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中文名: |
榆叶梅褐斑穿孔病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病害英文名: |
Flowering plum shot hole |
病原信息: |
病原中文名: | 樱桃球腔菌 |
病原学名: | 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子囊菌门腔菌纲座瘤菌目,球腔菌属,樱桃球腔菌 |
病原介绍: | 子囊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落叶上,大小72μm;子囊壳浓褐色,球形,多生于组织中,大小53.5~102×53.5~102(μm),具短嘴口;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28~43.4×6.4~10.2(μm),子囊孢子纺锤形,大小11.5~17.8×2.5~4.3(μm)。 |
病原中文名: | 核果假尾孢 |
病原学名: | 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Liu & Guo、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假尾孢属,核果假尾孢 |
病原介绍: | 子座球形,暗褐色,直径20~55μm。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在子座上,青黄色,具隔膜0~2个,大小6.5~35×2.5~4(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棍棒形,近无色,直立,顶部钝,基部长倒圆锥形,具隔膜3~9个,大小25~80×2~4(μm)。 |
|
病原图: | 没有病原图信息! |
寄主信息: |
|
侵染部位: |
叶 |
症状图: |
|
病害症状: |
由核果假尾孢引起的病斑,初生紫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略具轮纹的紫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至褐色,后期偶在病斑两面现灰色霉状物,病部常脱落成穿孔状,穿孔边缘整齐,叶上病斑多时易脱落。 |
发病规律: |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中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子囊壳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一般5月开始发病,8~9月进入发病盛期。温暖多雨、多风的气候条件发病严重。树势衰弱、排水通风不良及夏季干旱易发病。 |
预测预报: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防治办法: |
(1)精心养护,冬季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冬季或早春在植株萌芽前喷洒波美2~4度石灰硫黄合剂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
为害情况: |
|
总体描述: |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由核果假尾孢引起的病斑,初生紫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圆形略具轮纹的紫褐色病斑,中央灰白色至褐色,后期偶在病斑两面现灰色霉状物,病部常脱落成穿孔状,穿孔边缘整齐,叶上病斑多时易脱落。
病原 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bezhold 称樱桃球腔菌,属子囊菌门真菌。无性态为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Liu & Guo称核果假尾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异名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子座生在叶表皮下,球形,暗褐色,直径20~55μm。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在子座上,青黄色,具隔膜0~2个,大小6.5~35×2.5~4(μm)。分生孢子圆柱形至棍棒形,近无色,直立,顶部钝,基部长倒圆锥形,具隔膜3~9个,大小25~80×2~4(μm)。为害榆叶梅、枇杷、李、杏、樱花、山桃、桃、日本樱花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中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也可以子囊壳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一般5月开始发病,8~9月进入发病盛期。温暖多雨、多风的气候条件发病严重。树势衰弱、排水通风不良及夏季干旱易发病。
防治方法 (1)精心养护,冬季剪除病枝,清除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2)冬季或早春在植株萌芽前喷洒波美2~4度石灰硫黄合剂或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