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害中文名: |
油松锈病 |
| 病害别名: | 没有别名信息! |
| 病害英文名: |
Chinese pine rust |
| 病原信息: |
| 病原中文名: | 鞘锈菌 |
| 病原学名: | Coleaspotiuum sp. |
| 分类地位: | 真菌界担子菌门冬孢纲锈菌目,鞘锈菌属 |
| 病原介绍: | 锈子器初生在寄主表皮下,具发达的舌状包被;锈孢子球形或椭圆形,串生,表面具疣或瘤。夏孢子堆垫状,无包被;夏孢子圆形或长椭圆形,串生,有瘤状突起。冬孢子堆扁平或稍隆起,小而开裂;冬孢子单胞,圆柱形、棍棒形或菱形,无柄。 |
|
| 病原图: | |
| 寄主信息: |
| 寄主中文名: | 油松 |
| 寄主英文名: | chinese pine |
| 寄主学名: | |
|
| 侵染部位: |
叶片 |
| 症状图: |
| 没有症状图信息! |
|
| 病害症状: |
各种松树上发生的针叶锈病,其症状基本相似,感病针叶最初产生褪绿的黄色段斑,其上生密黄色小点,后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即性孢子器。随后病斑上出现橙黄色的囊状突起,为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常数个相连,成熟后不规则开裂,散生黄色粉状孢子。病叶上常残留白色膜状包被。最后病叶枯黄脱落或病斑上部枯死。 |
| 发病规律: |
黄檗和白头翁鞘锈菌,以性孢子器在松针上越冬,来年四月上旬至五月下旬在松针上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气流分别侵染黄檗、白头翁,七至九月份在叶背形成夏孢子堆,随后又产生冬孢子堆。八至九月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在侵染松树,在松针上产生性孢子器越冬。山地阴坡发病率比阳坡重;山中、下部的发病率比山上部重。 |
| 预测预报: |
|
| 病害分类: |
真菌 |
| 防治办法: |
(1) 营造混交林时,避免黄檗与油松混交。 (2) 有条件地区可喷硫磺粉或0.3~0.5oBe石硫合剂,或用80%代森铵5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500倍液等防治。 |
| 为害情况: |
|
| 总体描述: |
中文名称:油松锈病 别名:
英文名称: 病原学名:Coleosporium spp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鞘锈属、鞘锈菌
症状:
各种松树上发生的针叶锈病,其症状基本相似,感病针叶最初产生褪绿的黄色段斑,其上生密黄色小点,后变为黄褐色至黑褐色,即性孢子器。随后病斑上出现橙黄色的囊状突起,为锈孢子器,锈孢子器常数个相连,成熟后不规则开裂,散生黄色粉状孢子。病叶上常残留白色膜状包被。最后病叶枯黄脱落或病斑上部枯死。
发病部位:
发病规律:
黄檗和白头翁鞘锈菌,以性孢子器在松针上越冬,来年四月上旬至五月下旬在松针上产生锈孢子器,锈孢子借气流分别侵染黄檗、白头翁,七至九月份在叶背形成夏孢子堆,随后又产生冬孢子堆。八至九月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在侵染松树,在松针上产生性孢子器越冬。山地阴坡发病率比阳坡重;山中、下部的发病率比山上部重。
防治方法:
(1) 营造混交林时,避免黄檗与油松混交。
(2) 有条件地区可喷硫磺粉或0.3~0.5oBe石硫合剂,或用80%代森铵500倍液,或用50%退菌特500倍液等防治。
|