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榆树炭疽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Elm anthracnose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榆日规壳 |
| 病原学名: | Gnomonia ulmea (Sacc.)Thum.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日规壳属,榆日规壳 |
| 病原介绍: | 无子座,子囊壳埋生在榆树组织内,球形至扁球形,具长喙,孔口生在子囊壳中间。子囊纺锤形。子囊孢子长圆形,无色,大小8~10.8×3~3.8(μm)。无性态为Gloeosporium ulmeum Miles.称榆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殖子盘圆盘状,黑褐色,大小288~410×81~138(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49×1~2.5(mm)。 |
| 病原中文名: | 小原日规壳 |
| 病原学名: | Gnomonia oharana Nishik.et Matsum.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核菌纲球壳目,日规壳属,小原日规壳 |
| 病原介绍: | 外露的子囊壳孔口多偏于一侧,子囊孢子倒卵形,双胞,无色,上端细胞较下端细胞大,大小11~15×3.74~6.8(μm)。无 |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 寄主信息: |
|
| 侵染部位: |
叶、枝 |
| 症状图: |
|
| 病害症状: |
为害白榆、榔榆的叶片及苗木的叶柄和枝。夏初在叶面上现黄褐色近圆形的斑点,扩展后大小为3~8(mm),斑中常有黑色小粒点,略成轮纹状,雨后溢出的分生孢子角呈黄丝状。秋末病斑中部出现一圈圆形凸起,即病菌的子座和闭囊壳,造成早期落叶。 |
| 发病规律: |
该病一般在晚秋叶片将要脱落时才发生,对榆树损失较小。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秋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在叶片长到一半大小时,喷洒40%多?福?溴菌(炭疽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12天1次,防治2~3次即可。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榆树 学名 Ulmus pumila L.别名榆钱、春榆、家榆、白榆、黏榔树等。属榆科落叶乔木。以果实(榆钱)、树皮、叶、根皮入药。具健脾、安神、利小便之功效。各地均有分布。
症状 为害白榆、榔榆的叶片及苗木的叶柄和枝。夏初在叶面上现黄褐色近圆形的斑点,扩展后大小为3~8(mm),斑中常有黑色小粒点,略成轮纹状,雨后溢出的分生孢子角呈黄丝状。秋末病斑中部出现一圈圆形凸起,即病菌的子座和闭囊壳,造成早期落叶。
病原 Gnomonia ulmea (Sacc.)Thum.称榆日规壳和 G.oharana Nishik.et Matsum.称小原日规壳两种,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前者无子座,子囊壳埋生在榆树组织内,球形至扁球形,具长喙,孔口生在子囊壳中间。子囊纺锤形。子囊孢子长圆形,无色,大小8~10.8×3~3.8(μm)。无性态为Gloeosporium ulmeum Miles.称榆盘长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殖子盘圆盘状,黑褐色,大小288~410×81~138(μm)。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10~49×1~2.5(mm)。小原日规壳外露的子囊壳孔口多偏于一侧,子囊孢子倒卵形,双胞,无色,上端细胞较下端细胞大,大小11~15×3.74~6.8(μm)。无性态为 Asteroma ulmi (Klotz.)Cke.称榆射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大小3.4~8.5×2~3(μ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一般在晚秋叶片将要脱落时才发生,对榆树损失较小。防治方法(1)秋季收集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在叶片长到一半大小时,喷洒40%多?福?溴菌(炭疽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隔10~12天1次,防治2~3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