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中心
数据仓库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仓库-病害

榆叶梅细菌性火疫病

作者:榆叶梅 来源:不详 发表时间:2007-07-10 点击:
【字号:   打印
病害中文名: 榆叶梅细菌性火疫病
病害别名: 没有别名信息!
病害英文名:
病原信息:
病原中文名:梨火疫欧文氏杆菌
病原学名:Erwinia amylovora (Burr) Winslow et al.
分类地位:原核生物界薄壁菌门,欧文氏菌属,梨火疫欧文氏杆菌
病原介绍:在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菌体杆状,周生4~6根鞭毛,大小0.9~1.8×0.5~0.9(μm),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培养时一般不需供给有机氮类物质,乳糖和水杨试。发酵产生酸。适宜温度30℃,致死温度45~46℃10分钟。
病原图:没有病原图信息!
寄主信息:
寄主中文名:榆叶梅
寄主英文名:
寄主学名:
侵染部位: 枝、叶、花
症状图:
病害症状: 叶片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成褐紫色,后沿着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呈牧羊枝状。花器染病呈萎蔫状,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致花柄也成水浸状。枝干染病初为水浸状,边缘明显,后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最后由褐变黑。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在空气中可存活1年,土壤中可存活4个月,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寄主,病残体是主要侵染源,此外也可在某些昆虫体内越冬。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发病重。
预测预报:
病害分类: 细菌
防治办法: (1)清除病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秋末冬初,集中烧毁病残体,细致修剪。及时剪除病梢、病花、病叶。(2)注意防治传播昆虫。(3)发病前开始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1000万单位新植霉素4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防3~4次。
为害情况:
没有为害情况信息!
总体描述: 症状 榆叶梅火疫病为害新梢、枝干、叶和花等。叶片染病先从叶缘开始变成褐紫色,后沿着叶脉扩展致全叶变黑凋萎,呈牧羊枝状。花器染病呈萎蔫状,深褐色,向下蔓延至花柄,致花柄也成水浸状。枝干染病初为水浸状,边缘明显,后病部下凹呈溃疡状,最后由褐变黑。 病原 Erwinia amylovora (Burr) Winslow et al.称梨火疫欧文氏杆菌,属细菌。病原细菌在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菌落,菌体杆状,周生4~6根鞭毛,大小0.9~1.8×0.5~0.9(μm),无荚膜,不产生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培养时一般不需供给有机氮类物质,乳糖和水杨试。发酵产生酸。适宜温度30℃,致死温度45~46℃10分钟。该菌除为害榆叶梅外,还为害梨树、苹果、海棠、山楂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病原细菌在枝干病部越冬,翌年借风雨或昆虫传播,在空气中可存活1年,土壤中可存活4个月,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寄主,病残体是主要侵染源,此外也可在某些昆虫体内越冬。久旱遇雨,浇水过度、地势低洼发病重。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源是防治该病的关键。秋末冬初,集中烧毁病残体,细致修剪。及时剪除病梢、病花、病叶。(2)注意防治传播昆虫。(3)发病前开始喷洒1:2:200倍式波尔多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1000万单位新植霉素4000倍液、20%龙克菌悬浮剂500倍液、30%氧氯化铜悬浮剂6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防3~4次。
(责任编辑: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