26 号、浚单 18 、济单 94-2 、济单七号、农大 108 、登海 6213 、登海3707 、屯玉 13 号、蒙丰 88 、农大高油 115 、金象 3 号、连玉 19 号、郑单 958 、濮单 6 号等。一般耐旱品种较抗病 , 马齿型玉米较甜玉米抗病 , 早熟种较晚熟种发病轻。黑粉病发生重的地区要慎重推广含 478 或其改良系亲本的杂交品种。 (2) 加强农业防治 早春防治玉米螟等害虫 , 防止造成伤口。在病瘤破裂前割除深埋。秋季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实行 3 年轮作。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注意防旱 , 防止旱涝不均。抽雄前适时灌溉 , 勿受旱。采种田在去雄前割净病瘤 , 集中深埋 , 不可随意丢弃在田间 , 以减少病菌在田间传播。 (3)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 , 首选 6% 戊唑醇 ( 立克秀 ) 悬浮种衣剂每 5Okg 种子用药 50~100ml 拌种 , 先按 0.7~1kg 水稀释后 , 倒在种子上迅速搅拌 , 直至药液均匀地分布到每粒种子上 , 防效好 , 安全性高。此外 , 也可选用 12.5% 烯唑醇 ( 速保利 ) 拌种剂 , 每 5Okg 种子用药240~320ml( 有效成分 30~40g) 拌种。还可用 10% 咯菌腈( 适乐时 ) 悬浮种衣剂 50~100ml 拌玉米种子 100kg , 防效优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