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症状: |
地下茎及地上茎叶均可发病。植株生长前期、封行前以地下茎受害为主 , 植株生长中后期封行后地下茎及接近地表的地上茎叶可同时受害。植株封行前发病者 , 初期地上茎、叶变黄 , 地下茎遍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 , 并逐渐软腐 , 在布满菌丝的茎及其附近地表上产生大量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初白色, 老熟后黄褐色, 直径1~2mm。 植株封行后发病, 往往因接近地表处的地上茎软腐, 失去传导功能而导致萎蔫, 成片倒伏, 并在病株所在地表周围产生大量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菌核, 特别是在连续阴雨条件下发病重, 后期整个植株枯黄死亡。 |
总体描述: |
症状 又称蕺菜白绢病。地下茎及地上茎叶均可发病。植株生长前期、封行前以地下茎受害为主 , 植株生长中后期封行后地下茎及接近地表的地上茎叶可同时受害。植株封行前发病者 , 初期地上茎、叶变黄 , 地下茎遍生白色绢丝状菌丝体 , 并逐渐软腐 , 在布满菌丝的茎及其附近地表上产生大量油菜籽状菌核。菌核初白色, 老熟后黄褐色, 直径1~2mm。 植株封行后发病, 往往因接近地表处的地上茎软腐, 失去传导功能而导致萎蔫, 成片倒伏, 并在病株所在地表周围产生大量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及菌核, 特别是在连续阴雨条件下发病重, 后期整个植株枯黄死亡。
病原 Athelia rolfsii(Curzi)Tu. & Kimbrough. 称罗耳阿太菌, 属担子菌门真菌。无性态为 Sclerotium rolfsii Sacc. 称齐整小核菌 , 属半知菌类真菌。在生活史中主要靠无性世代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营养菌丝和菌核。生育期中产生的营养菌丝白色, 直径5.5~8.5μm, 有明显缔状连结, 菌丝每节具两个细胞核。在产生菌核之前可产生较纤细的白色菌丝, 直径3.0~5.0μm, 细胞壁薄, 有隔膜, 无缔状联结, 常3~12条平行排列成束。菌丝细胞壁成纤维状, 平均厚度0.1~0.3μm, 菌丝尖端前40~200 μm 处有酸性磷酸水解酵素的活性, 大多被包围在各式不同的液孢中或溶素体中, 此外可见核、核仁、边体等。菌丝内的隔膜是典型的桶状隔膜, 隔膜共5层。
白绢病菌是由3~12条平行排列的菌丝束形成, 此时菌丝先长出侧生分支, 后再多叉分支, 逐渐变成球形, 菌丝有互相吸引的物质存在, 有认为菌丝在形成菌核苞芽时, 菌丝彼此间有一可以互相吸引的物质存在 , 而苞芽发生后 , 能否继续发育成菌核, 须视菌体白身是否有足够能量而定, 在没有特定影响因子时逐渐形成菌核。
白绢病菌分为二大类:A 型 , 菌丝生长较疏 , 在培养皿边缘处产生较宽的环状菌核带, 有较多的菌核生成。R型, 菌丝生长较厚实, 在培养皿边缘处产生较少的菌核。菌核开始是由小群的菌丝集合形成苞芽, 有疏松型、末端型、菌丝束型三种形式, 由不规则分支而来, 且邻近菌丝会有少许的假柔细胞成份。此菌丝的组成开始紧贴, 可能也有菌丝融合现象。白绢病菌的菌核在结构上可分为4部分: 最外层是由暗褐色厚壁细胞形成的厚皮层; 里面是壳层, 由 2~4层厚壁细胞连接排列而成; 再里面是皮下层, 由6~8 层厚壁细胞构成; 最内层是髓部 , 由菌丝状长形细胞疏松地组成, 充满一些电子密度较高的小颗粒体, 可能是贮藏醣类, 及一些膜裹住的黑色颗粒体。菌核内各细胞均具两个细胞核。成熟的菌核外皮含可抵抗恶劣环境的黑色素。白绢菌以菌核存在于土壤中2.5cm 处 ,2.5cm 以下发芽率明显减少, 在土中7cm 处几乎不发芽。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核遗留在土中或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后, 在适宜湿度条件下萌发, 产生菌丝, 从地下茎或地上茎的地表处侵入, 形成中心病株, 并向四周扩散。 田间主要借雨水、灌溉水、施肥等传播。新种植区初侵染源主要来自种茎, 老种植区主要来自土中菌核。连作地发病很重。
防治方法 (1) 轮作。重病地最好水旱轮作。(2) 选择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土壤种植。 (3) 严格选种, 剔除病种茎。 (4)加强田间管理, 连阴雨季节注意排水, 天旱注意灌水。 (5) 发病初期喷洒 20% 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 隔10天1次, 共防 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